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認視我們的歷史舞台

 

 起名是歷史的化石
      
地有地名,就像人有人名一樣乍看毫不稀奇,其實內涵十分豐富。所謂:「地名是歷史的化石」。一個不曾更動的起名,穿越漫長的年代,成為人們辦識史蹟的憑藉;而經過變動的地名,每一次的更替,常隱含著深刻的歷史意義,豐富了歷史的內容。

撫今追昔談縣名
      
宜蘭縣最早的地名,經文獻記載的有「蛤仔難」、「甲子蘭」、「噶瑪蘭」等不同的稱呼。這些名詞,都是從宜蘭地區先住民族的音譯而來。清嘉慶清朝政府正式以「噶瑪蘭」之名設廳。十七年後,噶瑪蘭通判烏竹芳選定「蘭陽八景」,宜蘭人才開始暱稱自已的鄉土為「蘭陽」。1875(光緒元年噶瑪蘭廢廳改縣,以噶瑪蘭的「蘭」字,冠上「宜」字,改稱「宜蘭縣」。從此「宜蘭」兩字便成為本縣的專屬名詞。

古意盎然的小地名

     
宜蘭縣目前各地區,除由人命名的地名外,仍然保有先住民噶瑪蘭人、泰雅人所稱呼的原始地名,甚至有與語有關的地名。這些有源有本地名不僅呈現出多種族的風貌,可藉此理解到鄉土歷史、地理,乃至人文發展的脈絡關係,更可以深切體會到先民努力奮鬥的艱苦歷程。
第一種
地名是噶瑪蘭人「番社」音譯。如:打馬煙
(Tamayan)噶瑪蘭人語「煮鹽」之意;利澤簡(Ritakkan)是「休息之所」的意思。
第二種
地名是泰雅人「番社」的音譯。如東澳(Iyo),語意指東澳山中盛產的珍貴葯草「金線蓮」武塔(Buta),為武塔社頭目的名字,語意為「凹」地。
第三種
是與語有關的地名。如:與宜蘭史有關而今屬台北縣的「三貂角」,是西班牙San
Tiago
的音譯;「蘇澳」,曾被西班牙人占領,稱為San
Lorenzo
;而「甲」是荷蘭人計算耕面積的單位,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五結鄉的「五十二甲」。

第四種
是與人開墾有關的地名。如:「頭圍」、「二結」、「三閘二」等等。「圍」是指移民築土城以自衛;「結」是移民的編組單位;「閘」是指移民合力開闢某地後,以抓閘方式來分配土地。
第五種
地名以自然環境或產物命名。像地勢起伏的稱「崙」,如「中崙」、「匏仔崙」;地勢低的稱「埔」、「底」、「湖」,如「大埔」、「大湖」;河川、海岸叫「坑」、「洲」、「澳」、「港」等等,如:「粗坑」、「東港」。以盛產某種產物命名的,像「茅仔寮」、「柯仔林」等等。

第六種
地名是依歷史人事命名。如:冬山「阿兼城」;壯圍「公館」;宜蘭「渭水路」、「林彪城」;羅東「賢文里」等等。

鄉鎮市地名來源

宜蘭縣各鄉鎮市的行政地名,若追溯其起源與演變,也可以找出它所蘊含的歷史風貌。

員山鄉大湖

頭城 
吳沙
,在烏石港南方築土為城,號稱「頭城」,後易名「頭圍」,光復以後,再改用「頭城」。

礁溪
舊稱「湯圍」,人到此開墾,在湯()泉湧出地區,築圍成莊。又因附近溪床常呈乾涸狀態,故稱「礁溪」,「礁」的台語
發音就是「乾」的意思。

宜蘭 
1802(
嘉慶7)年,人到此地開墾當時稱為「五圍」。後來噶瑪蘭廳治設在這裏,在四周種九芎樹,並造土城,因此又稱「九芎城」。廢廳設縣後,改名為「宜蘭」。

 

雙連埤

壯圍 
是早期平埔族噶瑪蘭人在溪北的主要聚落區。清嘉慶年間,林明盞率部眾到此開墾,後人就以民壯圍堡之意,而稱之為「民壯圍」。旦治時代,改名「壯圍」。

員山 
因鄉內有一座圓型的小山,所以依其地形,稱為「員山」。

大同 
泰雅人溪頭群聚居地區,境內有太平山林場,乃是太平鄉
1958(民國47)年,因與台中縣太平鄉名稱相同,經台灣省政府協調後,以抽籤方式改稱「大同」。

 
從蘇花公路看武塔

五結 
平埔族噶瑪蘭人早期在溪南的主要聚居地。當年人推舉結首,聚眾開墾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因此地由第五個結首獲得,故定名為「五結」。

羅東 
傳說此地原是一片叢林,猿猴棲息其間,平埔族稱猿猴為Ro
Tom(
老懂);或謂林中猿
猴見人啼叫,聲似Roton。幾經相傳,始譯為「羅東」。
冬山 
鄉民取自境內安平村附近有座似「冬瓜」的山,俗稱冬瓜山,因而取名「冬山」。
 

三星 
原稱「叭哩沙喃」,是代後期平埔族的聚居地。治時代,此地鄰近三星山,改稱「三星」。

蘇澳 
舊名「東港」,西班牙人稱為San
Lorenzo(
聖勞倫斯)清嘉慶年間,泉州蘇士尾率鄉勇四十四人到此墾荒,後人為紀念其闢地勞績,該地又臨港澳,因而取稱「蘇澳」。

南澳 
泰雅南澳群生息的地方,該鄉地理位置於蘇澳港的南方,因此鄉名就叫「南澳」。

 

究 與 討 論
 一、就你居住村里的小地名,請說出其命名的淵源。
 蘭陽地區的地方以「結」、「圍」、「閘」、「崙」、「埤」等命名的意義為何?並舉出一、二實例。

 

 

楊廷理入蘭開疆
     蘭地未納入清朝版圖以前,不論是在西班牙荷蘭、或明鄭時期,都不曾設置任何行政機關,屬於「酋長自治」的型態。


到了清朝治台前期期,採取消極保守的「禁渡」與「封界」之政策,將噶瑪蘭視為化外之地。儘管人已經大量入墾,朝野各界也一再呼籲收歸版圖,但卻未受廷重視。直到蔡牽等海盜侵擾地,廷恐怕淪為賊巢,釀成台灣的心腹大患,所以才在1810(嘉慶15)年收納地歸入版圖,並委派台灣知府楊廷理,入駐辦開疆事宜。

噶瑪蘭廳的疆界
      噶瑪蘭設廳之後,行政轄區劃分為七堡,隸屬台灣府,設通判一員,頭圍縣丞一員、羅東司巡一員。並以東到海、西到大陂山 員山鄉枕山村、南到零工圍 冬山鄉八寶村、東南到蘇澳、北到三貂遠望坑 台北縣貢寮鄉作為廳界。
 
奏請噶瑪蘭廳改置宜蘭縣的沈葆楨
 廢廳設縣隸台北府
    
1875(
光緒元)年,沈葆楨上奏將台灣改制為二府八縣,噶瑪蘭廳被廢止,改置宜蘭縣。隸屬台北府,通判改稱知縣,行府區域擴增成十二堡。此時,東、西、北三邊縣界都無變化,南邊則因蘇花古道的開闢,而延至東澳1855(光緒11)年,台灣建省,宜蘭縣仍隸台北府的轄區,邊疆界則退到草嶺頂與基隆廳為鄰

 

 清代噶瑪蘭廳疆界圖 日治時期蘭陽三郡行政區圖

 

 噶瑪蘭廳的疆界
        噶瑪蘭

設廳之後,行政轄區劃分為七堡,隸屬台灣府,設通判一員,頭圍縣丞一員、羅東司巡一員。並以東到海(太平洋)、西到大陂山(員山鄉枕山村)、南到零工圍(冬山鄉八寶村)、東南到蘇澳、北到三貂遠望坑(台北縣貢寮鄉)作為廳界。


 
廢廳設縣隸台北府
1875(
光緒元)年,沈葆楨上奏將台灣改制為二府八縣,噶瑪蘭廳被廢止,改置宜蘭縣。隸屬台北府,通判改稱知縣,行府區域擴增成十二堡。此時,東、西、北三邊縣界都無變化,南邊則因蘇花古道的開闢,而延至東澳1855(光緒11)年,台灣建省,宜蘭縣仍隸台北府的轄區,北邊疆界則退到草嶺頂基隆廳為鄰。

 橫跨和平溪的大水溪橋是日治時期台北州與花蓮港廳的介碑,也是宜蘭地區的南界
 從南湖大山看宜蘭、花蓮的界河 – 和平溪

日本改制疆界漸定
治以後,地先後設宜蘭支廳宜蘭廳蘭陽三郡,此時,地的行政劃分雖有變更,但疆界除西北曾一度擴及坪林尾外,其餘並無異動。此其間以1920年的「大正改制」,將大同南澳兩處山地的村社,各劃入羅東蘇澳的郡區,致使本縣疆界的擴增,更臻完整。

 美麗的宜蘭縣

光復之初,地撥歸台北縣管轄,地方賢達為繁榮地方,組織「新蘭陽建設促進委員會」,在各方努力下,終於在1950(民國39)1010日奉准成立「宜蘭縣」,轄一市十一鄉鎮。縣界則東到太平洋,西至大同鄉桃山,北抵草嶺頂,南以和平溪花蓮為界。自此,本縣的轄區,終告界定完成。

 
研究與討論

一、在清朝治時代,現今台北縣的那兩個地方曾隸屬於宜蘭縣的轄區?

請利用假日,尋找清代噶瑪蘭廳轄區北、西、南三處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