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LS數位閱讀能力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

研究對象是各國的國小4年級學生

臺灣參加了 2006.2011.2016年的評比

PIRLS 2021擴大數位閱讀能力的測量

關於數位閱讀參見

https://tilssc.naer.edu.tw/team/pirls2021/link

歷年國家報告

https://tilssc.naer.edu.tw/team/pirls2021/resault

以下試題

提供給老師們教學與進一步參考(請標註出處:pirls)

7–冰河-完整版.doc

6–鴿-完整版.doc

5–攀岩好身手-完整版.doc

4–白衣少年-完整版.doc

3–小馬路喜-完整版.doc

2–小老鼠的恐龍夢-完整版.doc

1–壁虎溫暖-完整版.doc

另提供pirls四層次細項

Pirls提問層次細項.pptx

 

 

閱讀理解工作坊

為了讓您

認識並運用閱讀理論、發展與策略

培養學生依閱讀目的與文本特性運用閱讀策略

閱讀工作坊將於近日上網公告

日期

時間

課程名稱

研習地點

2011319

(星期六)

0900-1630

閱讀理論與閱讀的發展

閱讀理解策略簡介:連結、推論、預測

教師研習中心三樓會議室

2011330

(星期三)

0900-1200

少年小說的閱讀

2011427

(星期三)

0900-1200

文學圈閱讀與概念形成

2011525

(星期三)

0900-1200

知識性和文學性文類的結合

歡迎有興趣的老師

屆時上網報名

 

三峽的閱讀研習

雖然連下了好幾天的雨

卻不煩

因為……

好久沒有到三峽充充電了

這次閱讀的課程(課表如下)

 

          

 

4/6

4/7

4/8

4/9

4/10

 

0720~08:00

早餐

 

 

 

0800

0850

 

專題演講

陳伯璋主任

晨間閱讀

吳敏而研究員

晨間閱讀

吳敏而研究員

晨間閱讀

吳敏而研究員

0900

0950

閱讀與識字

 

王瓊珠教授

閱讀困難

 

洪儷瑜教授

閱讀教學實務

 

李玉貴老師

閱讀理解策略

 

吳敏而研究員

1000

1050

 

1100

1150

 

上課地點

傳習苑 204 教室

12:00~12:30

午餐:餐廳 文薈堂1

 

 

 

 

 

1340

1430

 

閱讀與腦神經發展

 

李俊仁教授

 

閱讀與討論

 

趙鏡中副研究員

閱讀評量

 

洪儷瑜教授

閱讀理解歷程

 

洪月女教授

綜合座談與結業式

 

1440

1530

1540

1630

 

 

吸引著我們

上了三天課

正在想不知要以什麼樣的方式

和縣內老師們分享

下課的聯絡感情

知道了花蓮的秀蘭老師

將每一堂課用心紀錄的筆記上傳到網誌

所以囉

如果你不能來三峽

但是你對閱讀有興趣

點選一下http://lsl.hlc.edu.tw/imain4_detail.asp?id=137&fid=18395#newa

你也許可以發現閱讀教學的多元方法喔

中學生閱讀網站的介紹

大家好:

這是有關中學生閱讀網站的介紹,也許可以給小學的老師一些啟發~

如何讓閱讀與實際教學結合,一直是現場老師發自心底的期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more@]

跨校結盟 e起閱讀無界線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中學生網站自2001年開站以來,至今已經成為70萬中學生「閱讀與研究」的入口網站,每日平均瀏覽人次有6,297人,會員近3萬人。根據網站調查,中學生最愛的中文作家是侯文詠,外國作家則是米奇‧艾爾邦,其作品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榮獲中學生最愛閱讀書目排行榜。

中學生網站(http://www.shs.edu.tw)最初於1999年由台南區台南女中、台南一中、光華女中及德光女中的圖書館發起,建立聯盟學校,成立「跨校網路讀書會」,2001年成立「中學生網站」,逐步擴大到18分區聯盟,並開始舉辦「全國高級中學學生小論文寫作比賽」及「高級中學跨校網路讀書會讀書心得寫作比賽」。去年9月5日重開新站後,不僅功能更強,內容也更豐富,除了繼續舉辦論文與讀書心得競賽外,網站也連結到博客來網路書店,讓學生獲得最新、最快的閱讀資訊。

網站規畫17學群與通識教育推薦書目專區,及11類閱讀討論區,中學師生可以進行討論,隨時互動,交換心得。還有學生作品區,只要是學生的創作,無論是否得過獎,都能自行貼上
網路,與其他中學師生分享。

學生最愛小說家

根據網站分析,94年9月到11月的跨校網路讀書會「讀書心得寫作比賽」中顯示,學生閱讀類型主要以文學小說類為主,其次是心理勵志,第三才是社會人文類。而根據統計,中學生最愛的作家第一名是侯文詠、其次是曹雪芹、第三名則是賴東進,余秋雨、李家同、戴晨志等也都擠入前10名,成為中學生最喜的作家。

中學生最喜歡的外國作家,第一名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第二名是《少年小樹之歌》作者佛瑞絲特‧卡特,第三名則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作者史賓賽‧強
森,另外,因為《哈利波特》一書而名揚世界的英國作家J.K羅琳、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也都進入前10名,成為中學生最喜歡的外國作家。

至於中學生最愛的書籍,除了上述作者的書籍外,包括《紅樓夢》、《乞丐囝仔》、《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危險心靈》、《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小王子》、《傾城之戀》、
《白色巨塔》、《死亡如此靠近》、《五體不滿足》、《讓高牆倒下吧》等書籍,都是中學生最愛閱讀書籍。

台中一中國文教師、語言資優班導師林燕媚就充分利用中學生站於國文教學,她表示與課文連結不高,但用在課外閱讀的引效用倒是很大,因為網站裡針對不同類目推薦不同書籍給學生延伸閱讀,對於提升國文能力很有幫助。

網路分享讀書心得

林燕媚說,中學生網站結合教學,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興趣,配合全校各班級讀書會運作,閱讀後以各種形式分享心得,並上傳校內網路與其他同學分享,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除了閱讀心得,林燕媚同時鼓勵學生參加中學生網站上的小論文或心得寫作比賽,她的班級有超過1/3的學生曾經獲獎,更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林燕媚說,中學環境比較封閉,缺乏刺激,中學生需要拓展視野,無論是中學生網站、過期雜誌贈閱、甚至是自己班級成立的班級圖書庫,都是閱讀好幫手。林燕媚也建議老師及學校能成立班級圖書庫,由學生將家中的書籍、雜誌拿到學校,交換閱讀,一起擴大閱讀資源。

至於一般中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類型,林燕媚說,除非學校老師引導,否則一般學生的閱讀類型容易受流行資訊或媒體介紹影響,較少越讀經典文學,不過,經典可以再生,若學校老師
能與課程結合,例如介紹紅樓夢時結合網路或其他資訊,鼓勵學生延伸閱讀,就能引起興趣,願意深入閱讀文本,她建議老師們可以動動腦,調整課程。

過期雜誌有效利用

博客來網路書店去年協助中學生網站外,該公司總經理張天立也號召38家雜誌社贊助,自去年11月開始,贈送全國共360所高中職學生過期雜誌,至今共有23萬本,昨天教育部這些雜誌社受到教育部表揚,並致贈感謝狀。

博客來網路書店總經理張天立表示,去年受青輔會之邀到高中、職巡迴演說,發現高中、職校園封閉,升學壓力大,青少年容易與外在世界脈動脫鉤,觸動他幫助高中生拓展視野的心。

他開始邀請雜誌社提供過期雜誌贈與高中、職班級,希望藉此開拓高中生視野,沒想到獲得雜誌社熱烈迴響,至今已有23萬本雜誌送到學生手上,讓他們與外界連結。

張天立說,不分城鄉、高中或高職、明星或非明星,只要是高中、職,就能加入,博客來都願意提供過期雜誌,讓學生閱讀。

桃園農工圖書館主任余世河就表示,該校圖書館沒有多餘經費訂閱更多雜誌,加入過期雜誌贈閱計畫後,每個月就會定期收到雜誌,不僅學生有更多雜誌可以閱讀,也解決學校因經費不足而缺書的窘境,希望能持續推動,讓學生能閱讀更多好文章。

教孩子閱讀策略 事半功倍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很多人以為,閱讀只要讓孩子能識字就好,沒什麼好教的,但專家建議,教孩子閱讀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說,中文不但難寫,字詞前後、顛倒組合起來的意義,有時差很多,可以擺在一起,教孩子分辨異同。她舉例,老子、小子、猴子、弟子等詞,後面加「子」都說得通,但就是沒人說「姊子」。

[@more@]

此外,很多兩個字的中文詞彙,倒過來寫也可以,但意義有的相似,有的卻差很多。例如,「感傷」、「傷感」意義類似,但「感性」、「性感」就很不一樣,但「他感動了我」說得通,「他性感了我」就沒人這麼用。

柯華葳說,同樣是地點,中文的「書店」、「圖書館」、「醫院」、「警察局」等詞尾用的字,卻不相同,老師教孩子認識這些字詞時,應有一套策略與方法,但還是要由閱讀做起,要孩子多朗誦文章,培養說不清楚的「語感」,再透過不斷列舉、反覆出現的字詞,加強印象,進而能判斷句子上下文的正確意義。

柯華葳說,識讀中文字,大家常說「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很多例外。中文就是這樣微妙、複雜,規則往往又暗藏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讀;讀多了,也就懂得愈多,讓閱讀能不只是求學的工具,更是目的。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字感、詞感、語感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柯華葳教授
讀者看了題目可能會問:「這是什麼?」
「感」是感動、感受、感覺的感。字、詞、語就是一般所說讀字的字、詞彙的詞、口語的語。字、詞、語加上「感」,簡單的說是對字、詞、語的感覺。這是使用字、詞、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學習、欣賞或創造字、詞、語。



[@more@]

從認字到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一般而言,閱讀文章或書籍若要有所理解,要先認字並將字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中文字由許多部件組成。有的部件可以構成部首或是聲旁甚至是一個中國字。如「木」是部首,「可」是聲旁。但有的部件單獨不成字,卻是構成中國字的關鍵。例如「大」多一點變成「太」,這一點是部件,少點不成太。至於字的部首旨在提供意義,聲旁則提供唸音的訊息。「木」「可」放在一起唸「柯」是樹木的一種。又例如「腦」、「惱」、「瑙」。三個字的右半邊分表肉體、心情、玉石,左半邊都一樣,表聲。三個字念音相同,但是意思不同。

認中國字要注意部件、部首和聲旁。能利用這些條件,遇到陌生字時,一當確認它是中國字(字感之一),讀者不用查字典可以猜出新字的字音與意義。這也是字感。

語感有助於理解新詞
詞是基本的意義單位。有的中國字就是詞,如「木」和「可」或是你、我、他。但是有的字不成詞,如「葡」。大家知道「葡萄」是什麼,但說不上「葡」是什麼。多數中國詞由兩個字組成。也有的詞由三個字或是四個字組成。因由字組成詞彙,因此我們可以創造新詞。每一天媒體(包括網路)產生許多過去沒有看過的詞彙,但不是每一個新組成的詞都是新詞彙。就像讀到生字,若遇到沒見過的詞就需要查字典或問人,我們閱讀的速度會慢下來,理解自然受影響。這時需要「詞感」幫助理解新詞。

中文詞的組成也和中國字一樣有些規則可尋。例如感動的感放詞前,我們可以說「他感動了我」。性感的感放詞後,卻不說「他性感了我。」為什麼我們知道後者不太合適?這就是語感。不待語言學者或國文老師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才算正確,我們會覺得哪一些詞可以接受或哪一些是怪怪的。雖有規則可循,有的我們知道其中道理,有的「說不上來,但就是這麼一回事」,有的可能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否正確。這當中包括否定字的使用,如「不」。好吃可以變成不好吃。善良變成不善良。但是好人不能說不好人。為什麼呢?

再以「子」這一個字為例。許多字後面可以加「子」。如小子、老子、猴子、獅子,或是貓子、虎子、牛子。不過後三者的「子」與前四者的「子」意思似乎不同。又例如:窗子、桌子、椅子、板子、盤子。我們可以說「碗子」嗎?還有,為什麼可以說妹子但不可以說姊子。而弟子的意思似乎不同於妹子的子。這麼複雜的用法怎麼學的來?有趣的就是,若要把「子」的使用規則羅列,一一教導,一定教不全,且會讓學生受不了。唯一途徑且是研究上肯定的途徑就是多聽多讀,或是有機會玩字和詞的遊戲。換句話說,一個豐富的語文環境對兒童學習語文很有助益。

我們再舉幾個文字變化成詞的例子。
一) 字的位置。一個字可以在第一個位置也可以在第二個位置。有時意思可以一樣但有時意思改變。如一「打」、「打」毛衣、「打」傘、「打」架。又如辣一點和一點辣,哪一個辣?
二) 字的倒置。意義或許接近或許不同甚至變得沒有意義,例如感傷和傷感、感性和性感、感化和化感。哪一組的變化可以接受?
三) 字的重疊。「甜甜蜜蜜」比「甜蜜」似乎多許多「甜」和「蜜」。但為什麼可以說笑哈哈,卻不說氣哈哈?一點和一點點的差別在哪裡?
詞的五大特色
由字組成詞後,詞的一些特色由是產生,例如:
1. 量詞:「張」開,變成一「張」桌子﹔尾巴和一「尾」魚。不過有尾巴的老虎卻不算一「尾」。
2. 狀聲、狀形或狀情詞:如以大自然的動物、植物描述型態或感受。老虎鉗是老虎嗎?筆直像松樹夠挺直嗎?濕答答的心情有夠壞吧?
3. 語氣詞,如啊、啦、吧、嗎:少了這些語氣詞,文章會少去許多味道。但是用多了,滿篇「啊啦吧嗎」顯得拖泥帶水不俐落。
4. 數字詞,如十全十美、五花八門等:這些是數學還是語文?全心全意可以減去三心二意嗎?
5. 迴文:因字的位置可以移動且形成不同的意義,就有所謂的「迴文」,從第幾個字讀起都是有意義的。如,好花開多美、花開多美好、多美好花開、……。本套書中的「書生嚇一跳」就是一篇有趣的迴文例。

上述關於字與詞組織簡化如如下圖,希望幫助讀者更清楚字詞間的變化。

台灣小四生 閱讀能力輸國際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昨天發表一項調查指出,國內小學生的國語課程時數、閱讀文章長度,都只有國際平均數一半,雖然家長很願意買書給孩子,卻沒時間陪讀,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

[@more@]

天下雜誌昨天發表「字的童話」系列繪本,擔任導讀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在會中公布一項兒童閱讀研究,她使用國際標準化評量工具,抽樣調查全國25個國小、1200位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把結果拿來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40多國平均數比較,發現國內學童的閱讀能力仍待改進。

調查發現,國內小四生每周國語上課時數只有4-5小時,遠低於國際平均7-9小時;台灣小學生的閱讀內容也較膚淺,教科書每篇文章平均字數僅500字,遠低於國際平均的1000-1200字。

此外,國內小四教科書收錄的文章,較缺乏說明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篇數比是1:2,國際平均則是1:1

教科書文章短、又缺乏說明文,連帶影響學生完整、清楚陳述概念的能力。

柯華葳指出,國內家長推動孩子閱讀的表現,也不理想。調查發現,相較他國,台灣的父母很願意買書給孩子看,總金額偏高,但在家閱讀的時間卻偏低。國外根據研究指出,父母在家閱讀的時間愈多,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愈強。台灣的小學教育多半強調團體閱讀或朗誦,孩子獨立閱讀時間少,也影響閱讀能力。

柯華葳說,台灣的國小普遍設有「班級圖書館」,課外書隨手可得,有助提升閱讀能力。

她還指出,先進國家強調教孩子「閱讀策略」,台灣卻普遍認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調查發現,只有1/4的老師有能力設計出教導閱讀策略的教案。

柯華葳教授建議家長或老師,有效的閱讀策略,應以語音為基礎,幼兒時期要多和孩子對談,讓孩子先熟悉「口語辭彙」,培養語感,再透過大量閱讀有趣的故事,認識更多「書面詞彙」,及不同詞句和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感性」和「性感」有不同意義;但「感冒」說成「冒感」,就沒有意義。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