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轉教育與新課綱實施的歷程中,公開課(不管規模大小)一定是未來校園內,重要的教師成長活動。在台灣基層學校,老師的生涯規劃,很多人都只談教師、組長、主任、校長等,依照職務等級而區分的生涯發展;比較少談到另一個更大的面向,絕大部分的老師是沒有當校長的意圖,但在教學專業上的生涯規劃,其實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有所堅持,如何由初任教師到專家教師,透過公開課的過程中,不管是擔任授課者,或是觀課者,或是有機會變成議課帶領人,如何透過不同觀課者類型的身分成長,或是觀課者視野的擴展,觀課焦點與課後研討議題的掌握,來提供教師自我成長與協助後進同儕提升教學品質,是所有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可以追尋的生涯發展目標。
[@more@]
【上一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
接續上一篇的分享,談完公開課類型,下半場接著就來談一下其他我認為的重要內容。
在FB的分享後,有好友曾提開玩笑問,課督辦這麼多的公開課,可以代表參加大陸的公開課了。
團內的夥伴也有同樣的感想,台灣優秀的老師代表參加兩岸三地的公開課,都很怕上不好,壓力很大。
校長、輔導團團員的公開課壓力很大,一般資深老師的公開課壓力不在話下,菜鳥老師更不用說,都很怕上不好,怕被笑說原來校長、輔導員上課也不過爾爾,比不上很多老師!
我的回答都很簡單,公開課不是教甄,也不是用來PK用的(足球12碼決生死),應該就是給所有參與者成長用,如果哪一個參與者,無法由公開課的過程獲得成長的養分,最大的問題在於觀課者的視野與觀課焦點有問題,不在於授課者,應先改變過去的心態,未來在辦理公開課時,大家的心理負擔(尤其是授課者)才能舒緩。
以下的內容,一部分剛好用最近幾次的校長與老師的公開課做例子。期末2014/12/30,在新南國小由者林機勝校長親自授課,議課帶領人台北市萬大國小曾振富校長的分享,剛好可以驗證部分想法,順帶整理提供給大家參考。
本篇內容有一大部分是國小瑞珍課督的建議分享,共筆本篇內容。
二、觀課者的視野與焦點:
您是怎麼看待這一堂公開課,就會影響到這一堂課想要看的焦點。
觀課者的視野與對於公開課的觀察焦點應該被討論。
觀課者應該先問一下自己是用什麼樣的身分,進入公開課的學校現場?是教育局處的行政長官,課程督學、校長、主任、輔導團學科專家、資深優良老師、菜鳥教師、課前要帶共備課後要帶領大家議課的教學領導人,也許身分有重疊,但是應該自己先問清楚自己的身分。
當身分不同,對於公開課觀察的視野與焦點,將有很大的差異。
每一堂課,尤其是全校開放的公開課,每一堂課的教學風景,將因每一位授課者而有所不同,您要決定看哪一們課呢?如果沒有辦法自己決定要進入哪一間教室,當進入課堂的瞬間,就應該快速決定觀課焦點。
授課者為什麼開放這堂課,有校長是要身先士卒,展現推動校內教學翻轉的決心,並且參與學校老師的專業成長;有人是被邀請的,展現目前學校的推動成效;有人是菜鳥,沒有人做,所以主任、校長『鼓勵』了,就勉強配合了;當然還有主動的推行者,例如縣內的朱堯麟老師,或是幾個課督的公開課。如同前一篇所談的,當授課者的身分與意圖不同時,觀課者到底要用什麼樣的觀課視野去看這堂課,如何把焦點放在對的地方,就是重要的課題。
作為觀課者如果您是校長(或是主任),會關注開放觀課的校長的課堂發生什麼事?校長的授課品質與教學能力嗎?還是在準備課時,與原有老師共同備課的過程?過程中,公開課校長的轉變?學校老師對於校長公開課的協助與看法?授課過程中,校長所展示的教學活動規劃如何協助學生學習?每一個點,都可能比去計較校長上這堂上的好不好重要,如果您是回饋者,您會如何準備將您記錄的細節,提供給授課的校長參考,以便於公開課的校長,有機會在下次或是參與校內老師的專業成長活動中,更專業的帶領老師一起往前進,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這樣,或是不知道如何做,希望授課者校長提供進一步分享,則這一堂課,所有人都會有所得,達成共同學習的公開課目標。
對於觀課的老師也是如此,如果可以有不同的紀錄觀點,協助不同的人成長,在紀錄與詮釋的過程中,觀課者將會同步躍進。在機勝校長的公開課後的分享中可以得到相同的驗證,觀課者因為觀課經驗或是訓練(部分有教專、或輔導員專業培訓)的差異,在專業分享回饋時,展現出來的觀課報告與分享有明顯的差異,團員中有教專輔導教師培訓完成的老師與參與學習共同經驗較豐富的老師,在議課分享時,顯然就比較有系統性與焦點關注,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到學生學習過程中變化,而非流水帳的說明,這一部分,就是所有觀課者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觀察的焦點掌握與學習變化的敏感度,一部分要靠專業的提升,另一部分就是靠者一場次一場次的分享練習,尤其是其他觀課者的分享,常常可彌補自己專業上的疏漏或是未曾打開的視野。
(提供紀錄表可引導觀課老師們的觀課焦點,認真觀察、努力紀錄,2014/12/18 文化國中 均一導入數學科公開課)
尤其是對於校長、主任、輔導團成員、資深優良老師而言,示範課是否可以達成推動示範的目標,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安排與針對觀課者的協助,能否達成示範的功能,還是只有看看就好,觀課者如果是屬於未來的示範者(尤其是輔導員、主任、校長),您會給什麼樣的建議或是疑問,都取決於觀課者的視野與觀察紀錄的焦點應該要放在哪裡,細心聆聽與紀錄將是每一場公開課應該給自己的課題。
對於需要成長的菜鳥老師也是一樣。如果您是新進教師或是觀課經驗較少,也不用先想那麼多,反正就是學習,什麼都可以學習,只要有基礎的觀課指引,參考必要的紀錄技術,先做仔細紀錄就可以。後面再來決定或是仔細聽聽,議課要跟人家議什麼。
議課帶領人的觀課視野與焦點對於整場公開課的結果,也有很大的關聯。曾校長在宜蘭的兩場議課都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場我沒有參加只能聽說,第二場就是親自驗證了。因為時間不多,大抵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促進大家的討論與分享,但是在其中,卻扮演了一個重要觀課者視野的親身示範提供給大家在議課過程中,他所『看見』與分享的『焦點』,同樣一堂課,有經驗的觀課者,可以敏銳觀察到,學生在學習過程前、中、後隨者學習的進展而產生的種種變化,細膩的透過簡單的影像紀錄,分享學生在學習中的進展,一方面在進行教學專業的回饋,另一方面也在示範如何透過觀課者的不同視野,不同的觀察焦點的結果,對於參與同一公開課的教師社群可以提供的成長養分。
曾校長分享了之前參加新北市議課時學到的經驗,由於新北市帶領議課者的分享,在新南國小當場就分享了當天的方法,用一組組學生的影像,讓所有議課者比較容易回憶上課情形,並且順帶分享了曾校長個人的觀察(針對一組學生的互動),對於我而言,也是很好的學習。
另以十二月底新北市的學共公開課為例,雖然因公務很可惜沒有在現場,但根據同仁轉述有關手冊中,安排有全校性公開課(幾乎全校一半以上班級開放課),但是對於未進行公開課的老師有一些特別的註記,佐藤教授有一點生氣,因為這個有違學校推動學習共同體的精神,會影響到老師間的同僚性,我認為就是用更高的視野,在看待學校的公開課的價值。
如果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到位,相信每一堂公開課,真的很可以讓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成長,我會很高興參與任何一堂公開課,就是每次都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如果是看到負面經驗,學習也會更深刻。
在翻轉教育與新課綱實施的歷程中,公開課(不管規模大小)一定是未來校園內,重要的教師成長活動。在台灣基層學校,老師的生涯規劃,很多人都只談教師、組長、主任、校長等,依照職務等級而區分的生涯發展;比較少談到另一個更大的面向,絕大部分的老師是沒有當校長的意圖,但在教學專業上的生涯規劃,其實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有所堅持,如何由初任教師到專家教師,透過公開課的過程中,不管是擔任授課者,或是觀課者,或是有機會變成議課帶領人,如何透過不同觀課者類型的身分成長,或是觀課者視野的擴展,觀課焦點與課後研討議題的掌握,來提供教師自我成長與協助後進同儕提升教學品質,是所有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可以追尋的生涯發展目標。
三、觀課紀錄方法
你用什麼樣的觀課紀錄表,教專或是學共的方法?
還是老話一句,哪一個好用就用哪一個,如果可以綜合兩者的優點,選哪一個都好!
重點是,請把觀察焦點放在學生,觀察、紀錄學生的學習行為、態度、表情與互動(師生、生生)的情形。
(教師專業發展見評鑑教室觀察紀錄表、分組合作學習觀課紀錄表、學習共同體觀課紀錄表 參考請點選)
教專的紀錄表格,應該可以當是鷹架或是觀察指引,以學生學習為導向的觀察指標修改,個人認為其實與學共的精神並沒有巨大的差距。
學共的觀察建議當然也是,兩者之間難道沒有交集嗎?可以取用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對於現場老師有哪麼重要嗎?
我的答案是,兩者都有可以擷取的部分,也都很好用,看看哪時候適合,就用那個觀念,最近自己與夥伴的公開課,修改團員的回饋表變成以任務導向的清單紀錄表,我也覺得很好用。作為進行公開課給觀課老師的紀錄表,大家寫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壓力,也很努力給我回饋,不管是學習社群、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組織,原文好像都一樣,只要達到共學的目標,當然都可以。
對於示範型或是資深優良老師的授課者,帶領議課的帶領者而言,我個人更建議,兩者都應該有一定的熟悉,因為發生事件的環境是同一個教學空間,老師與學生是同一群人,只是資料收集後分類的方法不同,詮釋的角度因為收集資料視角的不同略有出入,但主體仍在學生發生學習的情形如何,老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策略與規劃應該還是一樣。當可以運用更廣泛的收料收集方式,利用不一樣的觀察與紀錄重點提醒,以便更完整的收集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資料,作為教學研討的實證依據,區分何者較優應該不是重點。
尤其在協助觀課者概念授課者的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的過程,都應該提供觀課者一些觀察重點鷹架,教專的觀察紀錄表(可以斟酌只關注幾個項度),可以提供給觀課者的觀察技術鷹架,由課程設計開始,授課流程中導入、中段、收尾,各個階段應該注意的關注點,加上近期已修正部分觀察指標,強化以學生學習為標的的觀察,配合推動分組合作學習的修正,其實對於觀察者而言,是容易上手以免失去焦點的重要指引。
如果深刻體認教學觀察規準建議紀錄單所要傳達的價值,就不會錯誤拿者未經思考的任何一張紀錄表,在教學現場打勾、註記,有沒有做到、符不符合,這樣不但錯誤使用,對授課者而言(尤其是較少被看課的資深老師)不但有被評價的感覺,對於教學過程中所要仔細記錄的過程將會嚴重遺漏,喪失對於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發生細微互動時,所需要的細心關照。我的建議是這張紀錄表,應該留在觀課者腦中就好,作為個人觀課能力自我訓練與觀察指引的清單即可,觀課時真正的紀錄可以軼事紀錄的方式進行(個人的偏好記錄方式),課堂結束後,就可以參考觀察規準中針對授課者最需要的部分,配合完整軼事紀錄的細節,兩者結合進行後續的議課活動,如果觀察紀錄夠仔細,針對不同需求的授課者,應該可以提供不一樣的成長需求,對於觀課者而言,也可以較具體概念授課者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策略或活動設計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
個人最最常用的軼事紀錄表:(依照發生的時間,陸續紀錄,盡可能的紀錄,以便於後續的討論)
時間 | 活動或事件紀錄 | 備註 |
個人也非常建議,可以由授課者自己決定,配合教學活動的進展,簡單設計一個任務達成紀錄清單,請觀課者協助幫忙紀錄學生反應與達成的情形,隨著課程的進展協助授課者紀錄學生完成與互動的情形。
以下是我在均一推廣公開課提供給觀課老師的紀錄表與回饋單,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紀錄與議課討論時參考,也可以作為個人授課後課程調整的參考。
推動學共時,大部分的授課者或安排公開課的同仁,也會給觀課者一張記錄表,但是大多會強調,觀察的重點在學生,注意學生學習的細節,同學之間互動的情形,師生間、生生間語言流動的細節,發生學習行為時的紀錄,學生深度思考後的回應等等有關學習發生的事情(其實,教專的培訓過程也在強調相同的紀錄觀點)。這一部分,教專的紀錄表也許有不同的分類,但當觀察的重點與焦點轉移到學生時,其實兩者之間的差距,以本人粗淺的認知,真的很難說到底是用哪一種方法紀錄,因為我就是只用軼事紀錄觀察細節,然後討論學生發生學習行為的情形,最近的觀課重點,也放在學生,議課時也是挑重點說明與授課主進行互動。
沒有整體架構性的協助,觀察者也容易失去方向與整體教學設計的架構是否完整,導入的流程是否合理,當一方在講教師是否提供延伸學習時,另一方在談是否設計跳躍(jump)的活動,兩者都是在在談近側發展區間(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ZPD)的活動設計,如果能透過觀察紀錄的過程,瞭解學生同儕合作過程中,如何能為彼此的 ZPD 發展帶來學習品質上的改變,讓學生完成深刻的學習,並讓學生彼此達成學習共同體的價值,用哪一種紀錄與分類方式,其實只要能協助觀課者與授課者釐清學生學習的情形,用哪一種都好。
看到這裡,表示您真的很有誠意,後面部分有機會再分享(其實是字數已超過4000,避免冗長應該結束了)。下一篇重點
四、課後研討
五、公開課規劃
【上一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
其他公開的分享:
有關觀課紀錄表的參考:(以下各表瑞珍課督提供,僅供參考,如與官方版本不同請自行增刪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