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圍城的今昔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宜蘭市2

 一步一腳印

宜蘭古城門外的護城河

 

 

 

宜蘭市。在清朝時,是漢人開發蘭陽平原的第五個據點,所以被稱為「五圍城」。
清朝時五圍城是噶瑪蘭廳的廳治,為防禦外人侵襲,知府揚廷理派人在城的四周種植九芎樹,所以俗稱「九芎城」。
那時,宜蘭古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還有一個小東門,在城門外有護城河,河上搭有吊橋作為通道。這些古城門和吊橋在日據時代都被拆除,真是可惜。
後來,葛瑪蘭廳改為宜蘭縣時,五圍城跟著改為本城堡,經過三次將鄰近村莊併入而一在再擴大,地名也改為宜蘭街,在改為宜蘭市。經過調整後的宜蘭地形方正,是本縣唯一的縣轄市,也是縣政、經濟、文教的中心。

雨的故鄉


傳統的宜蘭厝

小朋友,你聽過「竹風蘭雨」嗎?多雨潮濕是宜蘭最明顯的氣候特徵,那是因為宜蘭在秋冬季節,東北季風從海上帶來充沛的水氣,加上夏季經常有颱風來襲,因此每年平均降雨日在兩百天以上,是台灣地區雨水最多的城市。
蘭陽平原由於是沖積的平原,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提供農人民耕作灌溉之用,從不缺乏。農民為了便於照顧農作物,大都居住在耕地附近。為了減輕颱風的災害和
防範小偷的侵入,因此居民在農舍四周種植竹子做為圍籬,同一竹圍內通常屬於同一家族。竹籬終年青翠,散佈在金黃色的稻浪中,形成一幅美麗而和諧的景象,是
全省很特殊的人文景觀。
本市的農村大多分散在河岸和水玔旁,聚落與聚落間用步行即可到達。近年來,因為土地重劃、水利系統的改善,以及工商設社會的發展,昔日翠綠的竹圍景觀,已逐漸被高聳的樓房取代而消失了。

人口與交通的變化


輕便車與乘客

在很久以前住在宜蘭城內的居民以漢人為主,散居在城外則有原住民,經過長時間族群融合,目前已不分彼此生活在一起了。
民國八十三年宜蘭縣人口約有四十五萬人,而本市有九萬多人,占全縣的五分之一,為縣內人口最多的市鎮。宜蘭市是都市型的生活圈,就業機會較多,生活水準也高,因此人口呈穩定的成長。


宜蘭市的對外交通幹線

早期在火車、汽車未發達前,「輕便車」對宜蘭地區的交通貢獻相當大,它可運送旅客、貨物、書信、郵件。但是由於鐵路和公路的興起,以及交通工具的發達,輕便車已功成身退了。
現在宜蘭市為縣內交通的樞紐,公路向外成放射狀直通各鄉鎮,鐵路貫穿本市,興建中的北宜高速公路經過本市近郊,與外環道路相接,由此可見宜蘭市未來的交通發展,非常樂觀。

產業結構的變遷

宜蘭市位於蘭陽平原的中央,有肥沃的沖積土壤,和豐富的地下水,加上農民的刻苦耐勞,稻穀一年收穫兩次,是台灣的重要米倉之一。而青蔥、白蒜、筊白筍...等蔬菜的品質更是聞名於全省。

宜蘭的林業資源豐富,民國五十年是採伐台灣紅檜的高峰期,那時的宜蘭市是全省高級檜木的集散中心。後來,森林開發處又在本市設立木材加工廠,生產木工成品內外銷。近年來,製造各類型學生課桌椅,提供全省各級學校學生使用,品質優良,深獲好評。
過去的宜蘭市民大部分以農為生,但近年來因為交通的改善,人口的增加,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等金融企業的集中市區,還由鐵工廠、食品加工廠、果菜批發市
場、超級市場的紛紛設立,加上宜蘭縣政府及各級機關、學校都集中於宜蘭市,因此從事公教、商業和製造業的人較多。
未來由於北宜高速公路興建完成,宜蘭市的工商業必定更加繁榮。為提升生活品質與確保良好的生活環境,觀光、環保和文化事業的推展是每位宜蘭人的共同目標。

 


日據時代的南門口


 


宜蘭城僅存的石門額


噶瑪蘭廳地輿全圖


 


美麗的竹圍景觀


 


 


高聳的樓房


 


進年來,農舍已由鋼筋樓房取代


台汽客運宜蘭站


 


台灣銀行


金融企業集中在宜蘭市


 


鐵工廠


 


食品加工廠
 
想一想,說一說:
你知道「宜蘭市」的名字有多少?請說說看。
 
一、九芎城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請說說看。
二、護城河的功用是什麼?現在怎麼不見了?
 
一、你聽過「輕便車」嗎?「輕便車」對早期的宜蘭市交通有什麼貢獻?
二、你認為宜蘭市的交通要怎樣建設才好,說說你的看法。
 
想一想:
宜蘭市有哪些產業,你知道嗎?請利用假日與家人實地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