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5.結合社區資源—宜蘭大學到校推廣環保科學遊戲

105.2.5.結合社區資源—宜蘭大學到校推廣環保科學遊戲

日期:105.5.31

地點:風雨操場

參加人員:全校(各年段分開體驗)

國立宜蘭大學奈米科技中心團隊為提供蘭陽地區民眾及學生利用科普遊戲學習科學常識的機會。另結合宜蘭縣政府,舉辦「宜蘭縣大眾科學日」活動。

利用身邊可用的資源,回收再利用,製成科學遊戲組。

利用身邊可用的資源,回收再利用,製成科學遊戲組。

本次科普活動結合環保教育於各校辦理科學闖關遊戲,大眾科學日活動由宜蘭大學的計畫團隊培訓國小教師與宜蘭大學學生為種子師資,再由種子師資輔導各校畢業生(或高年級生)科普遊戲海報設計、模組製作、內容講解等訓練,培養學生們設計、規劃動手做實驗活動內容,從中主動學習科學知識,同時讓參與科普遊戲的學生及民眾認識科學、親近科學,甚至學習及應用科學。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5.2結合社會資源—請蘭陽博物館到校宣導

105.2.5.2結合社會資源—請蘭陽博物館到校宣導

日期:105.1.11

地點:視聽教室

參加人員:三~六年級學生

1998年丸山遺址的搶救出土了大量的遺物,主要為石、陶類器物,包含各類工具類石器、裝飾類石器、石廢料、陶罐口緣、圈足、陶把、陶紡輪、陶偶等等。這些器物提供了認識丸山人日常生活的證據。

觀察這些器物,不但可以推測可能的用途,更可以對於過去的工藝技術有所了解。

器物原料的來源研究則提供我們對於史前丸山人的活動範圍或可能有的社會互動有所認識,丸山人群除了運用當地小丘或是蘭陽平原的陶土及石材製作器物,亦有利用來自其他地區的原料。

博物館人員專業解說

博物館人員專業解說

學生親自體驗如何鑽木取火

學習單

學習單

親身體驗

實物解說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5.1與地方產業結合—羅東林場環境教育

105.2.5.1與地方產業結合—羅東林場環境教育

日期:105.6.28

地點:羅東林場

參加人員:五年級學生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為太平山林場開發時期「羅東出張所」舊址,保留舊有日式建物及產業遺址,充滿著林業文化的氛圍。園區佔地約16公頃,北邊入口以散發木屑香氣、烏桕夾道的步道迎接遊客,無輪晴雨走在步道上都覺得清爽舒適。園區目前規劃有生態池(貯木池)、水生植物池、水生植物展示區(培育荷花、穗花棋盤腳、睡蓮等數十種水生植物)、蒸汽火車頭展示區、森林鐵道、環池步道等設施,結合了休閒、教育、文化的功能,是生態觀察的好去處。

專業解說

學生體驗先民搬運木材之辛勞

日據時期園區是太平山林場重要的木材轉運中心,為了運材方便,當初還在貯木池畔興建了五分仔火車軌道與竹林車站。在林業興盛年代,周邊還發展出許多與林業關連的生活聚落,目前園區內仍保有許多日式員工宿舍,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見證。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4.4辦理老鷹想飛講座

105.2.4.4宜蘭縣三民國小辦理老鷹想飛講座

日期:105.4.29

地點:本校視聽教室

參加人員:三~六年級學生

老鷹的減少除了對生態系統的健全造成影響,也使台灣人的在地文化記憶,在歲月更迭間出現了斷層。 好險我們這一代還可以藉由「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提醒我們老鷹的存在。不知道我們的後代,在抬頭看天空的時候,還有機會看到老鷹翱翔嗎? 我們希望透過影像說故事,鼓勵更多人一起關心台灣的猛禽物種,並看到猛禽和人類的相依性,傳達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概念。

老鷹想飛,(英文:Fly, Kite Fly),由梁皆得導演所執導的紀錄片。以「老鷹先生」沈振中老師追索老鷹生態的生涯歷程為影片核心,探討台灣黑鳶的生態處境。

經由台灣猛禽研究會支持,由研究者林惠珊帶領著原先參與的調查員、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的研究生及猛禽研究會會員等等,繼續普查黑鳶的族群,研究其生態行為。

梁皆得從1992年開始,便使用16mm電影底片記錄沈振中追尋黑鳶生態的點滴,長達20餘年之久。2013年由惠朋國際集團贊助下完成後製工作

老鷹先生」沈振中原為生物教師,投入觀察黑鳶生態的工作,1991年發現基隆外木山黑鳶群體因棲地遭受破壞而消失,觸動他發心,毅然決然放棄穩定的教職,全力投入觀察工作。他家徒四壁,靠著家族成員的支持,堅苦卓絕從事黑鳶保育工作,長達20年,直至2011年退休。

老鷹想飛」於2015年11月20日於院線上映。在2014年4月25日起,臺北市動物保護處便與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播映「校園版」,並持續在各公私立機構、校園中辦理巡迴播映及演講。

屏東縣國際綠色影展於2015年10月24日播映,由於片中報導老鷹族群因為捕食因農藥死亡的鳥類,自身也因此中毒而死,當地農友林清源開始種植無毒紅豆,成立三十公頃的示範區

本校薛老師也是鳥類生態觀察者之一,秉著熱心無私奉獻,特地為我們的學生帶來一場精采的解說。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4.2辦理空氣品質pm2.5防治與對策宣導

105.2.4.2辦理空氣品質pm2.5防治與對策宣導

時間:105.9.26

地點:本校視聽教室

參加人員:本校三到六年級學生

空氣汙染物是空氣中的物質,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産生有害影響。該物質可以是固態顆粒、液態液滴、或是氣體。汙染物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包括機動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或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硫。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是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呼吸感染、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風和肺,由空氣污染所導致的健康問題可能包括呼吸困難、哮喘、咳嗽、氣喘、甚至是加重現有的呼吸和心肺疾病。這些問題會導致用藥增多,頻繁出入急診室,死亡率提升。

近年開始,空氣汙染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出門在外時能很明顯感受到,空氣中時常感覺有一層霧霧的感覺,甚至是身理上也有許多症狀,過敏越來越嚴重、不斷打噴嚏…等。「知」是行動的源頭;最重要的是實際行動,大家負起責任、立即行動,一起對抗空氣污染。

減量PM2.5 大家一起來

因原生性和衍生性PM2.5來自人為產生,你我盡份心力小小減量,累積力量大。

1.減少烤肉、抽菸、燃燒金紙或稻草等。

2.善用大眾運輸系統。

3.關心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政策。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4.2蘭陽博物館深度解說及海洋教育

105.2.4.2蘭陽博物館深度解說及海洋教育

日期:105.6.4

地點:蘭陽博物館及梗枋海灘

參加人員:本校五年級學生

蘭陽博物館肩負著宜蘭人深切的愛鄉之情,以成為蘭陽子弟認識家鄉的窗口為使命,透過保存及維護宜蘭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全方位整合宜蘭的研究資源,成為一個動態的教育場所。為此,蘭博持續活化各種館藏資源及研究資料以達成博物館教育之目的。

為了活化蘭陽博物館的資源,本館每年在固定時間發公文到宜蘭縣各校,邀請各校申請「博物館入校園」。「博物館入校園」將館藏文物結合活潑有趣的課程設計,進入縣內中小學校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原本難以接觸到的館藏文物,學生能因此對縣內的文物有更深刻的認識與體會,進而形成自已對宜蘭多層面的理解與思考。

鯊魚是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更是海洋健康與否的指標。然而,近年來許多的研究數據顯示鯊魚的數量正在銳減中,更有好幾種的鯊魚已經面臨商業上和生物上絕跡的危機。老師提供鯊魚生態與保育的知識,提昇學生對於鯊魚以及海洋環境的保育觀念,以確保地球環境資源得以永續傳承。

到海邊親自體驗海洋的魅力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4.1辦理環保智慧王線上挑戰

105.2.4.1辦理環保智慧王線上挑戰

日期:105年9月

時間:資訊課

地點:資訊教室

參加人員:三到六年級學生

實施目的:

(一)讓學生瞭解「環境E學院」網站,並將環境教育落實於日常生活,以提昇學生的環保行動力。

(二)促進學生關注環境保護議題,汲取環境保護知識,踐履環境保護責任。

(三)增強本校學生對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E學院」網站資源的認識與運用,並藉本縣自行建置「環教知識網」網路測驗資源,促進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與實踐。

(四)藉由辦理「105幸福宜蘭環保智慧王挑戰賽」,讓學生增長環境保護實踐智慧。

學生努力挑戰中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3.3辦理有機食農教育研習

105.2.3.3辦理有機食農教育研習

日期:105.9.7

地點:本校有機菜園

參加人員:本校教職員工

宜蘭縣三民國小105年食農教育—種有機菜 研習實施計畫

  1. 依據:宜蘭縣105年環境教育推廣計畫
  2. 目的:
    1. 能認識蔬菜種植的種類與季節。
    2. 能認識種植蔬菜的各種工具。
    3. 了解放入土壤以及移植菜苗的方法,並實際操作。
    4. 培養對農事好奇心,從活動中獲得食農經驗,並推廣到班級。
  3. 實施時間:105年9月7 日星期三下午1:30~3:30
  4. 講師:黃志勳老師
  5. 課程表:

時間

課程內容

講師

備註

1:30~2:30

認識蔬菜種植的種類與季節以及種植要領

黃志勳

 

2:30~3:30

動手種有機菜

黃志勳

 

七、經費來源:由本校相關經費支出。

八、全程參加研習者給予2小時研習時數

九、本計畫經校長同意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學校帶領學生認識食物、農業,「食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所謂的食農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並且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立體的認識。

農教育是由「食育」與「農育」兩個理念結合。「食育」意指體驗飲食活動和了解食物生產過程,關心消費安全的議題,也建立健康飲食生活打造友善環境, 而「農育」即體驗農業活動,了解農業生產、飲食、環境生態的關聯。[1] 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學習者經由與食物、農民、農村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期望建立其具有建全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有助於個人的健康促進和生活品質提高,並對社會永續發展具有使命感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3.2辦理桃源仙谷生態參訪

105.2.3.2辦理桃源仙谷生態參訪

日期:105.5.14

地點:桃源仙谷

參加人員:本校教職員工

桃源仙谷緊臨石門水庫,幅員廣大,環境優美,一處充滿田園、溪流、山林、生態、古典與人文之美的幽靜谷地。廣闊的原始自然谷地,得天獨厚的青山綠水、數十種自然意象神石、數以千種花草植物、清澈的溪流,水中悠遊的魚兒,天空遨翔的飛鳥,巧妙的構成一幅充滿田園野趣的風景圖畫,令人心生讚嘆。隨著時節不同,景色變換,宜人景致。52公里步道,可賞當令花卉、山林景觀、奇岩異石、溪澗飛瀑、原始林自然生態。

 

專業的解說人員

豐富的生態

豐富的生態

分類: 二、教學與宣導活動

105.2.3.1宜蘭縣三民國小辦理龍潭湖生態環境教育

105.2.3.1宜蘭縣三民國小辦理龍潭湖生態環境教育

 

礁溪龍潭湖簡介

礁溪龍潭湖原名『大陂湖』,位於宜蘭縣礁溪鎮,距離宜蘭市區大約5.5公里,在四結、龍潭北方的釉瑤山南麓,湖面佔地17公頃,是宜蘭縣五大湖中最大的天然湖泊;礁溪龍潭湖三面環山,景色相當秀麗,是『蘭陽十二勝之一』,在環湖道路旁的樹林綠意盎然,垂柳等植物的景色讓這裡成為宜蘭礁溪地區熱門的旅遊景點;礁溪龍潭湖有幾個特別值得民眾注意的景點,像是『公龍頭』、『母龍頭』等特殊景致,都是礁溪龍潭湖的特色喔!

龍潭湖-黃龍山黃帝神宮

龍潭湖旁有幾間頗負盛名的廟宇,其中黃帝神宮為位於龍潭湖環湖道路旁,主祀上太道祖軒轅黃帝,於民國66年開始籌建,是一個相當清幽的軒轅教聖地,民眾可利用公廁旁的山間小道前往,黃帝神宮廟前有一個相當大型的廣場,是眺望景色、欣賞天山的絕佳地點;民眾也可前往黃龍山登山步道,體驗當地的山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