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前後參與三場研習,這三場都跟偏鄉教育(或是弱勢地區學生學習品質提升)有關,前兩場擔任分享者,一場是如何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協助弱勢學生學習(高雄市),一場是學習診斷與評量品質提升在學校的運作分享(澎湖);7/13~7/14 這兩天,中正大學這一場則是學習者,志願報名參加研習的老師超過1600名,如果將48場次的講師、助教、協助夥伴,中正大學的工作同仁等加進去就將近2000人參與,難得參與研習卻從頭到尾都只有寫筆記不用發言,就分享由不同角度的觀察紀錄。
(圖1 祈願偏鄉 夢想起飛 工作坊 參與老師實作分享 國中國文小組 2015/7/13 )
[@more@]
觀察者的紀錄觀點
這個紀錄不代表主辦單位,也沒有實地訪問任何一個夥伴,個人紀錄是提供未來自己團隊的工作參考。部分文字影像參考主辦單位的紀錄,部分參考參與老師的分享回饋,隔天各媒體的報導讓大家印像深刻,參與者的感動不在話下,對於個人的熱情鼓舞與策略方法習得後的轉化運用,則有待時間消化,但此篇就是個人自我解讀而已。
這次的工作坊有一個特點是分享的教室場次高達48間小組教室,每一小組以輪替方式,由各小組協助講座群分享策略與進行共備研討。個人因為想要多看一點不同領域的分享,就無法單一領域全程參與,僅就一天半跑場6個小組教室的見聞,提供紀錄回饋,疏漏或誤解之處必定很多,更別說要完整轉譯分享者的原意,所以需請大家海涵,如有講座或參與者有看到本文,願意指正就更感謝了!
如何協助弱勢學生的學習,偏鄉定義分歧,以台灣的學校結構,除了像新竹、嘉義市比較集中的市區,或多或少都有偏鄉學校。以教學的型態而言,就算在台北市的市區也會有班級內弱勢學生的情形,如何找到切入點,提供老師可能的協助,就這群熱血老師而言,主題放在教學協助是很棒的選擇。協助這些學校的教學夥伴,盡快把教學能力武裝起來,透過號召而來的老師分享個人教學經驗與策略分享,透過實作、解決當前問題與困難、建構社群支持體系等立即性的協助措施,結合各地方老師原有的服務網絡社群,都是幫助這群老師及時與重要的策略。
開幕前,剛好坐在誠致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旁,小聊了一下對於弱勢學生的協助方向,個人也畫了紀張圖解說明個人想法,課程、教學、評量、師資是四個大面向,也都與這兩天的工作坊方向相關,對於偏鄉(其實是所有老師)老師的協助,是應該有不同的想法,這兩天的工作坊,也許也可以理出一些頭緒,不管是基本學力的確保(李家同教授所言)或是多元學習目標,整個教育大未來是有許多面向需要釐清,但如果談到理念或是哲學層次的問題,大概又要糾纏不清了。
先以教學技術面切入,如何協助老師把現有在教學現場的每一堂課,上的比上次更好,或是看看有那些策略或是問題需要釐清,真正把菜鳥老師或是孤獨無助的老師(先不管是不是偏鄉),透過共備的策略,提供一些專業的協助與人際的支持,個人覺得當然是非常理想的切入點了!
一、活動焦點
先談教學,再談教育。
以共同備課實作為核心,教學策略分享為輔,幫老師武裝教學能力。
(圖 2 工作坊課程表局部,分科課程共規劃6大場次,資料來源 祈願偏鄉 夢想飛揚 104年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計畫)
備課重點
(一)、學科知識分析(文本分析),理出學科教學重點,
在參與的不同場次中,都看到不同的講座談同一件事,課文教材分析(或是老師提供的文本分析)。進行領域教學核心重點的分析是首要的工作,就算是教科書的內容,教學前也應該進行文本分析,沈政傑老師、王政忠老師的課堂,自然科的吳月鈴老師課程設計前的工作準備等都是,在洪夢華老師國中小社會的小組討論中,文本分析也是核心焦點。
(圖3 沈政傑老師的文本分析流程分享)
讓學生能夠把握一課一重點,將學科中心目標與單元教學目標透過不同的文本,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與評量規劃,以確認教學方向是首要工作,備課用書可以提供參考,但是社群的討論更容易讓大家聚焦。
(二)、學生與老師間的社會互動
老師基本清晰的講授與引導外,如何在提問策略的運用與設計,師生、學生間班的級經營互動,學生差異化的分組策略(ABCD咖)與表現獎勵,學生間討論、分享的安排,動機增強策略的運用,都應該是備課歷程中,需要被關照的,而透過實踐分享的歷程,大家提供不同的因應之道,會讓身處多變教室的老師,更快的轉化成適合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
(三)、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策略的示範與實作分享
王政忠老師MAPS的示範,社會的共同備課研討,自然科的四格教案,數學科的中位數、四分位數、百分位數的分享等都是。
教學策略的分享針對各學科本位的教學實踐提供案例分享,在各場次講師的分享中,一定有提供現場實作的體驗,並針對細節部分,進行策略說明與注意事項的提醒,當然活動進行中,必要的班級經營策略當然不可少,也會連帶附送。
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必要的能力,也許無法每堂課都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書寫,但是在時間允許下,簡易的活動設計會讓教學者的教學流程更順暢,預先準備學生可能的反應,設計必要的活動、實作、分享,都會比全程按照教科書講解讓學生更融入投入課堂學習。
角色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文本主角的對話,透過朗讀表現出角色當時心情,由語氣轉折去理解文本角色的心理變化,朗讀不再只是讀課文,而是重要的閱讀理解策略。
(圖4 王政忠老師的MAPS分享,角色扮演策略,老師分別扮演皇帝與張適之,學員(學生)精彩演出課文中的對話)
只會教數學課本而不是教數學?
這是國中組林玲誼老師在課堂中的分享一位數學老師對於自己的教學回饋,為什麼許多學生會在數學課中掛掉,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許多老師只會(或是只有)教課本,對於數學教育本質理解有問題,課程設計就是把課本、習作講解完畢就算完成,如何活化教學,結合生活情境或是網路分享的素材重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作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願意持續投入學習,在這次的分享中,透過小組講座的協力,由國中數學小組彭甫堅老師領軍的數學咖啡館團隊,所做的整體課程規劃可以看出大家的努力方向:
由講座”互助共好的教學實踐”開始,接續分站進行策略與教學活動分享研討,由學員回饋應可知道是場場精彩。 以下是國中數學組召集人彭甫堅老師的規劃分享:
國中數學組的課程在三個問題中開始 1.老師教的少? 2.學生學的多? 3.不會拖進度? 我們提出解決方法是 1.老師要教的精采精緻,小而美,要透過教師共同備課 我們提供 (1).活化課程設計實作(和順國中林玲誼 (2).非選題課程社設計(清水國中田曉芬 2.學生透過夥伴氛圍共學共好,指的是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我們提供課堂程為 (1)課堂中學生的思考表達訓練(阿蓮國中何耿旭) (2)數學咖啡館實作(國立善化高中謝宗霖老師,任教體育資優) 老師共備精緻課程,互補共好 我們也提出過去在數學教程中較少被注意的”學生表達能力如何訓練” “教學地圖”,”互助教育”等想法 |
以轉化課綱進行微課程設計(可讓老師在小單元使用),透過小單元(一節課~一週四節)為主的實作分享,讓課堂的學生重新活過來。
(圖5 國中數學組 林玲誼老師實作分享,四分位、百分位的課堂實踐策略,學員抽問搶答)
臉書:彭甫堅老師 FB社團:數學咖啡館(不公開的社團,請先提出加入申請)
共同備課的架構分享
在準備課(備課)的過程中,如何提供討論的基礎或是架構,自然團的吳月鈴老師(Bell Wu)提供了在宜蘭實作的案例,透過4格教案的分享,提供了很好的鷹架,我在沈政傑老師的課堂中,也看到類似的架構性分享,如何在各領域發展類似的共同備課鷹架,簡化教案書寫的內容,協助老師聚焦於課程重點,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學流程的組合,未來將是各輔導團團隊或協助教師專業發展夥伴必要的課題。
(圖6 國中自然小組 吳月鈴老師分享的備課架構,參與老師的分享,已完成之分享可參考宜蘭縣輔導團國中自然小組)
臉書社團:宜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群(非公開社群,需申請後加入)
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不用怕出錯!
參與的現場有老師問到非選題目評量如何進行,學習標準與課程核心重點如何取捨,透過共備的過程的分享,教材重點掌握的分享,是有機會解決老師長期卡住的困難。
(圖7 社會國中小組 帶領人 洪夢華老師與小組研討)
共同備課是協助老師快速成長的重要策略,未來的分享者可由此次不同領域高手的規劃中,理解與轉化未來可能的操作方向,不管是偏鄉或是市區學校的校本共備,應該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模式。
二、網路社群經營的成果展現
這兩天的研習,也是各地教師網路社群經營成功的典範。
資訊科技對於偏鄉小校是否是最終解決策略,還有許多待討論之處,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雖然隨著技術的進展與各種學習平台的建置(例如均一教育平台)日趨完整,老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的利器,由於軟硬體與教育行政對於教學協助的整合尚待努力,仍是一條充滿石頭的道路。
但是老師們在網路與專業社群的經營,對於教師專業提升的幫助,一定是偏鄉(甚至是所有老師)重要的解決方案。
老師參與專業社群的各項價值,尤其是學校中孤獨的個別老師(偏鄉地區的國中老師,單科單一老師比率更高),透過網路社群的跨校、跨縣市老師組織運作,網路社群平台的互動與實體研習的交會,對於減少教師之間的孤立與隔閡感,由分享互動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將會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在教師實踐行動中分享與創新,對於教師個人工作價值感的提升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協助,更不用多言。
本次是採自願參與非公文指派的研習活動,在學校單位或實體社群很難做到的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大規模講師群的號召就更困難了。但是透過幾個重要教師FB社團的運作,加上對於眾多分享者的期待,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網路社群的經營,尤其是如此大規模的研習活動,是不可能的任務,看看官方臉書社群大家的貼文互動,更可以感受到所傳達的訊息與價值。
由確認辦理開始,理念的傳達,訊息傳遞,報名、活動的細節分享,工作聯繫與講座們教學準備,人員揪集等,除了王政忠老師與重要核心夥伴的人際網絡外,網路社群的後端協助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講師與協作夥伴散居於台灣各地,參與學員更包含外島與台商學校,網路社群的影響不在話下,後續的成果分享,諸如當天的影音記錄,講座講義PPT,共備成果的分享等,無一不靠網路分享。
而活動結束後的分享與回饋,後續的發展想像,才是活動是否成功,未來回到學校是否能夠持續行動的關鍵。而這一部分官方與各小組個別臉書社團的運作,又是活動延續正向循環的開始。
相關訊息可以點閱官方臉書社團:祈願偏鄉、夢想起飛
臉書粉絲頁:祈願偏鄉、夢想飛揚
各區域的輔導團夥伴,或是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同仁,對於網路社群的運用,如何就由本次大規模的參與中,看到未來在學校或是縣市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能,有機會看一下臉書社群的運作,分享者如何書寫分享,如何引發後續的回饋,如何在參與者的互動過程中,找到各自持續努力的動力,參與者應該更能深刻體會其中滋味,如果學校或輔導團中有同仁參與此次活動,可以請本次參與的夥伴,由各方面提供更多的分享,相信可以提供未來在學校或輔導團隊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兩年因為分享機會變多,加上個人blog重新開張,個人FB或是社群分享一些想法,累積了一部分好友的回饋,研習不再只是單一場時間的交會而已,研習前,可能就已經被看到相關想法,研習中有機會進行更深入的對話,研習後的分享回饋更是深刻,對於每一位分享者而言,參與者的回饋是最好的報酬,也是持續下去的動力。
如果有機會參與,看看分享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更能夠延伸研習的CP值,研習就不只是心動、感動而已,行動的機會可能會隨之提高,這幾年參與輔導員三階培訓的講座分享,也有機會分享個人心得,如果輔導團各團都可以由經營實體社群加上網路社群,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支持的力量。
三、志工與雲端分享
大會的雲端分享除提供一般的研習活動訊息外,因為參與人數眾多,除了講師群的工作協調紀錄、講義、參考資料的分享外,活動歷程的紀錄與各場次的影音檔案,對於參與者講師、學員要回顧或是查閱,未參與者的參考運用,都相當重要,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方可成功,很多志願於背後協助的老師也是這兩天活動能夠順利,造成的漣漪可以持續外擴的重要功臣。
(圖8 不計名分的超專業老師志工,每一間教室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身影,國中國語文小組)
各小組團隊如何協作,眾人如何集結與智慧累積,部分參與者是各縣市重要的輔導協作夥伴,未來將是內部組織效能提升的重要參考。
活動影音請參考相關連結:k12cc.tw
四、多元回饋
參與研習的老師主要焦點會放在講師如何分享,當天提供的講義、PPT簡報,分組研討時問題的研討,個地方老師不同觀點育策略的分享,個人的心得等,這些多元的回饋透過資訊網路科技的分享,對於參與者而言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回饋作業。
對於當日教學分享的現場而言,受限於時間、場地限制,分享者常常無法暢所欲言,透過後續成果分享的說明,網路的延伸討論、補充,更可以讓操作的細節更清楚,以國中數學組林玲誼老師分享的中位數、百分位數的教學分享為例,這個單元是許多學生學習卡關的單元,如何結合生活化的教學設計,透過小蚯蚓的故事引導活化教學為例,(國中數學組 MoMo Lin 林玲誼 老師 臉書),後續的說明分享,更能讓參與者理解教學活動的原由。
FB社群:數學咖啡館(不公開的社團,請先提出加入申請)
參與老師的完整回饋分享案例:張如婷老師(圖五 右2)
五、部門整合
如何避免大拜拜式的政策指導,老師最討厭,尤其是有想法願意在現場奮戰的老師,對於政策指導通常是嗤之以鼻,主辦的夥伴其實很尷尬,請長官發表官方宣言,又怕被摸頭、收買了,其實應該可以有平衡點,長官們除了理念支持,經費支援外,以行動踐行應該是基本支柱,長官的話往往不是信念改變的來源,行動才是,一方面是理念上的協作,更重要的是展現決心。
如何整合資源,協助有心的老師發揮影響力,是所有行政部門夥伴必要學習的功課,也許這次活動也可以提供一些思索的參考。
六、研習課程規劃與跨校共備的可能
實體的社群與網路社群的共同經營應該是重要策略,不再孤單,而是有伙伴可以協助,透過資訊科技讓大家的工作準備容易一些,專業與心情的支持一樣重要。
小校間的跨校共備是可能的模式,寒暑假的共備課程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團務運作機制可以進行必要的轉化與調整,平時的研習可以就是教學實踐的準備,公開課的實踐就在平時進行,共備就用寒暑假應該是比較可行的模式。
專家能到校指導是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小校,但是參加寒暑假的共備可以是老師優先選擇,也是協助偏鄉小校專業進修與支持的重要因應方案。
未來
關於偏鄉教育的困難是複雜難解的習題,少子化與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是核心關鍵之一,學生人數少了以後,可能是經濟與資源分配的問題,減班、裁併校的過程中,學生在多元學習條件不利下,願意留下來的學生,如果學習成效不佳,很快的有能力的家長通常就會選擇遷移,造成小校更弱勢、更不利,就算設備到位,在現有老師的生涯規劃,代理代課老師比率偏高下,又加劇師資品質不穩定,整體教學成效是需要更多的協助,部分有想法的同仁願意投入,也很難堅持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
不同的參與者對於本次的觀點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人由研習翻轉開始(翻轉的想法一直有不同的定義,暫時不再糾纏),有人認為小波瀾無法改變現狀,應由學校整體課程的翻轉開始(或是改變開始),但是個人一直認為實驗教育也好,體制內變革也好,只要有一定的堅持與時間的累積,就可以展現一定的成果,歷史的變革常常也不是線性發展的。因為參與,誠心感謝中正大學這兩天研習協助的夥伴,不管是發起人王政忠老師,各領域分組協助號召的召集人老師,出錢的教育部,行政支援的不知名英雄與中正大學,就算有人認為是大拜拜,僅就參與協助這麼多年的研習經驗來看,依照參與者(講師、協助者、學員)在臉書社群的回饋反應,加上個人的參與過程,真的是滿心感謝所有促成與參與的老師的共襄盛舉,研習只是開始,研習後的實踐與深化,才是更值得期待之處。
如何協助老師解決困難,尤其是教學的困難,中央、縣市政府與各地方的輔導團扮演一定的角色,這次協助的夥伴中,也有一定比率的老師本身就是各縣市(或是曾經或仍是中央團)的重要成員,也有許多校長帶隊參與活動,如果大家都是願意投入協助的共同夥伴,如何由此次眾人智慧累積,作為內部組織效能提升的參考,或是下一階段活動準備的開始,除了感謝大家的籌辦與參與外,真的值得好好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