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冊

第二十五課  孤 女 的 願 望 必修 教學重點 介紹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社會的過程。 介紹「孤女的願望」之創作背景。 孤女的願望的教唱重點: 歌譜教學。 歌詞教學應注意音域較低處的咬字是否完整。。 本曲為日文翻唱歌曲,原創者使用五聲音階進行旋律創作,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自然歌謠或創作歌謠常為五聲音階,可見五聲音階並非漢民族所獨有。 本曲節奏變化較多,部分複點音及切分音應多加練習。 教師可針對男女學生不同之音域條件,進行移調演唱。 時 代 背 景          五○年代的台灣正值社會的轉型期,戰爭已結束多年,人民從戰亂中走來,當時物質雖困窘,但台灣人民憑著一股旺盛的生命力,逐漸重建起殘破的家園。          而政治的局勢,卻教人一言難盡,先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執政當局的武力鎮壓,造成省籍的對立與衝突,然後台灣全島宣佈「戒嚴」,進入「動員勘亂時期」,形成了五○年代的白色恐怖。          無數菁英的死傷與執政當局的壓制,使台灣人民從此噤若寒蟬,老一輩因為歷經劫難,總是萬般告誡後輩子孫:「不通睬政治…」          因為台灣意識被壓抑,加上審查制度的嚴酷,反映人民心聲的歌曲幾乎斷絕(如「四季紅」必須更名成「四季謠」、「補破網」因為太灰色而被禁....),能在社會上流傳的僅是些無關痛癢的靡靡之音,整個歌壇瀰漫著消沉而低迷的氣氛。          政策影響社會民心甚巨;五○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因聽不到、也學不到台灣文化優美的一面,咸認為唱台語歌的、說台灣話是沒水準....直至七○年代中、晚期「台灣文化」才逐漸獲得重觀。 孤…

閱讀全文教師手冊

孤女的願望

第二十五課 孤女的願望          五○年代對於臺灣歌謠市而言,是個灰黯的年代。          國民政府在臺灣厲行國語政策,「臺語」彷彿就被劃上了一個低俗的符號:說臺語、唱臺語歌的就表示沒水準。這是我們父叔輩童年時共同的經歷。          在這樣的背景下,臺語歌曲減少了,政府以高壓手段限制「母語」的傳播,反而使得台灣人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情愫:懷念日治時代。          這個時期,多數臺灣歌謠創作者已完全停止創作,而人民藉著歌謠抒發心聲的訴求卻朱曾中斷。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唱片公司引進日文歌曲,再配上臺語歌詞,成為「日本翻唱歌謠」。          生在臺灣的台灣人,卻沒有自已的歌謠可唱,是多麼悲哀的事。          這首歌反映著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社會,人民離鄉背井的心情。          歌曲中一以個初入社會的少女為主角,訴說她對繁華都市的憧憬與未來的期待,全曲以探戈節奏唱出,旋律明朗而輕快。          從五○年代開始,台語流行歌壇所出現的大量日文翻唱歌中,除了這首歌。還有「媽媽請您也保重」、「黃昏的故鄉」、「舊皮箱的流浪兒」、「遊夜街」等歌曲,雖然其中不乏反映社會人心的佳作,但卻扼殺了台語音樂創作者的生機‥‥          《 歌 詞 》 一、     請借問播田的田庄阿伯啊,人塊講繁華都市台北對叨去,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阮想要來趕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已心內的欷微。 二、     請借問路邊的賣煙阿姐啊,人塊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貼告示要用人阮想要來去,我看你猶原不是幸福的女兒,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在世間總是著愛自已打算恰合理,青春是不通耽誤人生的真義。 三、…

閱讀全文孤女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