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表現到教學提升的反向工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三)

對於各學科授課老師而言,如何由學生表現的評量結果導入教學改進,由學生測驗面向導入老師教學面向,則對於評量工具(試題)與學生反應的的理解將同等重要。

image

[@more@]

國中會考與學校中的紙筆評量最大的不同,是不以個別學校選用(編)的教材內容為唯一,而是以能力指標與基本學習內容的參考資源為命題基準,提供教師專業的參考。希望學校老師可以正視課程學習重點,透過會考評量重點的參考,打破依教科書版本內容為主的教學迷思,聚焦重要概念分析與學習重點。

會考結果完成學校整體分析作為學力監控的需求時,主要以團體的資料型式,提供相關單位作為後續教學政策參考。

對於各學科授課老師而言,如何由學生表現的評量結果導入教學改進,由測驗面向導入教學面向,則對於評量工具(試題)與學生反應的理解將同等重要。

由學生表現到教學提升的反向工程:

國中會考所提供的資料主要有兩個型式:

  1. 人(學生)的的表現資料:個人通過率,團體通過率,單題答對率等
  2. 工具(題目)的表現資料:難易度,鑑別度等分析。

這些資料筆比較屬於敘述統計部分,現場老師比較沒有感覺,尤其是部分文科的老師對於數字的感覺較低(也許是個人刻板印象),如何讓老師有感覺,需要將『人+題目』的資料整合分析。

學生的表現資料與工具的表現目前所提供的資料已經有了,但是對於評量工具的內涵,評量工具與教學連結的工程,在教學現場可能較為困難,但也是教學專業的核心所在。也許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對於評量試題內涵與教學連結的理解,反向探究如何由學生表現到教學提升,提供作為教學準備的參考:

1. 評量重點的分析:會考主要考那些概念,重要的內涵有哪些?

2. 針對試題本身的研討:每一試題在測驗什麼樣的能力?題目重點在測驗什麼?教學上的對應又是什麼?

3. 單一試題與所要評量重點的連結:如何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以達成測驗的要求?

4. 重點試題有哪些?低、中、高程度學生應該要掌握的部份為何?

5. 學校針對會考試題,相對應的教學策略,是否需要改變?如何改變?

針對上述議題,建議可以5題為一個基準(或是將整體試題切分為6等分),去分析學校學生可以達成的表現(或是老師應該教學學生的部分),進行結構性的分析。

 個人或是領域小組社群,可先進行一至兩項的研討,並且實際去做看看。

 

弱勢學習單元分析與應用

當進行學校整體分析後,當會發現,各科考題的試題答對曲線圖(如圖1,數學科),題目難度由簡到易,逐步增加難度,每科幾乎都有類似的分佈(除社會科高低趨勢較不明顯外)。

image

(圖1  104年度國中會考數學科選擇題答對率分析圖   原始資料來源 師大心測中心)

而前段(12題)難度較低,全體答對率幾乎皆有60%以上,如果學生能把握70%以上(答對8題),就算後面所有試題都是猜測,依照平均1/4猜對機率,對照心測中心的學生能力表現等級標準設定表(圖2),就有機會達成總體11題基礎等級的可能;如果要達到精熟等級,則第21題以前,答對率達80%,加上非選題部分有一定分數,才有機會。而這些試題的評量重點為何?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以達成測驗的要求如何?應該也是授課老師最基本的功課。

image

(圖2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答對題數與能力等級對照表局部    參考資料 國中教育會考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 )

試題難易度與學校學生表現的優勢如何?則透過每一單題分析,進行上述評量試題內涵與教學的連結研討,應該可以逐步建構老師教學努力的重點方向。

特別是,當評量結果與縣市分析或是全國性分析差距較大時(下圖1),授課老師即可針對特定試題進行教學檢討,尤其是平時教學重點掌握或是平時課堂評量的實施進行檢討,是否對於相關概念的教學設計沒有到位,導致學校學生普遍表現低落。

以圖1為例,學校代碼A005學生中,在前段試題(前12題),第1、4、5、7、9等題,顯然學生答題情形差距較大,可參考心測中心所提供的試題分析進行研討,如圖1的試題分析提供各題學生表現情形,學生的錯誤類型可能哪一部分較大,協助解決迷思概念的可能,未來在課堂教學時,作為學習重點與評量規劃參考,如果在一般水準的教學成效下,學生可能的反應比率為何,雖然是全縣性分析結果,但已可提供相當的參考。

 

image_thumb[16]

(圖2 104年度國中會考數學科試題分析   原始資料來源 師大心測中心)

以數學第5題為例,共有兩個概念需要理解,弦心距性質與畢氏定理。

image

(圖3 個人的解題過程)

解題過程中除弦心距概念,運用三角形基本性質,再導出三角形面積,對於數學能力較弱學生而言,確實較不易完成解題,實際反應的結果也是答對率在前半部亦屬較低,學校代碼A005學生的表現差距則更大。經由這樣的分析,進一步去理解學生是否能分別理解各數學概念,組合運用,在平時佈題或是協助學生進行解題策略、解題規畫思考時,有沒有提供類似的機會,進行研討與解題,對於中等程度學生而言,能否處理類似的問題,在課堂評量或是定期評量時,如何設計類似的問題,透過不同題型,讓學生思考、解題,皆會影響學生最終答題結果。

課堂上的教學評量與會考不同?

國中會考主要以選擇題的題型為主,雖然104年起非選擇題題型正式計分,但是因為只有兩大題(共六分),所以很多老師課堂教學與評量方式,如果只有單以選擇題、計算題為主,學生只有解答、沒有過程,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其實很難完全答對,對於低學習成就學生將很難有鼓勵作用。

因此在教學上,如何幫學生搭鷹架,讓學生以過去理解的概念逐步往下,並且讓過程中,得到成功的經驗,不完全成功時,也可以給予適度的獎勵(分數)。上次在新竹縣主任分享研討中,一位主任分享(很抱歉大名沒有記住)的策略就值得大家參考,學校的作法是請老師不要出過多的選擇題,選擇題主要評量單一概念(非凡繁複計算)且題數較少,測驗內容主要以非選擇題為主,就算是平常出的選擇題,也以非選擇題型態出現,如果較為複雜的統整題目(兩個概念以上),也是以非選擇題方式出題。

因為是定期考試,基本上概念是考同一章大單元,因此概念間大多會互相關連,出題老師較麻煩的是需要先進行解題側或解題步驟書寫,如上第5題解題步驟(圖3),並依此提供評分規準,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部分可能只會部分概念的學生得到鼓勵,尤其是學習掙扎的學生,部份給分相較於選擇題答錯就沒有分數而言,更具鼓勵投入學習的效果,尤其學生有解題意圖時。

國中會考的目標與施測內容,因為評量範圍較大,是總結性評量的整體評估。因此,整體所提供的評量標準架構(含雙向細目),所涵蓋的範圍較廣,學校進行教學與評量規劃時,如何由所提供的資料中參酌,檢視與調整目前教學歷程中,是否偏離或符合教學目標設定,將會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基本能力與減C策略

心測中心於會考後提供的能力等級標示與答對題數表(圖3),對照整體答對率曲線圖(圖1),是重要的訊息,除了數學外,其他科老師皆可以將兩者進一步結合對照,可以略為看出與等級的切分點位置與答對率的關係,待加強、基礎等級、精熟等級間,其實有一條隱約的切分線,本人雖然沒有參與等級標準設定相關工作,但是由提供給學校的資料中,仍可看出此依切分點大略想法。學校同仁可以嘗試如此分析,並藉以作為定期評量學生參考。

image

(圖4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社會、自然科答對題數與能力等級對照表   參考資料 國中教育會考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 )

image

(圖5  104年度國中會考國文科選擇題答對率分析圖  全國、全縣、A02學校曲線比較  原始資料來源 師大心測中心)

image

(圖6  104年度國中會考自然科選擇題答對率分析圖  全國、全縣、A02學校曲線比較  原始資料來源 師大心測中心)

image

(圖7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答對題數與能力等級對照表   參考資料 國中教育會考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 )

image

(圖8  104年度國中會考英語科閱讀測驗答對率分析圖  全國、全縣、A08學校曲線比較  原始資料來源 師大心測中心)

如果領域小組或是老師個人拿到相關分析資料後,即可進行相關細節研討,先處理待加強、基礎等級切分位置,再根據學區區位分析基礎、精熟等級切分位置與學生人數比率,應該就比較容易分析出重點試題與學生可能比較容易把握,或是教學的重點。

低、中、高程度學生應該要掌握的部份,可以再將三區塊再進行細分,建議可以5題為一個基準(或是將整體試題切分為6等分),去分析學校學生可以達成的表現(或是老師應該教學學生的部分),進行結構性的分析,未來在教學與定期評量規劃時可能比較容易掌握。

除了國中會考,國小怎麼辦?

除國中教育會考外,各縣市自行辦理之學力測驗(或是參加國教院的TASA測驗),皆有提供學生答題反應分析(圖7 ), 針對學生反應能力提供校本參照,對於國小老師在校內辦理紙筆評量時,無論是評量前期規劃、命題作業、組卷、分析等工作,皆會有所幫助。部分老師對於學生能力的掌握差異甚大,對於新進教師、代理老師尤需注意,對此,學校課程領導人或是輔導團夥伴則可以提供相當的協助。

評量試題難度(學生通過率)的設定,因為與老師的教學成效有絕對關聯,對於大部分老師而言是困難的工作,尤其是新進教師。部分小校學生數較少,部分教師對於教材難易度的掌握更是不易,透過大規模學測資料統計分析,老師在進行評量試題規劃時,就是很好的參酌依據。

image_thumb[31]

(圖7  宜蘭縣103學年度國小六年級數學學力檢測試題分析   資料來源:宜蘭縣國小基本學力檢測網數學小組製表)

定期考(段考)的通過率設定?

常常有現場的老師會有這樣的提問,會考自然、數學、英語整體通過率大約都只有五成多,國文、社會約62%,那我們學校的定期考的通過率定在哪一個區間比較合理?

個人的建議是應該回到課堂評量的目的,對學生而言不在於區分學生的程度,作為篩選入學使用,主要應在促進學生學習。

因此類似會考前5題的題目類型與通過率設定,應該是主要的評量內容。定期考範圍較少,主要是協助學生學習重點整理,釐清基本概念,如果參考會考各科前5題的通過率,幾乎都在70%以上,部分題目也有接近90%通過率(甚至超過)。這一部分的評量試題,不在考倒學生,主要是可以驗證學生應該學會,但是未能學會。

因此,前5題類型應該有50%以上,加上基礎等級切分點以前的題目類型,接近75%應該是合理的配置。如果是市區學校,建議應該仍保持70%以上,加上中間基礎等級區塊題目,精熟難度的部分應該10%以內即可。

整體預估,以宜蘭市區學校,75%的題目通過率約80%,15%中等題目通過率約60%,10%的高層次題目通過率約40%,總通過率算起來約73%,應該可以作為定期評量的基準設定參考,再根據學校區位、單元內容、科目進行微調,就比較容易有一點指標,這也是個人以往在學校任教自然科如果負責出段考題(理化或生物)所參酌的目標,通常我就先預訂為平均75分(百分通過率為75%)的主要參考,這樣的設定比就容易讓各種不同程度學生都有被鼓勵或挑戰的結果。

有同仁會擔心精熟等級題目是否過少,但仔細思考會考內容是三年級總和,如果以三個年級,每學期三次定期評量總加,至少17次定期評量,簡單比較,如果每次在定期考的概念,如果可以在會考難題中(答對率低於50%)出現一次,看看分析結果就知道機會不大,因此個人建議每次定期評量的內容中,較難的高層次類型,有10%的挑戰類題,應該足夠程度很好的同學挑戰。

另外,如果全國學生的答對率接近90%的題目,同樣類型與評量內容的題目,在學校小範圍的評量中卻通過率卻過低,這一部分就是教師專業必須要特別關注的部份了。

回到課程綱要

如果國中會考試以課綱能力為主,則如何回歸到以課程綱要為核心,將各年級教材重要成分以文本分析的角度,重新規劃教學素材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課堂多元評量(含定考紙筆評量)的規劃等,依現場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參考重點指標列出評量目標,以能力指標為核心貫串,這樣的理念與想法亦應反應在學校評量試題的編製上。根據學習目標去規劃評量,列出所要評量的重要標的,依據學生學習目標比重配題(配分),建立必要的雙向細目表(以能力細目為主,一部分兼採內容細目),並在編製評量試題時,相同的內容亦應考量學生在不同認知層次上的能力表現,配題比重也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重點,則整體試卷組成的結果將更符合教學與評量連結的目標。

這樣的簡要的基本比對,可以由學校現行定期評量規劃與實施的歷程去檢核,其教學比重是否能真正依據學生學習目標進行比重分配,並依教學重點規劃評量試題,將可促進教師進一步思考要教什麼、評量什麼以及用什麼方法評量,建立內部持續改進機制。

大型評量的分析可以提供重要參考,校內任何的學習結果診斷分析亦可以提供老師間討論的焦點議題,透過教師學習社群的分享,提供老師間困難的解決策略,透過教學、評量的實踐分享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如此,學生的考試結果就不會只是學生的事而已!


    延伸閱讀:

  1. 會考成績除了學生升學使用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一)
  2. 學生學力監控與學習回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二)
  3. 千呼萬喚始出來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學校分析資料運用參考

參考資料: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

ghwu

過去我是同仁口中的柱子老師, 曾經是課程督學,工作上更多人叫我柱督。 教職退休後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KIST公辦民營學校系統服務 以個人觀點理解與紀錄課程與教學的工作, 還有KIST學校經營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