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畢業成績不及格,可能的疑問,回應與建議。

國中學生四學習領域平均成績及格才具有畢業資格,將是104年5、6月的教育重大議題。學生無法取的畢業資格的比率,各縣市、學校間有很大的差異,部分縣市的比率可能高於過去的經驗,雖然對於未來幾乎全部升學的學生沒有資格受限的影響,但是勢必嚴重衝擊到一般家長的印象,尤其對於國民教育品質的質疑。

之前已經有多篇文章分享,配合分享研習會的需要,再整理一些的內容,進一步補充說明,提供給好友與同仁分享時參考。

[@more@]

國中生唸完三年後畢業這件事,對於許多家長或是教育同仁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應該很少家長知道,取得畢業資格的條件是如何,以前(不過是4年前)的畢業標準,大部分縣市的國中學生只要三個學習領域及格就可以取得畢業資格,當然也有更低的標準,只要一個領域及格即可畢業,對於許多不了解教育現場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差別。

國中學生的學習領域科科等質,共有七大領域,分別為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健康與體育(健體)、藝術與人文(藝文)、綜合等,與一般傳統升學考試的科目就是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等科目明顯範圍較大。

過去的畢業條件,大致只要三個領域及格就取得畢業資格,因此長久以來,健體、藝文、綜合等三領域為畢業與否的關鍵,大致上學校的老師不太會去注意健體、藝文、綜合以外的領域是否在學期成績及格的問題。一來是與畢業及格沒有直接關聯,二來是就算給不及格成績對於學生未來的升學、生涯發展也好像沒有嚴重影響,加上考試學科以升學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紙筆測驗(考試)就是檢核教學的常態,部分老師的教學型態也是授課、考試、檢討考卷為主要態樣,很多國中生的學校生活變成只有考試、考試、考試。

如果說,不管學生學習的結果如何,或是不管學生在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重要的學習科目成績如何都可以畢業,或是老師只要協助主要升學大軍(前半學生,或是多一點學生)的學習需求,以配合升學考試為主的教學去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對於有接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需求,可以在國中生的學期中被忽視,而且長期被忽視,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會同意。

如果要理解標題的意涵,用一些問題來釐清,把之前文章的分享再整理進一步回答。

問題一:

如果學生在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科目都不及格,誰可以接受?

很多老師的教學與評量方式、內涵其實變動不大,如果教學成效沒有提升,學生的真實的學力變化其實也不多,如果同一老師以同一標準打分數,學生以前不及格,現在大概一樣不及格。

過去,很多老師、主任、校長都可接受,因為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其他表現就是如此,而且不影響學生升學,都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家長、學生大概很難接受,但是過去事實擺在眼前只能接受了。

現在,家長、學生大概更難接受。因為,畢業證書拿不到面子掛不住,讀到國中竟然連畢業證書都拿不到,更嚴重的是會升學影響機會,因為各縣市的超額比序辦法中都有列是否畢業是採計分數之一,況且不同學校、或是同校不同班的學生,不能畢業的學生比率竟然不同,同校的同學中,明明有很多狀況更不好(智力、學力、行為表現)的學生都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加上如果未達畢業標準的學生明顯比率過高(例如某些學校可能高於10%以上,但是過去比率可能不會超過3%),家長當然更不能接受。

問題二:

如果在學校中,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科目無法提供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與學習機會時,可以接受嗎?

過去,反正升學考試就是類似這樣,考卷發下去一翻兩瞪眼,考試是幾分就是幾分,上課不聽是學生的問題,老師、家長、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因為一直都這樣。

現在,慢慢會有家長會問,學輔班、特教班等特殊教育學生,或是瀕臨中輟的學生學校都有安排特別的教育機會,我的孩子與班上學習困難成績差的學生,為何學校沒有辦法提供機會給這群學生。當家長無法接受提出質疑時,學校就會面臨嚴峻挑戰,尤其發出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能力針對不同基礎的孩子,提供適合學生的教材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時,導致學生無法有良好學習成果時,大概家長就更難接受了。

問題三:

學生學習後的及格標準誰來評定,如何計算?

都是由任課老師評定、計算。

校內教學與評量的標準訂定,評分、計算,基於教學現實與尊重教師專業都由校內老師處理。

學期總成內涵大多分為二或三段的學習成績計算。每一段學期成績包含總結性的評量與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可能包含一次的定期考(月考成績)與其他實作、報告、技能、學習態度總和等多元評量成績,形成性評量大多包含一些小考、平時上課學習態度等一般性紀錄的總和,各項成績的採計內涵、比重,基本上由老師討論後決定。

大部分國中會有統一的考試(段考或月考),以往段考的成績就是總結性評量的全部,加上段考通常配合升學考試方式命題,小考紙筆測驗考卷又多由教科書廠商提供的命題光碟或是購買坊間測驗卷,試卷難度不低,成績所佔比率又很高情形下,在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科目不格分數的機會就會很高(可能會超過20%以上)。

問題四:

學生的及格標準與國家對於學生學習標準一樣嗎?

學生達到老師的及格標準與真正學生學力並不是等號,也不是國家的學力標準,例如去年第一次103年國中會考,各科成績至少都有20%以上學生屬於未及格的待加強等級,英語、數學兩科甚至高於30%以上列於待加強等級,如果以學校為單位,部分偏鄉地區學校學生每一考科待改加強比率更高過50%,如果換算成部分學校畢業標準,可能將近會有20%以上學生不及格,如果再加上一些特教學生,相信比率會更高。

因此學生在學校的畢業成績是否及格,當然與國家考試的及格標準不能等同視之,尤其是針對不同程度、社經條件、學習狀態都有很大差異的國中小學生而言,及格標準應該有更大的彈性,尤其是當學生有投入老師所規劃的教學活動或是進行自主學習時,老師及格標準的訂定更可以配合學生的發展而有有差異。

問題五:

面對學生成績可能未達畢業標準,教學與打分數的老師怎麼辦?學校的主任與校長又該如何處理?

對於學生成績不及格,成績數字是落後指標,前端的教學活動與評量等配套作為是否完備,才是應該先行建構的領先指標,等學生成績不及格才檢討學習成績如何評定,配套如何作為都已經太慢,負面放水的說法也很難回應。

建構領先指標

對於學生學習成績的內涵理解,回歸原有課程目標中多元評量的規劃,建立預警與學習輔導機制,避免最後的補救措施中的補考發生,都是當務之急,其中,與老師對於評量的規劃與成績對於師生影響的理解更是關鍵,如何促進校內教師專業研討的機制,鼓勵教師教學與評量專業能力的提升,一定是所有教育同業的職責。

下面的重要指標在校內應該先被討論與建構起來,以作為學校預警與補救配套。

  1. 配合課程計畫的各領域多元評量規劃(評量項目與占分比重)。
  2. 定期評量中紙筆測驗(段考)佔總結性評量比重
  3. 學校執行紙筆評量命題與審題機制建構與實施。
  4. 教師教學與評量專業能力發展情形。
  5. 補救措施規劃情形
  6. 每學期不及格人數掌握。

有關主任、校長的職掌部分,如何在學校內建構組織性的運作機制,透過系統性運作,例如課程發展委員會、學生成績評量委員會、各領域小組會議等組織,去規劃校內學生有關評量事務的各項規劃,例如各領域作業辦法、評量實施歷程的評估與檢核、各領域多元評量研議與實踐、評量檢討與改進作為、總成績評定不及格學生之補救措施規劃與實施等相關作為(參考課發會與成績評量委員會有關評量事務之執掌區分 ),每一工程皆需要學校領導人參與協助老師完成。

學生學習成績之處理與教學密切關連,也是學校教育中的核心,老師在規劃與實施評量時,需要關照的面向除了學生能力的成效評估外,還有許多面相需要特別注意,再次分享之前所提供的個人觀點(可參考文末延伸閱讀部分。

以下是之前分享的觀點:

考試成績未達及格標準,或是補考不過所以就無法畢業,只是再一次證明部分學校或老師對於學習成就的認知只針對學力部分,可能忽略了學生的差異與師生對於學習進展的努力而已。對於學習掙扎學生而言,如果學校能在各學習階段提供可能的補救與扶助方案,並給予適當的成長評估,其實只要學習有進展,都是老師教學的成功,也是學生學習的成功,給予及格成績並不為過,對於特教學生是如此,對於學習困難或是學習過程中不斷犯錯的學生而言,亦當如此。就算是最後還是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學生學習失敗成績不及格,相信會讓人安心一點。

學習成績應是學習成果的總和

學生的學習成績,既然是學習成果的總和,就應該包含著學力(包含認知與技能)、態度(情意)、努力與進步(學習進展)三大面向,部分學科還加上實踐與習慣的話,那整體的成績表現就不單單只有學力部分。

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一個先天體能很好的同學跑100公尺成績很快,另外一個同學成績稍稍差一點,但是學期末其體育成績有可能高於跑的最快的同學,道理大家都懂,因為可能還有整體態度、運動習慣、團隊合作等多元考慮,所以如果定考成績只測一項跑步的能力,就做為定期總成績,看起來很公平,但是卻不是教師專業的表現,因為如果教學目標只有跑的快這件事,基本上就不是領域專業的表現了。

總結性評量的多元價值

學生學期總成績,一定還要包含其他項目,定期評量不應等於段考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等於該階段的學習成果,尤其針對學習掙扎學生,基礎如果太差(例如接近資源班),段考試題又沒有差別設計(差異化評量),完全不考慮學生努力與進步的情形(學習進展),又沒有多元教學與評量的機會,只憑一些考卷(定考與平時測驗)就評定不及格,就會完全抹殺學生的努力機會與老師教學的投入,定期考試不應是總結性評量(定期評量)的全部(還有其他教學目標,就是應該有多元評量的實施),給他不及格不僅是對於學生的打擊,更是對於老師教學投入的全盤否定,如果只憑學力(標準測驗成績),所有特殊教育的學生,用一般學生的考卷評斷國中應有的學力,那這群人的成績一定不是現在大家普遍已經接受的成績,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除了學力以外,態度與動機對於學生未來學習的影響

學科成績考試要及格,需要有需多的配合。到了國中,很多學生的基礎並不好,如果依照標準測驗成績,一定完蛋。國小學測的資料也顯示,這群低學期成就的學生(c等級),大概約有7成以上仍在待加強,國中要提升到基礎等級是何等困難,如果只看紙筆考試成績,而斷定學生學習不及格,那就忽略了學生可能有進展(但是仍未達到普遍認知的學力標準)的機會與努力。

有部分老師覺得學生就是因為態度不好,所以才學不會,不是老師不願意給分,總覺得是熱臉貼冷屁股。很多時候老師已經要給學生分數了,但總總覺得是拿熱臉貼冷屁股,回頭想一想,這樣是不是已經比以往更關照到那些學不好的學生,想要給學生學習的動力,這些當然也是老師投入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大家在學期成績中,能讓學生由分數的提升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老師的努力與關心。

深思一下,教學目標的達成應該因人而異(差異化教學的核心概念),基礎差的學生每一階段只要有提升,就算是學習成果的展現。進行補救教學時,學生程度可能國一時程度只有小四的程度,老師再努力只能讓學生提升到小六程度,但是國一的定考或是平時的紙筆測驗如果沒有差異化設計或特別考慮,學生雖然很努力,但是考試成績卻不一定能夠真實呈現他的進步,除非進行適性化測驗才有機會看到他努力後的進展。

態度是決定學生學習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除了少數同學外,是需要老師透過教學設計經營,如何提升學生的態度與動機,讓學習逃走的狀況能夠改善,一直以來都是現場大家難解的課題,不管有沒有教改,都是我們需要持續奮戰的地方,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構會影響到未來的學習,這部分更當作為學習總和的關鍵內涵。

多元評量與學習評量標準

畢業總成績就是六學期成績的總和平均。因為評量標準、計算成績的內涵、採計的項目都由學校老師討論後(也可以由老師個人自訂)訂定,因此各班、各校的差異一定很大,學校對於學習成效的認定基本上差距也很大。

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這兩三年在大力推動『多元評量』與『以標準參照的評量』改進方案的原因,老師如何因應學生學習需求編選適合的教材進行教學與評量,參考『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方案』所提供的課綱相對應的評量參照依據,逐步轉型為標準參照的評量,以學習評量標準所提供的參照內容,設計小單元的課室評量(或紙筆測驗)評估學生學習是否達成課程目標(依學生程度設計或國家參照標準),掌握學生真正學會的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學力,是大家共同需要努力的地方。

(註:以『學習評量標準方案』計畫網站連結)

老師的角色在促進學生投入學習

考試達到60分標準才算及格,忽略其他內涵本來就不適宜。如果學生只要因為老師的努力而有所進展,因為大家的投入而願意學習,就應該給學生一個及格的成績(那怕定考還是黑壓壓),這個成績不只是對於學生願意學習的獎勵,也是對於老師苦口婆心想方設法為學生學習的努力最好的回饋!

提早注視,縮小差拒,讓更多的學習掙扎孩子被看見,學校同仁無法再忽視。

新的標準讓我們無法再假裝學生都學會了,不能再錯失任何學生,因為如果沒有任何配套與補救措施,學校的大麻煩真的就會出現。

對於學習掙扎的學生,老師們的教學、評量方式與內涵,促進與補救作為必須改變,這是個人對於新政策的期待。

重要的事情再強調一次,

如果我們選擇回到過去,是在簡化實際的問題,

回到過去的及格畢業標準,

只是持續讓我們有機會假裝學生都學會了而已!


延伸閱讀:

  1. 回到過去的及格畢業標準,只是持續讓我們有機會假裝學生都學會了而已!

  2. 課發會與成績評量委員會有關評量事務之執掌區分

  3. 學生學期成績的成分?畢業成績有哪些意涵?

  4. 學校為什麼不可以排名?老師,您怎麼回答?(宣導文)

  5. 如果老師在定期考不進行紙筆測驗,會不會怎麼樣?

  6. 補考成績不可以打折,學校該準備怎麼做?

  7. 國小學生的學期總成績是如何算出來的,您知道嗎? edit

ghwu

過去我是同仁口中的柱子老師, 曾經是課程督學,工作上更多人叫我柱督。 教職退休後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KIST公辦民營學校系統服務 以個人觀點理解與紀錄課程與教學的工作, 還有KIST學校經營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