校園生物–夜鶯

早起的鳥而有蟲吃,一日一大早來到學校,竟發現一隻夜鶯,雖然不算罕見的鳥,可是因為羽色及習性,並不容易觀察到,推想這之夜鶯應該是受傷了。

夜鶯學名Luscinia megarhynchos,又名新疆歌鴝,俗名夜歌鴝),為雀形目歌鴝屬的一種鳥類。與其他鳥類不同,夜鶯是少有的在夜間鳴唱的鳥類,故得其名。

夜鶯體色灰褐,羽色並不絢麗,但鳴唱非常出眾,音域極廣,是玩賞鳥的種類之一。

夜鶯分布於遍布歐洲、東抵阿富汗、南至地中海、小亞細亞、非洲西北部、冬至非洲熱帶地區、台灣屏東縣麟洛鄉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等地,多見於河谷、河漫灘稀疏的落葉林和混交林、灌木叢或園圃間以及常隱匿於矮灌叢或樹木的低枝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德國。

有名的童話故事:

中國皇帝聽說自己的御花園有一件世間最美的事物——夜鶯的歌聲,遂下令召夜鶯。一個廚娘(在宮中惟一知道夜鶯蹤跡之人)帶領宮人去附近的森林找到了夜鶯。夜鶯同意留在宮中。興奮的皇帝將夜鶯圈養於籠子里。日本天皇贈給中國皇帝一件珠光寶氣的機械夜鶯,皇帝對活的夜鶯逐漸失去興趣,夜鶯於是返回森林。機械夜鶯日復一日地歌唱,最後報廢。幾年後皇帝深受病痛折磨,真正的夜鶯得知皇帝病情回到宮中,死神被夜鶯的歌聲感動而離開了,皇帝因此復甦。夜鶯答應皇帝在他身邊為他唱歌。

摘自維基百科

 

拆解數位相機

在數位相機越作越小,甚至手機的相機只是一個元件的今天,要分解相機越來越不容易。

剛好,學校有一台壞掉的數位相機可以讓我們一窺數位相機的運作。

這是一台柯達的相機,大約是10年前數位相機,剛擺脫厚重的形象,以人們可接受一般相機大小的面貌出現。

用的是卡西歐的顯示器及大部分的晶片。當時卡西歐可是數位相機的一級大廠(1995年3月10日日本卡西歐推出的QV-10,是世界上第一台搭載彩色液晶螢幕的數位相機,現今的數位相機幾乎是演變於此,堪稱數位相機的開山始祖)。

右邊會發亮的是相機的心臟–CCD,也就是感光元件,相當於傳統相機的底片。

左邊是處理器與記憶體的晶片組。

中下方有兩個突起金屬片是電池的兩極。

閃光燈組有一個相當大的電容,這也是為什麼手機不配置閃光燈,而是LED補光燈。

另一個重點鏡頭組,因為是變焦,所以有一個馬達。左方是光學觀景窗。

兩枚鏡頭間是空氣。

所有的東西都到了垃圾桶,走入數位歷史的洪流。

 

 

永鎮海邊淨灘

以前,每年鄉公所總會邀我們學校到永鎮海邊淨灘,小朋友從學校走路到海邊,也因此有了一趟結合環境教育、戶外踏青的回憶。現在限於課程及總總因素,已經不再讓小朋友淨灘,此情此景已成追憶,特將2003年10月30日的淨灘照片為文記之。

校園植物-木棉

校園有一些木棉,隨四季變化,你注意到嗎?

樹幹底部有刺是最大特色。

nEO_IMG_IMG_2730.jpg

nEO_IMG_AGF00004.jpg

木棉花開

nEO_IMG_AGF00005.jpg

花開落葉

nEO_IMG_IMG_1875.jpg

花謝,留下雄雌蕊。

nEO_IMG_IMG_2716.jpg

果實

nEO_IMG_IMG_2722.jpg

種子。

nEO_IMG_IMG_2728.jpg

木棉學名Bombax ceiba),又名攀枝花紅棉樹加薄棉英雄樹吉貝烽火斑枝瓊枝,是一種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的落葉大喬木,高10-25公尺。

樹幹基部密生瘤刺,以防止動物的侵入。枝輪生,葉互生。木棉的樹幹雖然粗大,但木質太軟,所以用途不大。

每年2-4月份先開花,後長葉。花冠五瓣,倒卵形狀,兩面都有星狀毛,橙黃或橙紅色,通常在早春長出,比樹葉更早出現。花萼黑褐色,革質。木棉花亦可入藥,把新鮮掉下來的木棉花曬乾,為涼茶五花茶的主要材料之一。花後結橢圓形碩果,約莫在5月時,果實會裂開,內裡的卵圓形種子連同由果皮內壁細胞延伸而成的白色棉絮會隨風四散。木棉種子含20至25%油份,可榨油製成肥皂及機械油;而榨油後的棉餅可作為肥料或家畜飼料。由於華南不產棉花,所以歷年當地居民都會在棉絮飄時搜集棉絮,用以代替棉花來作棉襖的填充料或織成吉布。

摘自維基百科

戶外教學-台北天文館

台北天文館是我們這次戶外教學的主要目的,這裡除了靜態展示外,還有自己動手學習,實在是戶外教學的好地方。

5_300.jpg

本校五年級學生在天文館門口集合,展開探索之旅。

1_332.jpg

探索無限的宇宙

2_330.jpg

人類的好奇心驅使我們探索未知的世界

3_327.jpg

風趣的解說員

4_318.jpg

360度環形劇場,正好彌補學校設備不足,探索四季星象

戶外教學-圓山文化

今年的五年級因為縣英語村維修,因緣際會有了一趟台北戶外教學-參觀台北天文館與圓山遺址展示室。 
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讓小朋友過了一個充實的一天。 
五年級社會正談到台灣史前文化,其中4500~2000年前發源於台北圓山盆地邊緣的圓山文化,貝塚是其重要特徵,本次因參觀天文館,順道參訪附近的圓山文化遺址,目前戶外遺址正在規劃中,僅能透過解說參觀位在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的圓山遺址展示室。

1_330.jpg

[@more@]

解說員說明當時生活

2_328.jpg

圓山遺址展示室-陶器

3_325.jpg

圓山遺址展示室-貝冢

4_316.jpg

貝冢與柱洞

5_298.jpg

6000年前的台北是座湖,因此有了圓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