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防治及Q&A

H7N9流感

中國大陸自2013年3月31日起陸續公佈人類感染H7N9流感病毒病例,病例臨床表現多為早期出現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而後發展為嚴重肺炎和呼吸困難等嚴重病徵。現階段無證據顯示有人傳人的現象,依現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感染來源推測可能為禽類。流行病學、傳染窩、傳染方式等相關資訊尚待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中國大陸政府進一步調查。

傳播方式:

禽流感病毒會存在於受感染禽鳥的呼吸道飛沫顆粒及排泄物中,人類主要是透過吸入及接觸禽流感病毒顆粒或受污染的物體與環境等途徑而感染。H7N9流感病毒之傳染途徑目前仍在調查中。

潛伏期:

H5N1流感的潛伏期通常約為2~8天,H7N9流感仍在調查中。

發病症狀:

感染流感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H7N9流感目前個案均顯示併發嚴重併發症。

預防方法:

1.勤洗手,雙手避免任意碰觸眼、鼻、口等黏膜。

2.保持空氣流通,咳嗽、打噴嚏需遮掩口鼻,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呼 吸道症狀,應

戴口罩並就醫,儘量不上班、不上課。

3.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4.禽肉及蛋類澈底煮熟。

5.料理生鮮禽畜肉品及蛋類後立即洗手,刀具、砧板也要澈底清洗後才能再度使用。

6.不要購買或飼養來源不明或走私的禽鳥。

7.非必要或無防護下,避免到生禽宰殺處所、養禽場及活禽市場。

8.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時,應穿戴個人防護設施,工作後,應做好清消工作。

9.一般民眾平時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維護身體健康。

10.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請

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

11.口罩是居家常備保健物品,宜適量準備。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一.最近曾至中國大陸洽公或旅遊的民眾:

自中國大陸返台,於下飛機(船)時有若有發燒(38度℃以上)、咳嗽等疑似症狀,且發病前7日內曾至中國大陸H7N9流感病例發生地區之旅客,請主動告知機場(港口)檢疫站,檢疫人員將協助後送至醫院就醫,進行診療。

二.如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感等類流感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病史、工作史、禽畜接觸史及旅遊史。醫師如發現急性不明原因肺炎(排除已知感染)且發病前7日曾赴中國大陸地區的病患,經臨床診斷認為疑似病例,將依規定向衛生單位通報及治療,並依院內感染控制指引加強醫院感控措施。

三.目前對於H7N9流感病患的治療建議,以比照其他型別之流感病患為原則,除給予症狀治療與支持性療法,於病患症狀出現48小時內投予流感抗病毒藥劑亦具治療效果,而對於併發嚴重症狀者,應住院治療。

四.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之使用對象包括:

(1)符合H5N1流感調查病例定義者、(2)H5N1流感「疑似病例」、「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3)符合「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4)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5)伴隨危險徵兆之類流感患者、(6)重大傷病、免疫不全或具心肺血管疾病、肝、腎及糖尿病等之類流感患者、(7)過度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5)、(8)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正/副指揮官認可之類流感群聚事件、(9)「高燒持續48小時之類流感患者」及(10)「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原流感季擴大用藥之2個條件(高燒持續48小時、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從即日起至102.4.30止。

預防接種建議:

H7N9流感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H7N9流感Q&A

Q: 目前有人用H7N9流感疫苗嗎?

A:

目前全球尚無人用H7N9流感疫苗。

Q: H7N9流感會不會人傳人?

A:

H7N9流感病毒屬於禽流感病毒,過去國際上所發現人類感染H7亞型的流感病毒也多來自接觸傳染,但至目前為止,此次中國大陸民眾感染H7N9流感確定病例的具體傳染途徑仍未確定。

Q: H7N9流感病毒與以前的H1N1H5N1或其他流感病毒相比,毒性或傳染力有比較強嗎?

A:

由於目前中國大陸人類傳染H7N9流感確定病例數有限,所以目前對於毒性或傳染力的資料相當有限,尚待進一步研究。

Q: 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可用於治療H7N9流感嗎?

A:

根據目前H7N9流感病毒之基因序列比對結果,推估流感抗病毒藥劑應可用於治療H7N9流感,但仍需進一步臨床資料確認。

Q: 請問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

A:

1.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之使用對象包括:(1)符合H5N1流感調查病例定義者、(2)H5N1流感「疑似病例」、「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3)符合「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4)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5)伴隨危險徵兆之類流感患者、(6)重大傷病、免疫不全或具心肺血管疾病、肝、腎及糖尿病等之類流感患者、(7)過度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5)、(8)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正/副指揮官認可之類流感群聚事件、(9)「高燒持續48小時之類流感患者」及(10)「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2.原流感季擴大用藥之2個條件(高燒持續48小時、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從即日起至102.4.30止。

3.合約配置點請至疾病管制局網站專業版/傳染病介紹/第四類法定傳染病/ 流感併發症/抗病毒藥劑/合約配置點一覽表
(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ContractDistribution.aspx?treeid=BEAC9C103DF952C4&nowtreeid=FD0334AA1BE08543)查詢。

Q: 自中國大陸返台,於下飛機()時有發燒、身體不適的情形,該如何處理?

A:

入境時,若有發燒(38度℃以上)、咳嗽等疑似症狀,且發病前7日內曾至中國大陸H7N9流感病例發生地區之旅客,請主動告知機場(港口)檢疫站,檢疫人員將協助後送至醫院就醫,進行診療。

Q: 個人如何避免感染H7N9流感?

A:

1.勤洗手,雙手避免任意碰觸眼、鼻、口等黏膜。

2.保持空氣流通,咳嗽、打噴嚏需遮掩口鼻,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呼 吸道症狀,應戴口罩並就醫,儘量不上班、不上課。

3.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4.禽肉及蛋類澈底煮熟。

5.料理生鮮禽畜肉品及蛋類後立即洗手,刀具、砧板也要澈底清洗後才能再度使用。

6.不要購買或飼養來源不明或走私的禽鳥。

7.非必要或無防護下,避免到生禽宰殺處所、養禽場及活禽市場。

8.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時,應穿戴個人防護設施,工作後,應做好清消工作。

9.一般民眾平時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維護身體健康。

10.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

11.口罩是居家常備保健物品,宜適量準備。

Q: 家裡如果有養寵物禽鳥的人要怎麼辦?

A:

1.家中飼養禽鳥需避免與野鳥接觸或共用食器。
2.定期清洗、消毒養禽設備及其排泄物,清消時應戴口罩。
3.避免直接接觸家禽、鳥類或其糞便。接觸過家禽、鳥類或其分泌物後,要立刻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淨雙手。
4.自家飼養的禽鳥死亡時,請密封包裝後,以一般廢棄物處理,由垃圾車清運;如有疾病疑慮,可洽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
5.接觸禽畜後10天內,如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或結膜炎,請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禽鳥接觸史。

Q: 我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該怎麼做?

A:

如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感等類流感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病史、工作史、禽畜接觸史及旅遊史;如醫師經臨床診斷認為疑似病例,將依規定向衛生單位通報及治療。

Q: 吃雞鴨肉或蛋類,會不會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A:

1.食物70ºC以上的烹煮,可以使其病毒不活化。因此,熟食禽肉相關製品是安全的,但烹煮前的冷凍及解凍過程應謹慎為是,且應避免生熟食交互感染。

2.截至目前為止,尚無實例顯示人們經由食用「煮熟」的禽肉製品而被感染;惟走私食品無經過任何食物品質之控管,包括活體之取得及宰殺、生禽肉之保存、製造過程及運送過程之衛生條件等環節實難以評估。

Q: 出外旅遊如何避免感染H7N9流感?

A:

1.注意飲食衛生,禽類、蛋類及其製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

2.非必要或無防護下,請儘量避免前往高病原性禽流感流行地區。

3.勤洗手。

4.如果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則旅程延期或取消。

5.到H7N9流感流行地區避免前往鳥園、農場、禽畜養殖場、生禽宰殺或販賣場所,並避免餵食禽鳥,若不慎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6.旅途中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結膜炎等症狀,立即告知領隊,戴口罩儘快就醫。

Q: 針對此次中國大陸發生H7N9流感疫情,政府有那些因應措施?

A:

1.立即提升防疫應變等級,加強疫情監測及不明原因嚴重肺炎病例、肺炎群聚、醫護人員感染不明原因肺炎之檢體檢測。

2.即刻提升機場港口檢疫措施,並責成醫界提高警覺與加強醫院感染管制。

3.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對象,延長至102年4月30日止。

4.持續加強媒體溝通及宣導,提醒民眾避免接觸鳥禽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Q: 可以在哪裡看到更多有關禽流感的資訊?

A:

更多資訊歡迎參閱H7N9流感防治專區(民眾版) H7N9流感防治專區(專業版)。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