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五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葉俊麟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五》 葉俊麟       葉俊麟生於1921年,基隆市人。童年曾習漢學,年少就能吟詩作對。十九歲那年,因對音樂及寫作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遠赴日本求學。        三十一歲時進入唱片公司,他的作品為數甚多,在用字遣詞方面,都可看到他獨特的文學素養。家居三重時與洪一峰(臺灣歌謠創作者‧歌星)為鄰,合作寫下了《淡水暮色》、《舊情綿綿》等名曲。        五○年代,他曾大量引用日本流行歌曲,翻唱為臺灣歌謠,讓「白色恐怖」年代的台灣,不會完全沒有歌聲,《孤女的願望》即是其中之一。        葉俊麟走過順境,走過逆境,他一生的作品多達七千多首,至今仍然默默堅持、創作不輟。 孤女的願望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五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四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王昶雄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四》 王昶雄       他原是齒科醫生,以小說「奔流」揚名文壇。        王昶雄本名王榮生,1918年生於淡水,小學畢業後赴日本求學,二十六歲時返回臺灣,在家鄉開業懸壺濟世。        他是臺灣新文學運動「決戰期」的傑出作家,無論小說、散文、詩或評論都頗有造詣,後來雖因醫務繁忙,沒有多餘時間從事創作,但仍斷續發表遊記、散文等著作。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文字清麗、詞藻優美,「常見人所常見,道人所不能道」,從平凡的生活中,體認出新的時代意義。        和呂泉生先所合寫的《阮若打開心內門窗》,是其代表作,廣受世人稱頌。 阮若打開心內門窗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四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三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王雲峰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三》 王雲峰       王雲峰是臺南市人,學生時代受到日本音樂老師的賞識,推薦他去日本深造。        在日本留學兩年後,他回到臺灣擔任樂團指揮及「辯士」職務,因創作《桃花泣血記》而一舉成名,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聘為專任作曲家。        王雲峰的作品不多,最令大家懷念的莫過於和李臨秋先生合寫的《補破網》。《補破網》也是他封筆之作,也許是因為對當時日文歌曲在臺灣的氾濫,所表達的一種無言的抗議吧!        一九七○年王雲峰辭世,他的一生和民間音樂息息相關。 補破網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三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二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二》 張邱東松       張邱東松生長於醫生世家,但他卻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反而選擇了他所喜愛的音樂。        日治時期,他是中部有名的辯士之一,因具備音樂的基礎,再加上學識淵博,從事音樂創作時無論樂曲、填詞都能勝任。        他的作品,深切陳述了小市民為生活逼迫的辛酸和無奈,尤其是描寫市井小民心聲的《收酒矸》、《燒肉粽》,奠定了他在台語歌壇上的地位。 收酒矸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二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一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呂泉生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一》 呂泉生       呂泉生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一個書香傳家的基督教家庭。呂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望族,呂泉生在瀰漫著音樂氣息的環境下成長。        在異鄉留學的歲段,他每天苦練鋼琴,渴望成為一個出色的鋼琴家,但美夢卻在一場意外中破碎:二年級時,他跌傷了手指,鋼琴家的夢想從此幻滅。呂泉生接受師長的建議改習聲樂,這個「意外」是他音樂生涯的轉捩點,使他轉向歌曲創作和音樂育中努力。        1943年返回台灣,久別鄉土的他,對於台灣民謠不受重視而感到憂心,於是開始採集《六月田水》、《丟丟銅》、《一隻仔哮救救》等民謠,以五線譜記錄、整編為合唱曲,並製作成錄音帶,遠赴日本推廣。        終戰後他曾在幾個知名的合唱團擔任指揮。在他20多年的辛勤耕耘下,台灣近代音樂教育,才有落實的基礎。        他的人文關懷,也在台灣留下了《搖嬰仔歌》、《杯底不通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些撫慰人心,充滿人性光輝的作品。 搖嬰仔歌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一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吳成家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 吳成家        他是在日人厲行皇民化運動前不久,才開始從事歌曲創作,由他作曲的《港邊惜別》、《阮不知啦》可說是語歌謠因皇民化運動中斷前的代表作。        1945年日本戰敗,日本政府在臺灣成立的交響樂團,也隨著日人的撤離而解散。樂團團員頓時失業,為了生活不得不四處找工作,有的淪為「西梭米」(西樂葬儀隊)充當喪葬陣頭成員;有的轉入酒家、舞廳擔任樂師。從交響樂團而淪落為送葬隊伍,樂師們為生活掙扎的困頓,又豈是三言兩語所能述說?吳成家看到這些心理有說不出的難過,於是自力負擔團員的薪水,將昔日團員找回來,正式成立了一個民間的交響樂團。在發展初期,因為經費拮据,所以經營得相當辛苦,後來因為團員表現優異,獲得了臺北市政府的補助,才使得樂團能夠繼續維持下去。這個樂團後來隸屬於省政府,即是今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的前身。吳成家先生對「省交」的貢獻居功厥偉。 吳成家先生是一位意志堅強的音樂創作者,幼年時雖罹患小兒麻痺病,但他卻沒有因為行動不便而自暴自棄,及而更加努力的進取。 港邊惜別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十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九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蘇 桐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九》 蘇 桐        蘇桐是歌仔戲班的後場樂師,以彈奏揚琴聞名戲劇界。他曾在二十六歲時參與「臺灣新東洋樂研究會」,改良傳統樂器。        在臺灣流行歌曲發展初期,他的才華即受到肯定,被唱片公司聘為專任作曲。但直到與陳達儒先生合寫《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之後才成名。        終戰後,他仍有《青春悲喜曲》、《煙酒歌》等佳作,可惜作曲並不足以溫飽,曾經淪落為行走江湖的樂師,賣過藥、也賣過歌仔冊。        後來蘇桐隨著歌仔戲班在電視臺演出,但因氣喘病發作而辭職,晚年的他,只在鄉間養雞度日。        蘇桐性格恃才傲物,天份雖高,可惜造化弄人,終致潦倒一生。他過世時身無長物,全仰賴朋友出錢為他料理後事,一代音樂才子竟是如此悲劇的結局,不禁令人歎惋。 農村曲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九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八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姚讚福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八》 姚讚福        姚讚福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生於1980年,民族意識強烈的父親,不願孩子受到「大和民族」教育的汙染,便將他送至廈門「英華學院」就讀。畢業後返台,進入「臺灣神學院」深造,學成後,曾赴東部山區傳教。        臺語流行歌曲發軔時期,姚讚福離開神職,投效「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剛開始並不得志,幾經淬練終於以《心酸酸》、《悲戀的酒杯》在歌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就在他創作的巔峰時期,日本人施行「皇民化」運動,嚴禁臺語歌謠。眼見在家鄉無法發揮長才,便遠赴香港。終戰後他雖然回到臺灣,但時運不濟為生活所迫,只好到礦坑工作。        由於臺灣政府不承認神學院的文憑,所以他連在學校擔任教職都無法如願。生活艱苦窮困的他,只得將孩子寄養在孤兒院,自已在臺中公墓附近搭建木屋而居。        姚讚福常常從台中騎著借來的腳踏車,到台北販售自已創作的曲子以換取微薄的生活費‥‥‥最後卻因為氣喘病發,死在途中… 這是作曲家姚讚福悲情的一生。 心酸酸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八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七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陳達儒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七》 陳達儒        陳達儒是臺北市大稻埕人,自小家境富裕,受過很好的私塾教育。他加入唱片公司從事創作時,年僅十九歲,四年間便寫下了《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港邊惜別》、《阮不知啦》… 等細膩、深刻且膾炙人口的作品。加上他為人豪爽熱情、談吐風趣,所以在歌壇上人緣甚佳,許多創作者都喜歡與他合作。        皇民化運動時期雖然暫無作品問世,但在終戰後,他還是陸續寫下《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煙酒歌》等佳作,可惜他後來棄歌從商,轉入食品業發展。        陳達儒先生一生創作的歌曲超過三百首,1989年榮獲金曲獎。三年後,因癌症而過世,以七十六歲的高齡離開人世。 陳達儒是一九三○年代最年輕、也是作品最多的音樂創作者。 白牡丹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七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六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陳秋霖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六》 陳秋霖        陳秋霖從小接觸傳統戲曲,在十幾歲時進入戲班擔任後場樂師。多才多藝的他,精通大廣弦、殼仔弦、嗩吶等多種樂器。二十歲那年開始從事歌仔戲曲調的研究與創新,曾為戲班寫下不少曲調。        二十二歲時,他進入唱片公司擔任樂師,後來從事專業作曲,創作的歌曲都有濃烈的歌仔戲韻味,二十五歲發表的成名作《白牡丹》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由於他有壯盛的企圖心,二十八歲開始自組唱片公司,奈何時不我予,當時正是皇民化運動盛囂塵上的時候,臺灣歌謠失去了立足之地,他一手創立的唱片公因此倒閉,也幾乎賠光了積蓄。        二次大戰結束後,陳秋霖先生以「陳玉山」為筆重新從事歌曲創作,同時也在唱片、電影界發展。早年臺語電影有很多都是由他擔任編曲及配樂,他還報導過一部當時非常轟動的臺語電影《乞食與藝旦》。因費心於事業經營,所以他並沒有太多時間可從事創作,以致他的創作量較少,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有《白牡丹》、《滿山春色》、《賣菜姑娘》及《山中北路行七擺》等。        1990年陳秋霖榮獲金曲獎的特別貢獻獎。兩年後因病辭世,享年81歲。 白牡丹

閱讀全文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