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6.15硬筆書法教學分享

在四個月八次的工作坊裡

祥珉老師以說明和示範帶著我們體驗硬筆書法的基本筆畫到摹寫

並根據我們的書寫給予個別回饋

讓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書寫和課堂的寫字教學中

除了標準外,融入了「藝術」的元素

6/15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分享在硬筆書法融入的相關課堂的實踐經驗

 

 

讓我們可以交流彼此的經驗

也作為下學期延續課程規劃的重要起點

大家當天分別從教學和行政活動辦理與支援實踐的分享

好精彩

我們在教學分享中看到老師們的撇步

了解的低中高年級在硬筆書法教學進行的優勢和限制

在行政的活動辦理和支援中

看見學校整體運作的力量

在提問與回饋中

有一些可以解決的

 以及我們未來可以再繼續一起突破的困境

關於部首識字教學

根據教育部(2011)國語文能力指標中指出識字教材與教學原則分別如下:

識字教材之編輯,……A.第一、二、三階段識字教學,宜採部首歸類,協助識字,第四階段則配合簡易六書常識,以輔助識字。B.識字教學第一階段應著重:部首與字義、筆畫與筆順、字形結構、生字組詞之應用能力(組詞、造句),並配合寫字教學,相輔相成,以確實認識字體,把握字音,理解字義,擴充詞彙。

識字的教學應配合部首、簡易六書原則,理解其形、音、義等以輔助識字。

承上以部首是識字教學中的策略之一

 

但在實施上可以參考陳逸玫(2015)報告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9&content_no=2494&preview

103學年度硬筆書法工作坊

硬筆書法工作坊已10432日在北成國小書法資源中心展開序幕

相信祥珉老師會帶著我們共享一段美好的學習之旅

培訓內容:

1.      硬筆書法執筆要領:正確的執筆方式可以讓寫字更輕鬆,對於端正身體姿勢以及視力保健也有助益。然而書寫者通常積習多年,是否該修正握筆的方法,以及修正的要領,是學習硬筆書法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2.      硬筆書法的筆法:相對於毛筆字的書寫,硬筆書法的筆法極為單純,學習者可以收速成之效。

3.      硬筆書法結構原則:這是將硬筆書法寫好的核心問題所在,課程中會不斷引領學員分析歸納結構的原理原則,同時藉由精熟的練習將「結構法」內化。熟悉結構原則之後,對於硬筆書法的賞析與點評,就進入了「有法可循」的階段。

 課程安排如下:

 

日期

時間

課程主題

1040302

(週一)

14001630

硬筆書法教學實務經驗

1. 成果分享

2. 課程規劃

3. 自我專業成長

1040316

(週一)

14001630

1.教師硬筆書法自我學習範本選用

2.硬筆書法學習進度規畫

1040413

(週一)

14001630

1.坐姿、執筆

2.運筆的基本原則

1040427

(週一)

14001630

1.結構的核心美學類型

2.楷書結構原理

104054

(週一)

14001630

1.臨摹的技巧

2.計白當黑的要領

1040518

(週一)

14001630

1.詩、詞、文章以硬筆書法自運

2.作品的自我檢視

104061

(週一)

14001630

1.完整作品的經營

2.經典作品賞析

1040615

(週一)

14001630

1.學生硬筆書法練習簿的選用

2.班級推動

生字語詞簿

中年級的識字與寫字教學重點為何?跟低年級有什麼不同?又跟高年級有什麼不同?生字語詞的教學是級導師在國語文領域必須處理的教學,想知道大家怎麼想這件事?這幾天看了兩種大同小異的生字語詞練習簿的格式,也慢慢的把這個大的問題根據授課活動和練習簿的格式轉化成了幾個小問題?也許大家一起說一說吧!

不同的格式有何差異?強調的重點為何?

    查字典的功能為何?

知道部首要作什麼?

知道筆畫有什麼用?

標示頁碼的目的?

造詞的練習?

造句的練習?

/詞義:字典說明VS學生詮釋

優良教學示例—-國小二年級識字與寫字活動

教學科目:國語文領域–二年級識字與寫字活動
教學地點:岳明國小
教學日期:97年10月22日(星期三)上午
教師者:蔡孟耘老師

1.古書朗誦

[@more@]2.課文朗讀

3.全班認念個別生字,老師作重點提示範讀

4.個別學生認念個別生字

5.學生書空,老師及時評量並回饋

6.個別學生上台在十字格中試寫國字和注音,老師根據學生表現分別給予回饋

7.辦認生字部首,與分析部首位置,並結合象形解釋字義與部首變形的原因

8.結合習作國字注音大題評量學生寫字

繁體與簡體

最近關於繁體與簡體的議題論戰延燒

有人建議正視現狀並加以處理

有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語言文字自有其生命

那不是立場或是政策可以決定的

蒐集了一些相關的文章

和部落格的夥伴分享

畢竟透過許多人不同的視角將有助於我們形成自我的觀點吧

[@more@]

繁體與簡體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6/04/17

何懷碩
  有關「聯合國『決定』二○○八年起以簡體中文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云云,其實聯合國一九七一年即全面採行簡體中文,行之三十六年矣,經查聯合國自無「『重申』採行簡體中文」之必要。該項消息,只是中國語言應用學會會長陳章太的片面「放話」,台灣教育界文化界的恐慌,實無必要。本刊除今日刊出本文外,另從「欣賞」的角度,策劃「正體漢字之美」專輯,即將推出,敬請期待。──編者
  新聞報導聯合國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引起台灣學界一陣「恐慌」。時論有「用繁體字努力創作有價值的好文章來對抗簡體字」;「台灣應註冊繁體字專利」;「繁體字應稱為文化字」等等奇談怪論,都反映了對這個問題認識的不足與偏誤之一斑。
  與早先中文橫排究竟應該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的爭論一樣。錯誤的認識在台灣糾纏了數十年。從一九七五年起,我在各大報起碼寫過四次文章,指出許多人由中國傳統的「碑額、榜書、橫匾、橫披」找到「依據」,堅持橫排應由右向左,其實是大錯。因為那不是橫排,而是直排一行一字所造成的誤解。很多人不知道中文自古只有一種直排方式:字序自上向下;行序自右向左。採橫排方式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之後才有的新方式,當然採用西文自左至右(才能在中文中引進西方或阿拉伯數字)。台灣因為意識形態,也因為誤解傳統,教育部一直以橫排自右向左的方式為規定,民間卻有自左向右的用法,形成兩種方式各行其是的局面。直到最近各大報才先後「覺悟」,橫排一律用自左向右的方式,結束了數十年的錯誤與荒謬。
  現在繁體、簡體的問題來了。我認為如果不能排除意識形態的偏頗、對語文的知識不足、對文字的演化發展規律與原則則缺乏瞭解,那麼,百家爭鳴的盛況也不過是又一次的瞎子摸象。許多爭議都沒有意義,只會誤導社會、學界與學生。
  語文的產生與發展有幾個重要的基本原則:語文不是少數人一時所造作,而是族群大眾所發明創造,在長久演化發展中,建立了系統與規範。規範的建立有兩個途徑:初由不斷的修改、汰選、在使用大眾中「約定俗成」而成規範;後來再經由權威單位彙整頒佈或示範主導而成規定與標準。
  中文(亦稱漢字)在秦之前,各地寫法不統一,雖然大同小異,畢竟分歧,有礙文字的通達。秦統一文字,所謂「書同文字」,是歷史上第一次由權威實施的文字改革。此時的「正體字」是小篆,但仍然推行、使用當時的「簡體字」,就是隸書。到漢朝,隸書升格為正體字,而把隸書寫得快,筆畫相連,便有了「草隸」。草隸太雜亂,經過文人整理,有明確的規範,叫「章草」。後來發展成「今草」(始於漢末,筆畫簡化急就,連綿回繞,到東晉王羲之達到高峰。)「今草」之後,唐代張旭、懷素更發展成筆走龍蛇的草書,被稱為「狂草」。但因為一般人看不懂,只在上層文人間流行,遠離大眾,也不為實用,變成書法藝術。但是,朝野總要有明確通達的文字,於是又出現了行書和楷書。行書、楷書比草書明確易認,但比草書「繁」得多。楷書和隸書筆畫繁簡差不多,筆畫也相近,只是筆勢改變而已。(楷書因此又有「今隸」的名稱。)也即是由秦漢到魏,篆隸草行楷,一路演化,而以楷書為終局,取得正式文字標準規範的地位。(而手寫則多為行書。)這種狀況,直到今日並無大改變,已近二千年。
  由以上漢字發展史的簡述,可以知道:漢字的演化,基本上是由繁趨簡,有時也由簡變繁。其次,文字是發展、演化的,並非固定了便不再變動。還有一點,文字若已為廣大的人群所接受、使用,且行之有年,不論是自然演化或權威主導,既然已成為規範,便通行天下。
  ●
  現在要問:現在中文(漢字)是簡體對,還是繁體對呢?我的回答是:從學理上來說,兩者都有其偏失。因為文字本來是演化發展的。大陸以權威力量將文字由繁趨簡的規律推過頭;台灣則相反,以權威力量阻止文字自然演化,限制並固定在唐朝以來的楷書上面。一過於激進,一過於泥古。大陸簡體字確有些為人詬病的地方,比如「(ㄔㄤˇ)」、「廣」作「厂」、「(ㄔㄤˇ)」;「幹、乾」兩字均作「干」等等。但幾十年來大陸的簡體字是動員了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研擬製訂的,絕大多數簡體字是依據古體、歷代書法名家書跡、行書與草書的寫法、族群大眾習慣通行的寫法……綜合裁汰並加以整頓規範而成的,其中大多數是古已有之的寫法,新創的簡體字極少;即使新創,也有文字學的某些依據,絕不是許多對文字學、書法史、語言學缺乏認識的人所認為是胡搞與破壞中華文化。舉例來說,簡體字「無」字作「(ㄨˊ)」,這個(ㄨˊ)字見於古易經;「豐」字作「丰」,見於古詩經鄭風,民間手寫也常常這樣寫;「見」字作「(ㄐㄧㄢˋ)」,蘇東坡「寒食帖」便這樣寫……。許多人說簡體字使漢字的美感喪失了,其實也不然。蘇東坡寫這個「見」字的行書寫法自有其美,不一定都要寫楷書才美吧?中國文字有實用與審美兩用,實用功能重在簡樸明確,便利使用。審美的書法,可以仍用繁體,甚至用小篆、古籀。大陸許多書法家一樣可寫繁體,寫古今各體,從未中斷。藝術的書法並不因推行簡體字而受影響。近日新聞報導大陸招牌店名不得用繁體字,這是沒道理的政策,將來必無法認真執行。因為店招有藝術美感的一面,應容許自由發揮,政府管什麼呢?台灣這幾十年來漢字規範走的是倒退泥古的方向。比如部訂「國字標準字體表」規定,「(ㄇㄨˋ)」字不能寫成「(ㄕㄨˋ)」,「茶」字不能寫作「(□)」。小學生寫得不合標準都算零分。這種冬烘學究式的「標準」,歷代大書家都可能不及格。過份毋視文字演化發展的事實,以為堅守古代的規範就是維護中華文化,把文字弄成固定、僵化的化石,以倒退復古為發揚文化,實在是焚琴煮鶴。
  ●
  其實,「漢字改革」自明、清早已有人提議。(明朝有方以智,清末有王照、勞乃宣與盧戇章,近世則不勝枚舉。連飽讀古籍的大作家魯迅、許地山都提倡廢除漢字,改為拼音文字(一九七五年我曾發表過「門外說文」一文專論此事,收入拙著《藝術‧文學‧人生》,大地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大陸一九五一年毛澤東說了「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政治權威並不能改變文字自己的生命與發展的規律。大陸數十年漢字拼音化之所以無法成功,只有一個簡單的根本原因:外國文字是聽覺型的文字,所以用拼音;中國文字是視覺型的文字,同音字太多,不可能變成號拼音文字。大陸的文字改革在簡化上取得成功,因為基本上遵循文字演化發展的規律,在學界精英的努力之下,積極推動而有了成果。雖不完美,但將來還可改進。
  有些人擔心學了簡體字,將來便看不懂古書;台灣因為用繁體字,所以看古書能力較強。這也是一知半解的說法。因為現在印行的「古書」,原本有的是甲骨、金文,有的是篆書,有的是隸書、漢簡,當然也有楷書與行、草書,都經過後人的考據與轉換,變成以楷書為規範的「印刷體」,真正的「古文」,只有專家才看得懂。而大陸推行簡體字數十年,現在所有印刷物都用簡體字,他們那邊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何曾因簡體字而受影響?何況現代電腦的技術,兩種字體的變換易如反掌,更不必擔心。繁體字與簡體字根本都是同一種中文(漢字),正如楷書(書本上的印刷體)與行書(手寫體)的差別一樣,稍一學習便能融匯貫通,談不上多困難。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他以「文化字」與「簡體字」來區隔此兩種文字。且不說「文化字」這個名稱很無稽,而把「繁體字」與「簡體字」說成是「兩種文字」是嚴重錯誤。英文與中文才是兩種文字,繁、簡體字只是一種文字的兩種「字體」而已。
  ●
  台灣過去曾有一位位高德劭的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他提倡「標準草書」,朝野人人敬重,但沒有人採用他的倡議,納入中文教育課程。他的標準草書或者太草,不易看懂,但他的「觀念」有了不起的地方。我在上文提及的「門外說文」中對此有較詳細的評說,此處不容多談。簡而言之,我們的中文教育印刷體的漢字之外,應有一套「標準行書」(手寫體)的學習。手寫體的行書基本上就是「簡體字」。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天天手寫的字。標準行書的學習使人人都能無訛的辨識手寫的文字,不致一人一個寫法,常常看不懂對方的「傑作」。我們都知道英文印刷體有大小寫,手寫體也有大小寫。漢字的教學缺少手寫體的課程(即行書的規範),我三十年前呼籲過,明知也是「狗吠火車」,而且做過監察院長的于右任都白費力氣,可見創造性的改革在我們的文字教育中夠有多麼困難!
  許多人會問:面對聯合國決定中文只用簡體字,我們台灣應如何因應?我的回答有「突然」、「必然」與「應然」三方面。突然是:我相信會與爭論多時的「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一樣。儘管全球都採用前者;基於意識形態的僵持,台灣會用後者。台灣被「邊緣化」,連政經外交都無所謂,「拼音」更是小事。必然的答案是:對內會堅持不用簡體,但慢慢地,與外國往來的中文因為國際的要求,不得已會送出一份「簡體字文件」。我們已經在大陸留學、工作的與想去大陸留學、工作的下一代,以及要閱讀大陸出版遠超過台灣出版的優秀讀物的人,越來越多人會習慣使用簡體字。事實上簡體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揚毫無影響。當代最好的楚辭、史記、杜詩、紅樓夢等名著的新版本(包括研究、箋註)都是大陸簡體字版;未來最多最佳的外文(英、法、德、俄、日……)書的中譯本也將是。(大陸人多人才也多是其一,台灣不重視培養下一代人文精英,大學水準江河日下是其二。)我敢預測:未來台灣無關統獨,也不論什麼黨上台,最後漢字必完全簡體化。其實不必過慮,繁體、簡體都同是漢字,兩者的功能相同,無關優劣、是非。一種文字的新規範既為絕大多數族群大眾所使用(包括手寫、印刷、資訊傳輸等等),其「力量」比政治、軍事力量更大。試想想,德、日曾打敗許多國家,強迫人家改母語為德、日語,結果都無法成功。星加坡因處境特殊,以英文為第一國語,是自願如此。但因華人佔多數,目前漢語不能不繼續尊重。星加坡將來我預估終必恢復中文(漢語)為第一語文,不然,這個東方小國在文化的創造力上必不可能有自己的特色,即使經濟繁榮,但在文化上便只是一個三流的「西方小國」。因此語文的深層是歷史文化,是根與源頭。
  ●
  我的「應然」的答案當然附帶著主觀的期待:同樣是用中文(漢字)的兩岸,其文化同一來源,所以應該互相取其長以補其短。繁體與簡體既各有偏頗,則共同的「母語(文)」的發展改進應該切磋共商,找到最佳方案。簡體字大多數與原來漢字相同或相近,沒有大問題。但少數不大合理及太多以一個同音字取代許多意思完全不同的字等不理想的地方,宜予改善。此外,許多時代性的新名詞術語,以及外文名物的中譯,應該擇優共同採用(如「電腦」比「電算機」為優),以免同一種文字卻有歧異的譯名。要使中文(漢字)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優秀的語文之一,不論如何,要有超越政治、意識形態的胸懷與遠見。現在全球多國爭相學中文,這種為世界五分之一強的人口所用,有數千年連貫不斷的光輝歷史,又為世界越來越多他國人士所接納的中文(漢字),我們應共同努力,保持並發揚它獨特的、稀有的特色。它還要演化發展,提昇、壯大與擴展。不但要繼續承載中國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要成為世界文化最佳的載體之一(像今日的英文)。目前,由於種種因素,現在或許還不容易,未來我相信是應然的。

字感、詞感、語感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柯華葳教授
讀者看了題目可能會問:「這是什麼?」
「感」是感動、感受、感覺的感。字、詞、語就是一般所說讀字的字、詞彙的詞、口語的語。字、詞、語加上「感」,簡單的說是對字、詞、語的感覺。這是使用字、詞、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學習、欣賞或創造字、詞、語。



[@more@]

從認字到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一般而言,閱讀文章或書籍若要有所理解,要先認字並將字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中文字由許多部件組成。有的部件可以構成部首或是聲旁甚至是一個中國字。如「木」是部首,「可」是聲旁。但有的部件單獨不成字,卻是構成中國字的關鍵。例如「大」多一點變成「太」,這一點是部件,少點不成太。至於字的部首旨在提供意義,聲旁則提供唸音的訊息。「木」「可」放在一起唸「柯」是樹木的一種。又例如「腦」、「惱」、「瑙」。三個字的右半邊分表肉體、心情、玉石,左半邊都一樣,表聲。三個字念音相同,但是意思不同。

認中國字要注意部件、部首和聲旁。能利用這些條件,遇到陌生字時,一當確認它是中國字(字感之一),讀者不用查字典可以猜出新字的字音與意義。這也是字感。

語感有助於理解新詞
詞是基本的意義單位。有的中國字就是詞,如「木」和「可」或是你、我、他。但是有的字不成詞,如「葡」。大家知道「葡萄」是什麼,但說不上「葡」是什麼。多數中國詞由兩個字組成。也有的詞由三個字或是四個字組成。因由字組成詞彙,因此我們可以創造新詞。每一天媒體(包括網路)產生許多過去沒有看過的詞彙,但不是每一個新組成的詞都是新詞彙。就像讀到生字,若遇到沒見過的詞就需要查字典或問人,我們閱讀的速度會慢下來,理解自然受影響。這時需要「詞感」幫助理解新詞。

中文詞的組成也和中國字一樣有些規則可尋。例如感動的感放詞前,我們可以說「他感動了我」。性感的感放詞後,卻不說「他性感了我。」為什麼我們知道後者不太合適?這就是語感。不待語言學者或國文老師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才算正確,我們會覺得哪一些詞可以接受或哪一些是怪怪的。雖有規則可循,有的我們知道其中道理,有的「說不上來,但就是這麼一回事」,有的可能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否正確。這當中包括否定字的使用,如「不」。好吃可以變成不好吃。善良變成不善良。但是好人不能說不好人。為什麼呢?

再以「子」這一個字為例。許多字後面可以加「子」。如小子、老子、猴子、獅子,或是貓子、虎子、牛子。不過後三者的「子」與前四者的「子」意思似乎不同。又例如:窗子、桌子、椅子、板子、盤子。我們可以說「碗子」嗎?還有,為什麼可以說妹子但不可以說姊子。而弟子的意思似乎不同於妹子的子。這麼複雜的用法怎麼學的來?有趣的就是,若要把「子」的使用規則羅列,一一教導,一定教不全,且會讓學生受不了。唯一途徑且是研究上肯定的途徑就是多聽多讀,或是有機會玩字和詞的遊戲。換句話說,一個豐富的語文環境對兒童學習語文很有助益。

我們再舉幾個文字變化成詞的例子。
一) 字的位置。一個字可以在第一個位置也可以在第二個位置。有時意思可以一樣但有時意思改變。如一「打」、「打」毛衣、「打」傘、「打」架。又如辣一點和一點辣,哪一個辣?
二) 字的倒置。意義或許接近或許不同甚至變得沒有意義,例如感傷和傷感、感性和性感、感化和化感。哪一組的變化可以接受?
三) 字的重疊。「甜甜蜜蜜」比「甜蜜」似乎多許多「甜」和「蜜」。但為什麼可以說笑哈哈,卻不說氣哈哈?一點和一點點的差別在哪裡?
詞的五大特色
由字組成詞後,詞的一些特色由是產生,例如:
1. 量詞:「張」開,變成一「張」桌子﹔尾巴和一「尾」魚。不過有尾巴的老虎卻不算一「尾」。
2. 狀聲、狀形或狀情詞:如以大自然的動物、植物描述型態或感受。老虎鉗是老虎嗎?筆直像松樹夠挺直嗎?濕答答的心情有夠壞吧?
3. 語氣詞,如啊、啦、吧、嗎:少了這些語氣詞,文章會少去許多味道。但是用多了,滿篇「啊啦吧嗎」顯得拖泥帶水不俐落。
4. 數字詞,如十全十美、五花八門等:這些是數學還是語文?全心全意可以減去三心二意嗎?
5. 迴文:因字的位置可以移動且形成不同的意義,就有所謂的「迴文」,從第幾個字讀起都是有意義的。如,好花開多美、花開多美好、多美好花開、……。本套書中的「書生嚇一跳」就是一篇有趣的迴文例。

上述關於字與詞組織簡化如如下圖,希望幫助讀者更清楚字詞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