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選擇 VS 落點分析~(十二年國教在宜蘭~2)

100年8月教育部公告十二年國教正式推動,後續配套方案與眾所矚目的升學配套,也在各方期待與角力的狀況下推行,第一年(103年)以免試升學為基調的升學變革真正實施後,宜蘭地區整體作業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大致平順,但是檢討改進是必然的過程。本文針對104年各項措施在經過小幅調整後,除了一般性的升學制度改變說明外,對於變革過程中的轉折與所要傳達的教育價值,提供另外的補充與反思。

[@more@]

一、升學制度的變革

十二年國教規劃前期,因為各方價值選擇之不同,配合各地方條件的差異,由各招生區(依過去考基測時代,全台劃分十五個招生區,宜蘭區為單獨一區)制定各地區的招生入學辦法。

在宜蘭區,相關辦法與後續配套研擬由宜蘭區免試入學作業推動小組負責,以委員會組織採合議制方式運作,委員會主席為教育處長,委員會成員由高中職學校代表(含私立高中)、國中學校代表(校長、教務主任,含公辦民營學校)、家長團體代表、教師會代表、縣府代表、教育部中央宣導團團員,進行宜蘭區政策與分發作業之研擬與執行。依國中畢業生現況,過去多元入學作業經驗,學生就學趨勢等研判,擬定的超額比序內涵,其中包含分發作業流程與採計項目規準等作業細節。

國小升學國中採學區制,國中學生升學到高中、高職、五專,依其志願分發。但是對於較為熱門科系或是學校,當學生選填名額高過招生名額,分配就是問題。學生超額比序的依據,過去聯考或是基測的時代,以分數為依據的唯一標準(後來多元入學有加入比重低的加分),十二年國教的精神之一,是希望降低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促進國中教學正常化,促進學生多元學習,以適性發展為目標。

二、超額比序與分發流程背後代表的教育價值

當社會氛圍與未來生涯發展的選擇等因素,部分學生集中熱門科系或是學校的情形必然發生,超額後需要比序以進入理想科系(簡稱超額比序)是必然發生的情形。如何研擬出引導國中教育正常化,又能適度反映國中教育經營的合理分配,尤其是對於弱勢地區教育投資與學習機會的保障等重要教育政策目標,揭示超額比序的項目選擇與比重分配的重要考慮因素。如何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分發作業流程訂定如何兼顧不同區域學校的經營、學校作業流程的公平等等重要因素,經多方研討,逐漸建構成現有的面貌,下表即為宜蘭區超額比序項目內容與分數分配。

clip_image002

(表一:宜蘭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與分數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對於比序項目與分數,整理重要內涵提供給大家參考,歸納重點如下:

(一)、根據十二年國教精神,超額比序項目配合多元學習目標,導引國中正常教學,呼應全人教育的宜蘭縣政教育綱領,除了國中會考成績外,參照多元學習條件,採用較多元的成績採計項目。

(二)、在超額比序條件下,老師在教育機會的多元思考下,對於弱勢學生(學業低成就),提供以往沒有的教育機會(例如幹部、志工、更多全班性的競賽參與),以促進學生參與多元學習的機會。

(三)、鼓勵學生適性發展與未來學習成效的思考,基於過去多元入學學生分發作業的經驗,以學生志願選填(把這個學校當第一志願)作為優先分發依據,分發過程共有三步驟。第一步驟、第二步驟皆以選填第一志願的學生優先分發(約占全體名額的75%),分發第三步驟才以學生超額比序成績高者,依其志願依序分發。

(四)、宜蘭縣的免試入學制度,基於教育資源合理分配,降低偏鄉中小型學校學生越區就讀情形與教育公平性,提供每一個學校皆有公平機會的高中職入學分配名額(高中職各校招生名額的50%),依學校學生占所有學生總數比率,提供每一學校學生入學機會,以保障偏鄉地區學生基本就學權益。

(五)、透過升學制度的改變,促進學校老師在課程教學與評量、學生進路輔導、弱勢學生關照等面向的重新檢視,讓學生學習的差距縮小,以彰顯教育公平性,回歸應學生的基本能力都照顧好,不管選擇哪一所學校,都有能力能持續學習。

(六)、國中各校因應高中職多元發展與學生多元選校的趨勢,學校將更重視如何提供適切的學習輔導,以協助學生選擇能力、興趣相符的學校或科系。過去所謂的升學率或是考試排名的壓力,將因為學校的進路輔導或是適性輔導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而真正回歸到學生適性教學與適性輔導的基本教育價值。

三、促進學生多元學習

超額比序項目中,部分項目在過去的升學採計分數時並未納入,對於這些非考試所採計的幹部、志工、小老師、體適能等項目分數會不會造假、必要性、公平性的質疑,在準備初期與實際分發作業前確實存在。

當初設計的部分項目,主要在促進學校能做到教學正常化。這些分數主要是希望學生正常學習既可達成,而不是用來區分學生,作為學生分流的關鍵分數,當然有一些學生基於學習動機與能力,可能還是無法全拿到,要學生能做到這些基本的事情,學校也應該提供這些多元服務的機會,連帶影響到學校開設社團的年級、多元學習活動等,促進學生有多元學習的機會。

clip_image004

(圖1:學生參與生涯發展參訪活動,宜蘭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經過第一年的實際運作,宜蘭縣採計的這幾個多元學習項目,依照規劃理想與學生學習現況,大部分學生可達成基本要求取得積分,是屬於低度競爭的項目,依教師專業能力與倫理,在實際的運作檢驗下,作為促進學生參與多元學習而非用來區分學生等級的政策目標下,希望學校能創造出更多以往部分學生所無法參與的學習機會,讓學校的資源與老師的時間(都是教育資源)能夠關注到更多的學生,這一部分回饋在學校辦理多元教學活動中,可以到相關良好的驗證。

當學生體適能成績納入採計項目後,體育老師的教學與學校促進體適能的活動正常發展與多元性是必然發生的現象。政策目標所要的成果(學生體適能成績提升)就出來了,根據宜蘭縣教育處統計報表(如下圖)顯示,因為三年前的政策決定納入,三年後統計學生體適能表現的情形結果明顯提升,待加強學生比率逐年降低,正是當初政策所期盼的教育價值展現。

clip_image006

(圖2:學生體適性檢測結果100~102年度分析,宜蘭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四、引導中小學教學正常化,促進老師課程教學與評量的改變

教學改變與教育翻轉的課題在這二兩年風起雲湧,不論是官方推動的或是由民間與教師主動發起,都與國際教育改革趨勢與國內教育現場惡化的情形有一定的關聯。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教育改革的核心,還是在老師身上,不管是主動或是被動,教師教學理念與行動的改變,才是影響政策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因素,升學制度與高中職選才方式的改變,對於現場老師的影響將發生質變,過半數的老師體認或察覺自己會改變,對是對於學校內原來以紙筆考試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改變,仍待新的免試入學制度真正實施後,心態上或是實際行動才會真正落實,現在仍處於觀望的老師,其實還不少,如何在宜蘭縣促進更多的老師體認與行動,提升教學品質,除了在免試制度的建構歷程中納入,亦需要在實踐歷程中不斷反省修正。

五、主動選擇與落點分析

103年宜蘭區免試分發作業,扣除中道、慧燈兩所私校部分外縣市學生,已經由其他入學管道錄取學生,共有4631位學生登記報名(含縣外、非應屆學生),結果有4040位學生順利錄取分發,但也有591位學生未分發,主要因部分學生與藝才班、五專(最多人)重複錄取,未報到或報到後放棄,高中職最終報到率約78%,各公私立高中職皆有餘額名額,各高中職留有889位招生名額,留到第二次免試(八月),但是經過第二次免試作業後,仍有超過400位以上的缺額。

clip_image008

(圖3:教師參與學生適性輔導增能研習,宜蘭縣教育處提供)

就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名學生積分與所填志願與分發結果分析,因為學生適性發展、未來生涯發展、分發制度的引導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填選第一志願的情形,可以說相當的平均分布於各校(圖4),每一所高中職皆有不少學生填選為第一志願,而且由錄取後的學生報到率結果統計分析,學生主動選擇的趨勢已經慢慢成為主流,傳統高中名校與高職成績交疊之處越來越大,如果加上其他多元表表現成績,所謂的落點分析在宜蘭幾乎是很困難預測,如果單以國中會考成績來看,各校錄取的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區間已經非常巨大,高中職各校幾乎都有差距7級分以上的情形發生(會考成績滿分為15級分),一個學校的最高分錄取同學,幾乎都有可能錄取其他學校。

這樣的結果其實在過去多元入學方案的推動(有基測的年代),高職入學學生成績提升,高中入學學生學科能力差異性越來越大的情形就出現,新的免試入學制度,其實趨勢有跨大的現象。學生第一志願選擇的多元性,顯示主動選擇的比率越來越大,以往以學測成績(或是會考成績)進行落點分析選擇學校,考試考多少分上哪一個學校,可能比適合念哪一個學校的重要性逐步降低,學生適性發展與適性選校的趨勢,這些結果分析統計,應可以作為老師與家長協助學生進行適性輔導的參考。

image

(圖4 103年度學生第一次免試入學第一志願學校選填情形統計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六、未來的發展與挑戰

103年度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分發作業,學生可以重複錄取,擇一報到,部分學生在錄取高中職後,到五專撕榜,造成學生無法一次就定位。考量國中畢業生及家長最大利益,宜蘭縣政府多次在全國會議中提案建議後,教育部終於同意宜蘭縣從104學年度起試辦,縣內3所五專提撥997個名額,縣外五專提撥62個名額,總計1059個名額,將合併於宜蘭區高中職免試作業進行同步分發(各校確定名額依招生簡章為準)。

宜蘭區104學年度學生將可以同時選填高中、高職或五專;由原本5個志願增加為6個志願,不用繳交兩次報名費為家長省錢,國中畢業生並享有更多的選擇,協助學生盡快就定位,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準備。

由師大心測中心針對長期學生學測成績統計的結果顯示,學生的成績,不單單只是學生資質與努力與否而已。對於學習弱勢或是後段學生而言,學測成績的表現,亦符合社會學生家庭經濟兩極化的趨勢,學生因為家庭低收入、原住民地區、學校區位等而影響到學生學習成效,對於學習落後學生在各種不良條件的總和下,不但平均分數較一般學生低落,而且學測成績也是逐年下降。

面對學校內外挑戰或是未來生涯更需要協助的弱勢學生,現場的老師與教育同仁,如何在新的教育環境改造過程中,面對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如何在課程設計中,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在教學與評量歷程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提高,以強化學習的動力,縮短學習落差,藉由升學制度改變的帶動,讓多元學習與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力的教育初衷得以實現,將是所有教育夥伴與關心教育的家長最大任務與挑戰。


延伸閱讀

宜蘭區免試作業三步驟的分發作業發展的歷程?(十二年國教在宜蘭~1)

ghwu

過去我是同仁口中的柱子老師, 曾經是課程督學,工作上更多人叫我柱督。 教職退休後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KIST公辦民營學校系統服務 以個人觀點理解與紀錄課程與教學的工作, 還有KIST學校經營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