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人際力~解答交友習題

諮商心理師 許伊均

團體生活是孩子認識自己與建立自信的重要舞台,越能在團體裡感受到被喜歡、參與感、重要感,孩子的快 樂感越高,也更有學習的意願…
現在不少孩子有交友的煩惱,像是…
個性太衝,常跟人吵架、得罪人…
被欺負,不敢說,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
孩子總說著「我沒有朋友」…
總在旁看著別人玩,不知道怎麼加入同學的活動,打不進同學的小圈圈…
常常被誤會或搞不清楚別人的意思…
一直在講別人,忽略了自己的部份…
究竟我們要怎麼跟孩子聊「交朋友」這檔事呢?  

 

第一步,「觀察與瞭解孩子的交友表現」

先問問自己「我瞭解我的孩子嗎?」心裡對孩子的感覺,最為鮮明的形容是什麼呢?
在這裡,我們要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性情、強弱項、興趣形成均衡、健康的自我認
識,「觀察」孩子的社交能力、個性、執行能力,對適應他人、表現自己的影響,掌
握孩子的社交優勢和弱點。父母從平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裡,在遊戲、家事、閱讀
與共享活動裡,留心、認識孩子的多樣的面貌與可能性。以下舉出幾種常見特質的孩
子,他們在交友上的挑戰與內心渴望:

 

特質 交友挑戰內心渴望
敏感、害羞、悲觀* 容易焦慮不安。
* 非常在乎別人是否接受自己。
* 負面想法來得快、很快下定論。
* 偶有突然爆發的強烈情緒。
* 建立內心的安全感。
* 擁有對自己產生肯定感經驗。
* 渴望被注意、被喜歡,又想要保持隱形的矛盾。
主見性高、領導型* 思考能力、語言能力佳。
* 以自己覺得好的觀點看事情。
* 經常感覺有隔閡感的。
* 喜歡當糾察隊,想導正事情。
* 強烈渴求獲得欣賞和表現機會,擁有被關注的存在感。
協調性差、自我中心* 做出怪異、白目、幼稚的舉動,有時太過熱情、表現慾高。
* 有一些令人生厭的壞習慣。
* 單向說話,混雜著跳 Tone 的內容或一連串繁瑣細節。
* 團體中直接反駁、挑戰他人、師長的意見與指令。
* 內心很渴望被認同、交到朋友,越想加深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越想表現出厲害、酷的、好玩的,以為可以討人歡心、惹人喜歡,但卻適得其反。
衝動性高、火爆的* 自找麻煩的挑釁、好辯、怪罪他人。
* 喜歡講好的事情,避開不愉快的事情。
* 過度誇大、激動、負面化對事件的解讀。
* 生氣可以暫時感覺有力量的。
* 有勇氣挺身為自己辯護。
* 需要秩序感,給自己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特質不等於品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各具特色的表現,孩子自然地在團體中認識
自己和比較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期待被喜歡和表現自己。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
「適應與 否」,設想孩子的特質如何表現不符期待或難以和人相處,幫助孩子理解
困難的發生和影響。

 

第二步,「傾聽孩子心裡的努力和心聲」

在這個步驟裡,容易干擾的原因是「成人的先見之明」,以及「太在意從別人那兒聽
到對於孩子的看法」。所以跟孩子聊心前,先靜下心,待身心安頓後,再聽聽孩子
怎麼說,好奇他心裡怎麼想?曾做的嘗試、努力?所聽到的經驗怎麼形成孩子內心的
阻力或助力呢?

 

傾聽要訣一:聽出交友煩惱裡,孩子願意面對的勇敢和忍耐

當孩子的特質與環境規則、他人期望之間是衝突時,自然就發生挫折、生氣和對立,
例如:擔心孩子因害羞而退縮、生氣孩子的霸道,傷害關係,這些情況容易引出我
們說教,提醒孩子的弱點、跟孩子解釋、推孩子一把、建議解決方式…,這時不妨暫
停一下,這麼做的效果如何呢?事實上,方法不是不好,也不是出在孩子沒有動機或
不努力,而是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煩惱是無助的、被否定、被討厭或忽略了(如:對孩
子說「這又沒什麼…」、「你最好…」)。
因此,我們的「專心聽」,正是積極地回應孩子肯說出心裡話時,對自己與對我們的
信任感,我們越能接住孩子的意思,也越能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和面對問題。

 

傾聽要訣二:感興趣地拋問題,表達好奇

當孩子願意敞開心房,我們就可以好好引導孩子「想得清楚、想得通、想得開…」,
瞭解孩子的憂慮和想法。謹記拋問題的目的是「探索」,而非拷問,出自我們真的
想要瞭解,而非確認「已知的事或想知道的事」。父母可以在心裡先預備一些問題,
讓自己在傾聽中,進行探問和釐清。可以利用下面的句式,來思考提問的句子:

「我注意到…,發生什麼事呢?」
「我聽到你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當你遇到『…』,你在想些什麼呢?」
「我注意到『…』,你怎麼辦到的呢?」

在探問的過程,有時並不順利的,常見的原因有,提出的問題太大、用詞太抽象,討
論的時間緊湊,孩子的身心疲累、恍神,或怕被責罵、檢討或忽視,也有可能來自
孩子「真的不知道、沒有好好想過、不知道怎麼說、從何說起…」。這時,需要我們
保持耐心,設想孩子在討論時可能的預期、擔心與困難,當孩子的內心越被接住、認
出,孩子感覺到安全和尊重的感覺,便能開始侃侃而談的。

 

第三步,引導孩子理解、思考社交情境上的規則和訣竅。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社交情境自然也不同,孩子自然地從活動、遊戲、任務等機
會,開始跟人互動。他們會先經歷一起玩耍的過程,重點在於學習「一起玩」的技
巧,如:輪流玩、簡單社交問句的應答、遵守規則;接著,進階地透過表現自己、分
享興趣、物品、幫忙別人等方式,吸引同儕、加入團體等,主動且選擇想要的互動對
象,考慮同學自身的行為、人品、成績、喜好等,探索自己對關係的影響,於是就開
始有拉攏、排他、合群、干預他人等行為。隨著社交經驗值的成長,友誼關係在共享
互惠、衝突和合好的練習中穩定發展。
因此,在交友挑戰中,我們先不要被問題表現所限制,思考孩子身上的特質所具備的
優勢與挑戰,認出與肯定孩子「做得到」的,對年紀越小的孩子,越著重在能力技
巧的練習與回饋,幫助孩子看懂、記憶社交規則,非純道理的講述,例如:什麼時候
適合表現自己?辨識需要讓步的訊號?怎麼有禮貌的求助?如何拒絕同學不會尷尬?
是什麼原因讓你的好心會招致別人反感?越具體、越好,越清楚的行為討論,越能幫
助孩子摸索出友誼的訣竅。對於青少年,重點則是放在理解與反映你懂孩子內在的渴
求,且保護孩子的交友安全。不同年紀的孩子,面臨的人際挑戰自然也不同,需要考
慮孩子的發展和身心狀態,給予不同的協助與支持。

 

第四步,「鼓勵練習與回饋孩子的改變」,讓孩子去練習與學習社交的技巧。

最後,社交技巧的學習,需要一定經驗量的練習,非純講規則而熟練的,除了善用在
學校的團體生活、家庭活動外,孩子參與的社團、校外課程或線上遊戲等,都是練
習機會。在孩子的社交練習中,爸媽給予鼓勵與回饋,回饋的焦點可以放在下面幾
點:

1. 鼓勵孩子的改變與進步
2. 具體回饋孩子學習到的技巧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3. 肯定孩子在學習自我控制中的忍耐策略和嘗試的努力

人際關係的學習沒有捷徑,需要社交技巧、覺察力、控制能力的練習和成熟,這也是
需要父母給予陪伴、理解、引導和規範。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語言風格與人生歷
練,在平日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的話,有時不妨回想一下,「聽到什麼樣的話,你心
裡覺得溫暖」,就會明白怎麼跟孩子說話,當孩子感覺到力量和做得到,孩子就會越
做越好。

參考資料:《媽媽,沒有人喜歡我:人際關係從小開始》

關於你的喜好與選擇

接下來的15年間,該做什麼,是大家的自由,是各位自己的選擇。有人會選擇升學,應該也有人選擇出社會就業。也有人會接受職業訓練,考取資格證照。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但所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面對社會,比起那些完全不去想自己究竟想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要如何活下去、什麼是「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渾渾噩噩地過了4年大學生活的人,認真去思考這些問題的勞動者,或許更為有利也不一定。

首先,請一定要抱持著:無論何時,一定會遇見「適合自己的職業」的信念。這種信念可以防止自己的好奇心遞減。對任何事物都抱持著興趣,可以提供嘗試任何事物的勇氣。

進入社會工作時,不知道那時的工作、職業是否適合自己的人確實不少。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先盡一切的努力試試看,這是非常合理有效的方法。不集中精神努力的話,就不會知道那份工作、職業是否適合自己。而且,傾注努力、集中精神時,會有各種各樣的發現,因此而發現重要事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不要讓自己的好奇心消失,對各種事物展現強烈的興趣。那麼,一定可以與孩提時期是「喜歡的事物」,成長之後「適合自己的職業」的事物相遇。

〜摘錄自日本作家—村上龍 「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工作大未來」一書

「The All-New Complete Job Guide for the 13-years Old」

關於你的喜好

 

「喜歡」這個詞相當特別,從「不討厭」到「沒有它會很難受」,都屬於「喜歡」的範圍,父母和老師可能會建議你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物。可是找尋足以支持未來人生的「喜歡的事物」並非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喜歡的事物」並不像餐廳的菜單一樣,排成一列任由你挑選。

「喜歡的事物」有時候並不是尋找來的,而是一種「相遇」的發生。

「喜歡的事物」可能隱藏在電視畫面中,也可能是書中的文字、或某人所說的話,就在突然間吸引了你的注意。

尋找的過程中,你不必因為自己沒有喜好而感到失望。

這世上不是沒有你喜歡的事物,只是你還沒有找到,但千萬不可以放棄尋找。因為你不去尋找,當你碰到它的時候就無法察覺到這就是自己喜歡的。不過,也不必像飢餓的人尋找食物一樣,將眼睛睜得大大的,拚了命著急地尋找。只要在心中一直惦記著,一定要尋找自己「喜歡的事物」!

再來就是永遠保有一顆好奇心,這樣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喜歡的事物」。

在這個世界上有無以數計的學問、工作、表演形式、活動,等著與你相遇。

〜摘錄自日本作家—村上龍 「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工作大未來」一書

「The All-New Complete Job Guide for the 13-years 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