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課程教學與評量發展趨勢

國語文課程教學與評量發展趨勢研習課堂紀錄

日期:107.01.09

講師:孫劍秋教授、陸平教授

紀錄:張淑斐、蔡藍儐、王慧君、鄭嫦玫、張智欽、張芳嫺、陳惠如

*孫劍秋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1. 對核心素養的詮釋:道德人格的形塑;生活能力的培養
  2. 12課綱最大的變革是時數(高中),影響教師人數、教材、教法
  3. 教學重點為教法而非教材。

*陸平教授—南通大學(和上海隔長江相望)

  1. 兩岸(大陸與宜蘭)語文教學的異同

二、教學上常犯的通病:

  1. 同課異構:同一篇選文在同一區域同一年級不同的老師教的內容是不同的。

課例: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官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感情在音韻裡「ㄡ」

有老師朗讀詞、有老師帶典故、有老師教思想內容、有老師用音韻唱出感情(體會押韻與情感的關聯)

  • 一堂課,教學內容繁雜,缺乏核心概念。掌握單課教學重點:大膽取捨、一課一得、忍痛割愛。
  • 語文課上,泛語文的內容過多,大多談論內容本身,學科本質少。
  • 語文課上,內容分析多,忽視學生的閱讀體驗。
  • 教師教授與學生需學有差異。
  • 學生懂的,老師還在教;學生不懂的,老師沒教。

課例:百合花開 林清玄

文章:

①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裡,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②百合的心裡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③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⑤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淨溫柔的一角。 

⑥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1. 教學步驟:
      • 揭題、讀題
    2. 初讀(生自由朗讀5分鐘)
    3. 細讀

(1)從课文中切入,感受百合花開情景。

(2)閱讀討論:在開花過程中,百合經歷了哪些考驗?百合说了什麼,做了什麼?

    • 介绍作者,歸納寫法
  1. 寫作練習
  2. 質疑與提問
  3. 最後步驟學生的提問有:

生1:最後一段說「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花以開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那麼,人以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呢?

生2:「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為什麼說是「極深沉的歡喜」?

生3:百合為什麼還要默默地開放呢?

生4:是什麼「觸動內心那純淨溫柔的一角」?

三、閲讀教學內容不確定的成因

  1. 課程編製落後,課程內容缺失
  2. 教材編製落後,選文型教材編製模式有待轉型: 選文型教材、主題單元式的編製模式,非以語文知識為核心。
  3. 對具體文本體式的研究不夠:辭當辭來教,詩當詩來教,散文讀作者獨特情思,要把握文本體式。
  4. 對學情的研究缺失: 閱讀主體是學生,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小說、散文、詩、辭……),學情(知識背景也就是語文知識與人生經驗)。

【思考】:

  1. 老師自己對每一種文體(散文、小說……,再簡單一點,記敘、說明、議論……)的認識及學習不夠,如何能教學生讀出
  2. 提問很重要,就像「出題」。文的問題是不是該問的。
  3. 陸平教授上課中常有的「停頓」,是不經意還是故意?但是讓我想到上課語速不應過快,適時停頓讓學生想想。
  4. 有沒有可能,上課留五分鐘練字。

四、確定閱讀教學內容的步驟

    1. 認識選文的兩種價值,準確定位選文功能與類型
      • 選文的兩種價值:

(1)原生價值: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原本作為一種社會閲讀客體而存在的,其所具有的價值稱為「原生價值」。

(2)教學價值:選文一旦進入語文教材,其價值就發生了增值和變化,既保留了原本所有的傳播信息的價值,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後者即「教學價值」。

    1. 選文功能與類型: 就國語文教材看來,每篇文本作為教學的潛能無窮,因此衍生了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的現象,因此除了一篇選文到底適合哪一個年級階段? 所選定的教學內容的落點可以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判斷以上的標準又應該是什麼? 為回應以上的狀況,陸平教授分享了王榮生(2007)從選文功能與類型的定位,筆者用自己的詮釋與本學期任課之五年級教材舉例說明如下:

(1)定篇:名家名篇,為規定必讀。例如:文言文、古詩詞、唐詩、宋詞、元曲與清小說等,用來以文化人,進行古典訓練與文化教

育。

(2)例文:用來學習某些手法的文章,例如詞句、篇章結構。主要在於讓學生掌握語言共通性原則。比較多的會在低中年段由審定版

教材參考相關字頻、構詞與句型等為教授某種語文知識編寫的「教材文」。

(3)樣本:具有代表性,熟悉後可以閱讀理解類推同類文章。是作為學生演練語文共性原則和策略使用,以收舉一反三之效。也許跟

例文互為教學與評量的文本使用。

(4)用件:主要用來學「用」,而非學「文」,需少用,否則容易脫離學科本質。如:康(106)五上<火星人,你好嗎?>可以進行探索火星

與太空知識性文本閱讀的起點。

(5)引子:從長篇作品篩選出,用來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 陸教授認為

學校的語文教材畢竟有其限制,讓學生從教材習得閱讀策略和語文能力,進而讓學生願意主動親近更多經典與好書。如:

南(105)六上<飢渴好火伴>就具備引導學生走向閱讀手斧男孩的可能性。

(兒童課外書籍推薦:三年級:楊紅櫻,四年級:黃蓓佳,高年級:曹文軒)

在國語文的教學中,每位老師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一張課程地圖,這張地圖應該基於國家層級的課程文件,根據自己教學場域中的時空環境和學生特質,將審定版的教材中的14+2篇課文,參考定篇、例文、樣本、用件 和引子的文章特徵和功能先就定位,也許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引導學生依文章體式學習,創造最大的國語文學習的可能性。

      1. 鑽研教材,抓住語言形式特徵,準確把握文本體式。
      2. 教學分類:為了教學方便所做的分類,例如:記敘文、抒情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3. 文學分類:小說、戲劇、辭、詩、曲、散文
      4. 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如何閲讀」,掌握並運用「閲讀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5. 基於學情,確定教學內容。
      6. 發揮教研組織等團隊力量,採取共同備課等形式,審議閲讀教學內容

五、課例比較:生命,生命 杏林子

      1. 其他老師的教法:探討段落結構、請學生學習作者以小見大的手法寫作(生命體驗不足,學生無法完成)、提問學生如何才能過得精采(學生不閱讀也能回答)
      2. 教授的教法:
        1. 用朗讀融入情感讀出作者文章的含意。
        2. 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3. 找出文章的關鍵詞,例如:飛蛾→感受生命的力量
        4. 找出作者藉文抒情的地方(作者傳達的意念)
        5. 找出句型,並檢視句型的重要處。例如:「雖然…但是…卻…」中,卻後面接的的重點
        6. 檢視題目

六、語文教什麼?

        1. 不是讓學生說出他自己的感受,而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感受。
        2. 教作者獨特表達或是藉文抒情的詞句,學生自己閱讀無法讀出來的。
        3. 不教學生已會的、自己會的、教了也不會的
        4. 課堂教學流程:
          1. 學生粗讀課文
          2. 分自然段
          3. 解釋生字詞義
          4. 輪讀:請中等偏下的學生朗讀。朗讀標準:朗讀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不讀破句(斷句正確)、不回讀(反覆卡讀)。
          5. 分意義段
          6. 寫字:課本生字鋼筆描紅
            1. 陸教授的寫作教學:
              1. 一篇作文分段寫,一星期寫一篇(提質降量的語文課回家作業)

■週五出題目

教師訂作文題目,請學生使用橫條簿本,左頁跳行寫作文(寫一行空一行),右頁留白(訂正用)。

■週一簡略批改

教師簡略批改學生作業,分為AB級。其中,後半四分之一採個別指導(另選方向更換題目)。

■週二指導重點句

A.針對普遍作文內容空洞的問題,找一篇代表性文章,挑一句重點句。

B.課前訪問該生對此重點句的陳述與想法。

C.課堂上針對此句,指導慢鏡頭重點描述。

D.請學生將此句拎出來,詳細在右頁描寫。

■週三壓縮前後文

A.將原文中重點句之前的文句提煉壓縮後,作為前段。

B.將原文中重點句之後的文句提煉壓縮後,作為後段。

C.再請其他同學用色筆,相互協助修改錯別字及通順度。

■週四謄錄

準備另一本作業簿,將第二次修改的文章謄錄於作業簿中。

■其他

A.依現實狀況調整作業期限,每篇一至二週不等。

B.以此為該班主要之語文科回家作業,另安排大量閱讀課外書籍。

            1. 寫作本分A本和B本,B本為草稿本,文章確定後謄寫在A本中。
            2. 將B本內每頁版面分左右兩部分,請學生寫作只寫左邊,右邊留白等之後修正用。
            3. 錯別字和句子通順由同儕批改檢視,老師只看內容,處理寫作手法
            4. 診斷學生錯誤類型,將錯誤類型分類,挑最多人錯誤的那一類來進行補救教學。例如:流水帳、選材不佳。
            5. 針對錯誤的部分,課堂討論文章更合適的描寫法
            6. 請學生在右邊空白處針對不佳的段落重新描寫。
            7. 老師批改後請學生謄寫在A本中

七、語文特質:

            1. 數學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語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2. 語文是用情打動人的
            3. 語文是當讀者讀不懂時,自己也不知道。

王國維秘妙說:夫境界之呈於吾心而見於外物者,皆須臾之物,唯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鎸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詩人之秘妙也。

歌德的秘密說:

材料是每個人面前都可以見到的,意藴只有在實踐中須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對於多數人卻是一個秘密。

八、結語

            • 希爾伯特·邁爾:優質課堂 的十項特徵
            1. 教學內容清晰明確
            2. 課堂教學結構清晰
            3. 有效學習時間比例高
            4. 學習結果期望明確
            5. 練習任務安排巧妙
            6. 教學方法多樣
            7. 促進學習個體發展
            8. 促進學習的課堂氣氛
            9. 創建有意義的師生交流
            10. 課堂教學環境完備
            11. 王榮生:一堂好課的標準
              1. 最低標準: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麼

(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

(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1. 較低標準:教學內容正確

(1)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

(2)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1. 較高標準:教學內容的現實化

(1)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

(2)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

        1. 理想標準: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

(1)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

(2)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106學年度整體提升閱讀素養教學三年計畫課堂簡要紀錄2

宜蘭縣106學年度國小語文(國語文)領域整體提升閱讀素養教學三年計畫課堂簡要紀錄

日期: 107.01.29

講師:連瑞琦老師

紀錄:蔡藍儐、王慧君、鄭嫦玫、陳惠如

低年級詩歌讀寫策略

課例:春雨

由標題預測人事時地物等要素+搜尋訊息填要素表

依學生反應,帶學生以熟字學”輕”字

注意閱讀理解策略的學與教,是哪些策略?怎麼學?怎麼教?將詩歌文本透過要素引導分析轉化成寫作大綱

不讀文本只能看白板表要素,分兩組隨點接力重述

中年級故事體閱讀策略

課例:小廚師阿諾

課文段落重組

1.讀標題預測2.依據架構摘要主要訊息,生生彼此回饋。

孩子在學習中發展形成上位概念的能力

不要一開始就提供學生參考的詞彙,可在學生想不出來時再提供,讓現成的教具發揮優勢但不是限制。

中年級故事體閱讀策略

課例:地下護衛軍

Q1:題目影響(地下護衛軍VS秦始皇的地下護衛軍)

A1.吸引讀者。

A2.林語堂說題目要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A3: 五個字長短剛好。

Q2:若維持原題目(秦始皇的地下護衛軍)的好處?

A1.清楚說出內容(說出護衛軍是保護秦始皇)

—-讀標題(從中抓大意)

*不要為師的說了算-給孩子試試看,各組比較「抓重點」,訓練評鑑能力。

Q3:為什麼在地下,而不是地上?

淺淺的問,讓孩子深深的學

Q4:護衛軍的材質是什麼?

第一二三段都有答案。

Q5:護衛軍真正的作用?

目前都是第一層次的問題,*這些都是「整理訊息」

Q6:像一支紀律嚴整的軍隊

將軍、跪射俑、士兵…..

用什麼樣的方式區分(找到)軍隊成員—標點符號(了解標點功用)

Q7:將軍、士兵有哪些不一樣?

找出文章中兵馬俑之所以成為世界奇蹟的「大、多、美」

分享:

故事體文本分析參考

高年級說明文閱讀策略

課例:引人注目的Google標誌

課例:第四課引人注目的Google標誌(康軒五下)

Q1:請先讀完本文,再找出文中關於 Google標誌 的演變?

A1.第三段 由一般的標誌,開創了標誌藝術化的新生命。

A2.第四及第五段 由蘊含美感的藝術作品,變成互動性高動態標誌

A3:第六段 在各國舉辦標誌設計大賽,將創作權由公司內擴展至世界各地

Q2:請找出Google標誌的特色?

A1. 互動性、藝術性、參與性

課後座談: 芳嫺老師於暑假參與瑞琦老師所帶領的共備研習後之實作經驗分享

1061129五結鄉巡迴紀錄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國小語文領域輔導小組

106學年度上學期語文〈國語文〉有效教學巡迴服務紀錄

  1. 日期:106.11.29〈三〉
  2. 時間:13:30-16:30
  3. 地點:宜蘭市五結國小
  4. 主持人:張淑斐老師、張智欽老師、邱敏芝老師
  5. 紀錄: 邱敏芝老師
  6. 課程流程:

今年的巡迴服務主題重點在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所以此次的巡迴分享為『素養導向-國語文備課的嘗試』。

第一階段 : 淑斐老師從總綱到國語文領域的素養導向美味的一堂課課例分享

從OECD指標→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

從國際OECD指標到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我們的教學需要調整修改並不斷檢視,教師必須知道孩子的難點並分析,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以總綱的基本理念來看,是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素養是希望在教學端的教師,透過教學,可以讓孩子除了具備能力,更可以豐富與落實能力的內涵。國語文之課程發展,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以文字篇章、文本表述、文化內涵為『學習內容』,經由聆聽、口語表達、閱讀、寫作等『學習表現』。

瑞典語文課給我們的啟發

第一門瑞典文課專注於非文學類(Non-fiction)文章的閱讀寫作,閱讀內容包括新聞、哲學、心理、歷史等等旨在訓練學生能理解文章意涵,並且能彙整、分析、並且有條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因為瑞典課綱把語文視作「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工具」。

第二門語文課是文學賞析,雖然瑞典學校難免以歐洲為中心,但理論上世界上所有的文學都包含在內,選擇數量上則是現代多於古代。除了一些和瑞典語很相近的丹麥、挪威作品以外,其他重要文學作品,甚至是比較艱深的古老瑞典文作品,都是翻譯成現代瑞典文讓學生欣賞。除了文學作品還包含了戲劇、電影也包含在課綱中。

第三門瑞典文課,是學術閱讀寫作,每一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必須修完這門課。這個階段的寫作訓練非常嚴謹,每一句話都要有憑有據,行文不帶個人情感和意識形態,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的學術寫作架構,旨在適當的理論框架下生產新的知識。

用別人的成長,反思自己需要的努力。瑞典語文課綱在「將語文視作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盡力結合其他科目」、還有「把語文寫作依功能分類,文學類、非文學類分開講授」的這兩個特點,對我們可以朝這方面思考。

三、素養導向教學四大原則→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表現摘要

讓現場老師動手摘要並小組討論,聚焦低年級閱讀學習表現的重點摘要。

國語文的素養教學是用不同的文體(記敘、抒情、說明、議論、應用)的字詞+句段+篇章,來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作。

美味的一堂課課例談素養導向的備課

用表格整理,檢視文本類型+文字篇章、美味經驗+描述順序。

文本概念:美味經驗、吃以外的感官、美味經驗的輸出和輸入。

敘寫概念: 陳述經驗順序法、並列句。

美味經驗的詞庫:單文本、多文本。

分析學生難點+情境設計。

節次安排+任務設計。

第二階段 : 智欽老師~從評量的改變開始-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

評量應該呼應教學,題目層次跳脫基本題庫的限制,大量的推論訊息、詮釋整合和比較評估會使評量的層級從理解晉升到應用。

透過校內試卷分享與探討,運用量的系統分析可看見學生的答題表現,我

們嘗試加入質性的分析,檢核教學和評量需要改變和著力的地方。

智欽老師分享對評量不一樣的想像,從教學出發、定期評量開始改變語文課堂的風景。

  • 現場寫真:
  • 精采的課程開始囉!

    淑斐老師帶我們從OECD指標看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

    淑斐老師介紹十二年國教的三面九項。

    淑斐老師示範談素養導向的備課方向。

    讓現場老師小組討論低年級閱讀學習表現的重點摘要。

    智欽老師分享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從評量的改變開始。

    運用量的系統分析可看見學生的答題表現來檢核教學和評量。

    對評量不一樣的想像,就從定期評量開始改變語文課堂的風景。

    1070129閱讀素養教評促進研習–研習代碼2323798

    宜蘭縣106年度國小語文(國語文)領域

    整體提升閱讀素養教學三年計畫

    1. 緣起:

    在知識經濟下,閱讀素養是國際教育競爭力的關鍵能力指標,更是新課程改革「自發」、「互動」、「共好」基本理念中,強化與聯繫課程的連貫與統整的媒介。

    本計畫結合教育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增能培育相關計畫以「整體提升教師閱讀素養教學知能」為目標,從107-109年連續三年,依序辦理8場次、10場次、10場次研習,一場次40人次,總計完訓1120人次,提供縣內國小每一位教師都參與閱讀素養增能的機會。

    期待三年內,宜蘭的每一間教室裡,都有一位實踐並勝任閱讀素養教學教師,陪伴引導學生閱讀素養發展,落實適性揚才的教育,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國民。

    • 依據:

    教育部補助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作業要點

    • 目標:

    以下各項均結合教育部閱讀理解相關計畫以建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相關規範,預計每年完成20%培訓,預計三年內達成宜蘭縣國小教師全面具備下項閱讀素養教學專業:

    一、能夠認識低/中/高階段常用之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二、能夠結結合低/中/高文本應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 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與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三、承辦單位:宜蘭縣國教輔導團語文(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

    四、協辦單位:宜蘭縣宜蘭市五結國民小學、宜蘭縣羅東鎮公正國民小學。

    • 參加對象:

    每場次40人,以三年內未參加閱讀理解策略相關研習6小時之宜蘭縣國小教師為優先。

    • 實施期程:

    106年08月01日至107年7月31日,共計辦8場次,一場次6小時。

    • 研習地點:

    宜蘭縣教師研習中心(宜蘭市民權路一段36號)東棟三樓會議室

    • 第一期研習課表:

    • 研習課程聯絡人:

    鄭嫦玫:ivy61@tmail.ilc.edu.tw

    蔡藍儐:lanpin@tmail.ilc.edu.tw

    • 預期成效:

    一、平均每年完成380人次閱讀素養教學培訓。

    二、教師能認識任教年段常用之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三、教師能結結合年級適用文本應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 本計畫經宜蘭縣政府核准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1070126閱讀素養教評促進研習–研習代碼2323792

    宜蘭縣106年度國小語文(國語文)領域

    整體提升閱讀素養教學三年計畫

    1. 緣起:

    在知識經濟下,閱讀素養是國際教育競爭力的關鍵能力指標,更是新課程改革「自發」、「互動」、「共好」基本理念中,強化與聯繫課程的連貫與統整的媒介。

    本計畫結合教育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增能培育相關計畫以「整體提升教師閱讀素養教學知能」為目標,從107-109年連續三年,依序辦理8場次、10場次、10場次研習,一場次40人次,總計完訓1120人次,提供縣內國小每一位教師都參與閱讀素養增能的機會。

    期待三年內,宜蘭的每一間教室裡,都有一位實踐並勝任閱讀素養教學教師,陪伴引導學生閱讀素養發展,落實適性揚才的教育,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國民。

    • 依據:

    教育部補助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作業要點

    • 目標:

    以下各項均結合教育部閱讀理解相關計畫以建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相關規範,預計每年完成20%培訓,預計三年內達成宜蘭縣國小教師全面具備下項閱讀素養教學專業:

    一、能夠認識低/中/高階段常用之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二、能夠結結合低/中/高文本應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 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與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三、承辦單位:宜蘭縣國教輔導團語文(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

    四、協辦單位:宜蘭縣宜蘭市五結國民小學、宜蘭縣羅東鎮公正國民小學。

    • 參加對象:

    每場次40人,以三年內未參加閱讀理解策略相關研習6小時之宜蘭縣國小教師為優先。

    • 實施期程:

    106年08月01日至107年7月31日,共計辦8場次,一場次6小時。

    • 研習地點:

    宜蘭縣教師研習中心(宜蘭市民權路一段36號)東棟三樓會議室

    • 第一期研習課表:

    • 研習課程聯絡人:

    鄭嫦玫:ivy61@tmail.ilc.edu.tw

    蔡藍儐:lanpin@tmail.ilc.edu.tw

    • 預期成效:

    一、平均每年完成380人次閱讀素養教學培訓。

    二、教師能認識任教年段常用之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三、教師能結結合年級適用文本應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 本計畫經宜蘭縣政府核准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1061120硬筆書法工作坊紀錄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國小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

    106年度國民中小學推動書法教學計畫國小硬筆書法教學工作坊紀錄

     

    1. 日期:106年11月20日

    2. 時間:14:00-16:30

    3. 地點:北成書法教室

    4. 講座:游祥珉老師  

    5. 紀錄:黃國興老師

    6. 現場寫真:

    本次上課游老師以各種書體,指導學員學習的方向

    天下第一行書作品完成後王羲之修改的情形

    游老師提供自設網站內硬筆書法學習資料

    孫過庭的書譜也有著不同修改作品的方式

    行書的書寫可增進硬筆書法的流暢性

    老師與學員討論各種碑帖的臨摹。

     

    1061124三星國小訪視觀課紀錄

    宜蘭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正常化輔導訪視專業對話訪視紀錄表

    三星國小課室觀察紀錄

    觀課人員:王慧君張智欽陳綺娟

    紀錄:陳綺娟

    一、觀察紀實:

    1.老師複習上一節課的造句練習,請學生朗讀同學所寫的句子。

    2.進入到課程中,老師先說了~三隻小豬的故事,透過故事,老師介紹第三人稱。第三人稱就是「局外人」,所以是旁觀者在看別人。

    3.接著老師介紹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並以句子來說明。

    第一人稱:我的頭髮太長了,要剪頭髮了。

    第二人稱:你的頭髮太長了,該減頭髮了。

    第三人稱:我看到老師在照鏡子。

    4.老師讓學生兩兩練習不同人稱的句子,老師在小組間聽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最後請學生分享。

    5.老師發現學生對於不同人稱,還有概念不清的問題,所以全班在進行一次不同人稱的討論和釐清。

    6.老師讓學生四人一組,利用小白板造句,老師在小組間和學生討論學生所寫的句子。

    7.最後張貼小白板進行「句子」的分享及討論。老師發現有四組的句子是「第三人稱」的寫法,只有一組是「第一人稱」的句子寫法,但是標註時寫成第三人稱,所以發覺學生的概念還是模糊不清,所以老師會利用下一節課再和學生討論。

    二、分享回饋:

    1.授課老師:剛才上課的過程中發現,第三人稱的寫法學生較沒問題,第一、二人稱感覺還有一些問題,所以下一節課會加強第一及第二人稱的教學。

    2.慧君老師:剛才看學生對第二人稱好像很不清楚,如果是智欽老師會怎麼處理第二人稱的教學呢?

    智欽老師:我應該會拉回課本上,透過文本中的部分內容來幫助學生釐清不同人稱。

    慧君老師:使用課本讓學生有文本可以看,幫助學生找到例子,學生也比較能對照不同人稱的意思,所以老師或許不用另外再找故事來舉例。

    授課老師:我的想法是找一個學生都熟悉的故事,這樣學生對於「第三人稱」就比較清楚,但是沒想到學生對於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卻混了。

    綺娟老師:或許老師可以將不同人稱分開來教,學生對於第三人稱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先讓學生造「第三人稱寫法」的句子。接著,是第一人稱,最後是第二人稱,讓學生一步一步來,比較不會混了。

    慧君老師:如果怕學生混了,是不是可以利用課文讓學生來演戲,透過演戲的方式,學生或許可以更清楚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再者,我們教『人稱』是想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寫作形式,有些文章是第一人稱寫作,有些文章是第三人稱寫法,但學生在寫作時,例如:遊記,很容易寫一寫,前面是第一人稱,後面變成第三人稱,所以教完不同人稱,可以讓學生更清楚自己的寫作有沒有偏離。

    智欽老師:還是老師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閱讀,接著讓學生討論判斷「這是第幾人稱的寫法?」

    慧君:智欽老師提供了評量的方式了!如果老師覺得舉例有困難,或許利用不同的文本讓學生閱讀判斷也可以。

    綺娟老師:那就可以找以前的課文,讓學生再次閱讀,再來判斷這篇課文是第幾人稱的寫法。

    授課老師:謝謝老師提供的意見,回到課堂上,我會先利用課文讓學生找不同人稱的例子,或許不同人稱分開教,讓學生更清楚!

    三、現場寫真:

    老師先介紹不同人稱

    學生進行不同人稱的造句討論,老師行間巡視

    學生進行不同人稱的造句討論,老師行間巡視

    學生的造句,老師統整討論

    學生的造句,老師統整討論

    觀課後的討論

    觀課後的討論

    1061122壯圍鄉巡迴服務紀錄

    宜蘭縣106年度第一學期國小國語文巡迴服務

    素養導向教學分享紀錄

    1. 日期:106年11月22日(三)
    2. 時間:13:30-16:00
    3. 地點:過嶺國小(壯圍鄉)
    4. 輔導員:王夢真老師、張淑斐老師
    5. 紀錄:張淑斐老師
    6. 現場寫真:

    淑斐老師分享從總綱到國語文領綱的學習重點

    讓研習教師實作學習表現摘要

    夢真老師分享實踐領綱的課例一

    夢真老師分享實踐領綱的課例二

    1061117員山國小訪視紀錄

    宜蘭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正常化輔導訪視專業對話訪視紀錄表

    學校名稱:員山國小

    訪視日期:106年11月17日

    教學者:李佩玲

    課程主題:康軒版二上第十課聰明的小熊

    觀察者:曾俊榮、王夢真、邱敏芝

    紀錄: 邱敏芝

    教學活動

    內容紀要

    1.引導孩子複習聯絡簿成語(不亦樂乎、毛骨悚然)。

    2.教師用音調、語氣、表情示範朗讀P.84後,請學生分組練習。

    3.教師帶領孩子討論「難道」這句的語氣音調應該如何呈現並給予加分回饋。

    4.教師帶學生書空、描寫課文生字,適時給予相似字、多音字補充。

    5.教師帶學生玩部件配件遊戲做為此課的統整練習。

    夥伴回饋~

    俊榮: 佩玲老師很用心聚焦在低年級的美讀。

    夢真:請佩玲老師說明一下低年級一課五堂的安排?

    佩玲:第一堂課是朗誦課文後語詞解釋、重點語句介紹,最後將語詞和解釋配對遊戲。第二堂課是加強美讀課文、生字教學、

    玩部件配件遊戲做為統整練習(今天試教剛好是第二堂)。第三堂課是聚焦語文的形近字或音。第四堂課是內容深究和標點符號教學。第五堂課是完成習作討論和習寫。

    夢真:具體引導孩子美讀課文很棒,建議美讀的教學流程待字、詞、句、大意都完成(大約第四、五堂)再進行美讀教學。學生更難掌握課文美感和情感,也能檢視學生在讀時懂不懂課文。

    夢真:識字教學建議用鉛筆畫課本而非藍筆,筆畫順序才可保留。以「法」這個字為例,形、音、義、部首可一起教一次到位。:教師可提示「法」水部的部首和寫在字中不一樣、左窄右寬,課文有哪些生字也是這一類? :ㄈ是唇齒音,法也是多音字。:請學生找課文「法」的造詞~辦法,再補充相關造詞。教師教導學生一套認識生字形音義的方法,教師示範幾次後就可讓學生小組分工歸納一課生字。

    敏芝:或許美讀完讓各組回饋優點,不然等待的小組或完成的小組會不不專心。玩部件遊戲統整建議老師可作成學習單讓小組完成,全班只能一人答題有點可惜。

    俊榮:我覺得玩部件遊戲統整時或許可以以部件+部首(牙+鳥)代替數字配對更能加深學生印象。

    夢真:在備課時捉住「一課一重點」的原則,即可設計在第四堂或第五堂習作習寫時加入本課寫作重點,讓學生學到真正帶著走的語文能力。

    佩玲:謝謝大家的建議和正向回饋,受益良多﹗

    現場寫真:

    校長簡報

    佩玲老師教師示範朗讀後,請學生分組練習。

    教師帶領孩子討論語氣音調應該如何呈現。

    教師帶學生玩部件配件遊戲做為此課的統整活動。

    俊榮老師提出觀課後的收穫和建議。

    俊榮老師、敏芝老師和員山語文領域老師分享課程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