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鄉賢遺澤與史蹟文物

 

 

 

【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

       吳沙(1731~1798,雍正9年生~嘉慶3年卒),福建省漳州府漳浦人。

 【早期的經營】

        自十八世紀中葉以來,台灣西部的開發已呈飽和,泉州人據有大部份的臺北盆地,於是散落各處的漳州人嚮往著蘭陽平原的肥沃,或越雪山山脈,或順著海上季風,乘船抵達蘭地,逐漸拓展了新的生活空間。1768(乾隆33)年,漳人林漢生與其鄉親曾至五結一帶墾荒,為噶瑪蘭人所殺;五年之後,吳沙由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跨海來台,後來住在淡水廳三貂社(臺北縣貢寮鄉),平日從事於鹽、糖、布匹等商品買賣,有時也翻山越嶺以「番割」身份與先住民生意往來。



●唐山過台灣先民開拓史畫像

【吳沙的崛起】

        吳沙講究信用,重義氣,喜歡結交朋友。一些窮困潦倒的「無賴漢」前來投奔,均給予照顧,每人發給斧頭一把,食米一斗,幫助化們進入山嶺砍代樹木,抽取樹籐,使他們的生活受到最基本的保障。於是,信服他的人越來越多,所開闢的土地也就更為廣闊了,吳沙自然而然成為移民團體的領袖。
1786(乾隆51)年,台灣西部平原發生了林爽文反清事件,林的部份餘黨竄入三貂社附近。台灣知府楊廷理命令淡水同知徐夢麟派兵前往圍堵緝捕,吳沙因對山勢地理非常熟悉,於是被任命為軍隊嚮導,進行攻擊行動。事平之後,吳沙因協助平亂有功,被封為「武信郎」。

 【移墾的開始】
      1796(嘉慶元)年9月16日,吳沙經過長期的準備,在許天送、朱合、洪掌謀的通力合作下,得到淡水人柯有成、趙隆盛、何繢等人經濟上的支援,召募
漳、泉、粵三籍流民一千多人,鄉勇二百多人,擅通先住民語言者二十三人,浩浩蕩蕩的進墾烏石港南端,建立了漢人入墾的第一個據點-頭圍(頭城)。

 【天助吳沙開墾】
        漢人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行動,使得先住民驚訝害怕,使出全力與漢人火拚。吳沙的弟弟吳立就在這場戰鬥中犧牲了生命。後來,吳沙依許天送的建議,明白與
先住民爭地只能智取不宜力爭,便退回三貂社。嘉慶二年,噶瑪蘭人村社天花肆虐,許多人染患疾病,死傷者眾。吳沙懂得「岐黃醫術」,以草藥施救,使得傳染病
減緩許多,因此得到噶瑪蘭人的信任,願意分地與吳沙拓墾,雙方埋石設誓,共約不相侵擾。吳沙擔心因為沒有得官方的許可,便私自墾拓荒地而獲罪,便趕緊到淡
水廳申請墾照,由淡防同知何茹蓮發給「吳春郁」義首戳條,方便了墾務的進行。
吳沙等人選定泰雅人與噶瑪蘭人之間緩衝地帶進入平原,次第闢築了二圍(二城,1797年)、三圍(三民村,1798年),四圍(吳沙村,1799年)等地。

 【移墾社會秩序】
      他們對外招收佃農,訂立鄉約,微收稻殼,並開闢道路,沿著山腳,設立隘寮,保護行旅民眾的安全,移民的拓殖事業,進展快速。
       
1798年,吳沙以六十八歲高齡病逝,子孫依其遺言,葬於三貂社(台北縣貢寮鄉澳底村)。

【昭績碑上留盛名】

      吳沙以一介匹夫,披荊斬棘,致力墾殖,竭心盡力領導墾民,開拓了生存的新天地!1858年(咸豐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為他立下了「昭績碑」,這是吳沙一
生拓墾蘭陽平原的最好見證,碑文上說:「布衣而建開闢之功,纖民而創不朽之業…….吳公父子經營血戰之力,吾願蘭民之安享太
平者,食毛踐土,無忘所自!…….」。<台灣通史>的作者連穔也讚他是一個偉大的殖民家!
 
●昭績碑,為吳沙開發宜
   
蘭的見證石碑,惜已不
   
見蹤跡。

 二、楊廷理

 【他日濃蔭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

     
楊廷理,字雙梧,廣西柳州馬平縣人(1747~1818,乾隆12年生~嘉慶23年卒。)

 【海賊入侵與版圖收入】

      蘭陽平原早期的開墾是由民間力量開始的,在無政府狀態下,由於地理阻隔及人文環境單純,遂成為海賊覬覦,山盜窺伺的地方。
1806(嘉慶11)年,海盜蔡牽攻打烏石港,被福建水路提督李長庚在海上打退。第二年,海盜朱濆又滿載農具,掠奪蘇澳港,想要佔據溪南肥沃的土地做為巢穴。楊廷理與水路提督王得祿海陸進擊,大敗朱濆。由於這兩次的經驗,清廷才知道噶瑪蘭重要性,於是指派楊廷理趕快查勘地形,進行瞭解。楊廷理深入蘭陽平原,經過詳細的規劃後,鄭重地向清廷提出建議:趕快以政府力量開墾蘭陽。但清廷卻以蘭陽平原太過偏遠,而且民眾組合份子複雜,恐怕會有變亂為理由,把楊廷理的意見擱置一邊!後經福州將軍賽沖阿、嘉義教諭謝金鑾及少詹事樑上國等人的奔走呼籲,極力陳言,直到嘉慶十五年四月,閩浙總督方維甸巡次台灣,而噶瑪蘭先住民頭目包阿里等也帶領社戶口清冊,請求收版圖,於是清廷再命楊廷理續往查勘,完成了<噶瑪蘭創始章程>陳奏朝廷,作為開蘭的藍圖。1812(嘉慶17)年正式設置噶瑪蘭廳,由楊廷理暫代通判。
 
【楊廷理在宜蘭的治績】

     
楊廷理到了噶瑪蘭以後,首先選定平原中央的五圍(宜蘭市)做為廳治所在,在廳治管轄圍內,種植莿竹,四周遍植九芎樹,這種以「內木外竹」為建構的城垣,益
形堅固,利於防衛。同時,他秉公處理移民所拓墾的土地,丈量農田,力裁業戶(大地主),妥適分配三籍移民的耕地,藉田賦收入以充裕財源;更進而清理戶口丁
數,奠定了蘭陽日後糧政民政的基礎;修築芧屋三重,權充廳署衛門;建築常平倉十間,儲放租糧,以備不時之需。楊廷理提倡文教事業,不遺餘力,在廳署西南文
昌宮左側,成立仰山書院,聘請碩儒楊典三為主講,對提昇蘭陽文風,影響很大。除此之外,他還利用寺廟或祠堂,做為地方頭人按期宣揚聖賢教化或官府發佈命令
規章的場所,平時則做為塾師教學之用,發揮其多重功能。
 ●楊廷理木雕像,現存於宜蘭 市昭應宮內。


【模範父母官】
     楊廷理以六十五歲高齡,「殫一己之心思,耐三月之勞瘁」,五度入蘭,全力規劃蘭陽,後人感念他的恩澤,塑造神像於昭應官,並奉祀長生祿位於開成寺,其功績足可和民間開墾領袖吳沙媲美,先後輝映。
 
三、陳輝煌

【赤手空拳打天下,恩澤蘭陽奇男力】

【年輕時的陳輝煌】
      
陳輝煌,原名陳輝,字耀廷號東星,福建省漳州漳浦人(1838~1894,道光18年生~光緒20年卒)。幼年家貧,於咸豐11年夏,隨同母親來台,投靠同宗鄉親,先住在噶瑪蘭廳五圍城西,後來渡過蘭陽溪,遷移到阿里史(今三星鄉拱照村)因善用火銃槍,大家對他十分敬畏。
      
道光末年,平原上的肥沃土地已泰半墾畢,只有溪南近山一帶,一則土地較為貧瘠,再則先住民泰雅人出沒無常,出草獵首,屢傷人命,陳輝煌的武力適時發揮了功用,同時也使他成為完成溪南開發的大功臣。



●著官服的陳輝煌,因開闢蘇花古道及中法戰爭的軍功,累官至二品協台。
●陳輝煌與親勇合像。

【拓墾叭哩沙喃】
      
同治初年,陳輝煌聯合平埔人與漢人,由十九位結道率地,稱其地為「十九結」(三星鄉拱照村),這就是陳輝煌的發跡地,此後,墾拓勢力日益龐大,依次新闢阿里史銃櫃城(三星鄉田心仔)、抵瑤莊(三星鄉月眉村)。當時墾戶自出壯丁防衛新闢土地,陳輝煌由於喜好結交朋友,對朋友講究義氣,同時又具備了卓越的領導能力,於是被同伴擁載為業主,他採用屯田政策,有事則以平日練習之防守攻擊技巧禦敵,無事則努力農業生產,墾拓的土地逐漸擴展至破布烏、紅柴林、二萬五等地。截至1874(同治13)年止,西起三星,東至大埔之地,均種稻植蔗,總共開墾土地八百餘甲,完成了溪南近山地帶的開發。

【闢道蘇花古道】

      1874(同治13)年,台灣南部的瑯喬(屏東恆春)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藉此進犯台灣,清廷乃派欽差大臣沈葆楨到台灣勘察形勢,以為應變。沈葆楨深知要鞏固台灣的安全,最重要的乃是交通建設,於是規劃本島北中南三條聯絡步道,北路由蘇澳通往歧萊(花蓮),也就是蘇花公路的濫觴,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負責修建。
     當時,陳輝煌已被公推為北管樂曲福祿派首領,與黃纘緒為首的西皮派,常有激烈的爭鬥。羅大春為消除兩派樂曲對立的糾紛,乃加請熟諳先住民泰雅人生活習性的陳輝煌為開路先鋒,進行步道的闢建。歷經艱險困難,終於在一年之內進駐歧萊。羅大春於1875(光緒元)年向朝廷敘述開路經過並賞有功人員,陳輝煌遂蒙賜為五品軍功,賜藍翎頂戴,統領蘇澳南二營及叭哩沙喃勇營,步道的完成也開啟了陳輝煌的軍事生涯。


●羅提督開路碑,位於大南澳道旁,蘇花古道開闢艱辛的見證碑文。
 
●陳輝煌發跡後所住的義合公館,在今冬山鄉義成路。

【抗法撫番】
       1884(光緒10)年,中法戰爭爆發,法人侵台,陳輝煌鎮守蘇澳,與民眾鄉勇協力擊退法軍。後又奉提督曹志忠命令,移防基隆獅球嶺,陳輝煌又以勞績,被擢升為協台,賜三品頂戴。1889(光緒15)年,劉朝帶率兵丁數百,進出撫綏先住民泰雅人,於南澳光立嶺中伏,全軍覆沒。次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親臨蘇澳,督師討代南澳先住民,命陳輝煌為先鋒,同安水師副將傅德柯為後軍,共同夾擊,卻為泰雅人截擊,部隊潰散。陳輝煌沈著應戰,率領自已的鄉勇部隊,奮力突圍,終於脫困。此時,劉銘傳駐紮武塔,見地勢險峻,不敢深入,只能緊守山隘關口,使先住民糧食的接濟受到阻隔,相持兩日之久,泰雅人只好投降,並願意接受統治。清廷唯恐泰雅人伺機叛變,於是採用恩威並濟對策,以三營兵力沿山防守,設立關隘,並加集民眾進行土地開發,東澳、南強、朝陽三里的開發亦因此完成。

     稍後,陳輝煌以土勇營統領鎮海前營的頭術,駐防蘇澳,既能夠協助政府綏靖地方,盡忠職守,又能增添國家版圖,拓土有功,終以虎騎將軍的身份晉陞為協鎮二品武官,由皇帝賜給他紅翎頂戴的光彩,功名達於極點。

●舉人黃纘榮登黃榜後
    的「文魁」匾。

【傳奇事蹟,餘澤線長】
       1894(光緒20)年,正當中日甲午戰事爆發之際,陳輝煌積勞成疾,卒於任上,遷葬於三星鄉阿里史山麓,與他發跡地的山水草木,同相左右。陳輝煌的一生,由平凡而燦爛,傳奇頗多,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拓土、護疆,功勛卓著,其後代子孫亦能繩武繼事,造福鄉里!

四、楊士芳

【世亂蘭中唯一士,碧血丹心望曉霞】

【貧農出身力爭上游】

  楊士芳,字蘭如,號芸堂(1826~1903,道光29年卒),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其祖先輾轉遷徒,祖父楊雀始遷居噶瑪蘭廳東勢清水溝柯林。家
境貧寒,以農耕為業。少時楊士芳隨父兄下田,親見開蘭舉人黃纘緒的光采,於是便有了見賢思齊的志向,但因家務農事繁忙,沒法讀書,直到十七歲時,才正式就
學。1844(道光24)年,楊家遭泰雅人襲擊,房屋全毀,損失慘重,母死父傷,全家遷往宜蘭擺釐(宜蘭市進士裡),生活更為艱困,士芳只好輟學,仍舊下
田耕作,但因雙腳關節疼痛,行動不便,其兄長全力支持他復學上課,從此,發憤苦讀,進步神速。
 
 ●蘭陽地區的唯一進士
      楊士芳遺像。
 

●楊士芳中進士後,修建房舍,用以代表身份地位之「進士第」木匾。
 

●舉人執事牌,是科舉時代
    功成名就的象徵。

【春風化雨獎掖後進】
     1862 (同治元),楊士芳鄉試中舉;1868(同治7)年,進京參加殿試,成為噶瑪蘭廳唯一的進士。隨後,朝廷住命為浙江紹興知縣。第二年,其父病逝,士芳依照傳統禮制,丁憂守喪,未再赴任,轉而擔住仰山書院院長,培育人才,獎掖後進。
楊士芳深感德化之本在教育,乃與鄉賢李望洋等多人積極倡建孔子廟,對宜蘭讀書風氣的提倡,功不可沒。

  
●黃纘緒泥塑像。
 ●位於宜蘭市城煌街的碧霞宮,是全台規模最大的

                                          供奉岳飛之廟宇。圖中為廟前之牌樓。
【艱忍卓絕民族魂】
        1874(同治13)年,楊士芳以至大至剛之浩然正氣,上書請為「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立祠祭祀,終於得到欽差大臣沈葆楨的轉奏,奉准在今臺南市興建延
平郡王祠。1895(光緒21)年,日本據台,蘭地紛亂,士芳乃組救民局,維持社會治安。當時,各地進士不願做日本的順民,先後渡海內赴大陸,只有楊士芳
仍能堅守讀書人愛鄉風格,不願離開。他目睹山河變色,人心惶急,便以「碧血丹心望曉霞」之詩句,取碧霞宮為名,建廟供祀岳武穆王,期望河山有重見天日之
時,他成為鄉人的精神領袖。後來出任宜蘭廳參事,處處不忘民族精神之發揚,以宗教信仰的無形力量取代武力抗爭,埋下永不屈服的種籽。
     楊士芳雖身曆日人統治,但他一生表現了讀書人的氣質,他的刻苦勤學與膽識英氣,深為後人景仰。

五、蔣渭水

 【嚴詞抗日懷宏瞻,結社興臺抱隱衷】

【師徒相承 民族正氣】

        蔣渭水,字雪谷(1891~1931年,光緒17年生~民國20年卒)其先世自福建漳州龍溪遷台,住在宜蘭。渭水幼小時,便非常聰明,受到張鏡光先生
的教導,奠定了日後漢學的基礎。日治初期,台灣各地皆有民眾進行武裝抗爭,但由於兵力懸殊,客觀情勢不利而相繼失敗,於是轉為非武裝的抗爭,張鏡光發表文
字諷刺日本當局,為日人所捕,下獄論罪,但蘭陽地區的民眾以罷市抗爭,營救成功,這些行動深深的影響了蔣渭水,也傳承了其深厚的民族情感與讀書人的勁節高風。

【苦心孤詣 心繫中國】

       
十七歲,蔣渭水入宜蘭公學校(今中山國小),畢業後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灣大學醫學院)。校中人才濟濟,蔣渭水結交了不少志士,他得悉辛亥革命成功,內心嚮往民主自由,因而撰文痛斥日本的專制與苛政。又在宜蘭市昭應宮後樓設「讀報社」,陳列書籍,散播革命思想。1913(民國2)年,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已明顯表露,蔣渭水密派同志,前往行刺,未能成功。畢業後,任職宜蘭醫院,此後為了爭取更大的政治活動空間,便移往臺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以優良的醫術濟助社會上貧苦的大眾,並將行醫盈餘經營「春風得意酒樓」,藉以廣交朋友,結合志士。

【名醫救國 文化抗日】

        蔣渭水以敏銳的政治觸覺,深入觀察,診斷台灣人所患的病是知識的營養不良症,於是籌設文化義塾,欲推動貧困民眾教育,卻被日本政府拒絕。
       
1921(民國10)年,蔣渭水與林獻堂組織請願團,要求設立台灣議會,爭取自治,他把握著時代的脈動,在此起彼落的非武力抗爭運動中,逐漸蛻變為醫國的革命行動家。議會請願運動與稍後的「治警事件」,使得蔣渭水先生第一次入獄四個多月,這段期間,他潛心靜慮,仔細閱讀革命書籍,增加他的心智鍛鍊,也奠定了他日後組織台灣民眾黨的理論基礎。
       
1921(民國10)年,以「助長檯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創立了文化協會,在各地設置讀報社,舉辦各種習會,進行啟蒙工作,把整個台灣的政治社會推向另一個抗爭的層次。此後滿他響應中國之國民革命,揭櫫民族主義,倡導台灣民族解放運動。1927(民國16)年,他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為口號,結合了各政治社團,成立了台灣民眾黨,並提出「反對總督統治」、「要求民族自決」的政治主張。1931(民國20)年,台灣總督府因民眾黨「反對鴉片新特許案」、「揭露霧社事件真相」等主張,損傷其國際形象,乃下令解散。民眾黨於是發表「共同聲明書」,明白揭示「有此民心,不怕無黨」的信念。蔣渭水因此憂憤成疾,這位被台灣同胞稱許為「台灣孫中山」,也被日本人敬重為「熱血男兒」的蔣渭水竟以四十二英年,與世長辭。
        
蔣渭水畢生抗日,多次下獄,仍不改其為同胞爭自由、民主的初衷,其愈挫愈奮、永不妥協的精神,永為後人垂念!

六、郭雨新

 【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

          郭雨新,字沖雲(1908~1985,光緒34年生~民國74年卒),宜蘭市人。

 【飲水思源 懷恩報本】
        郭雨新的父親郭根生是前清秀才,精通漢學,有濃厚的民族思想,日治時期,自設私塾,講授四書五經,頗為日人忌恨。又因替人做保受累,一病不起,家道因而中落。郭雨新只好從宜蘭公學校輟學,十七歲時,宜蘭農林學校(今宜蘭農專)開辦,郭先生以第一名考進,榮登榜首,但因家裡過於貧困,無法供應書費及生活費,只好再度輟學。這時候,板橋富商林松壽到宜蘭遊覽,知道了郭先生苦學經歷,深受感動,於是主動捐資助其復學。農校畢業後,郭雨新考入臺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習農,學費食宿,悉由林氏供應。林松壽逝世後,郭雨新在客廳懸掛遺像,以報答提拔再造之恩!

【時勢造英雄】

       郭雨新的政治生命是在台灣光復後,於1948年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為開端。台灣省參議會(今台灣省議會前身)於1946(民國35)5月成立,國民政府因政治上的長遠考量,與民社黨、青年黨協商,同意由該兩黨各遴三名黨員參加省參議會;民國39年5月,郭雨新以青年黨黨員的身份被遴選遞補因病辭職的呂永凱,開始了悲壯的政壇生涯。

 
 ●「小鋼炮」省議會留影。 
郭雨新先生生前留影。

【能言敢言小鋼砲】


        郭雨新連任台灣省第一、二、三、四屆省議員,威望卓著,在議壇上為民喉舌,頗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對民生切要問題,乃致於高層次的國體制、民主法治原則
均能有所堅持,尤其在言論、出版、結社自由的爭取上,也不遺餘力,嬴得「小鋼砲」美譽,並與李萬居、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合稱為省議會「五虎將」。

【勇往直前爭自由】


        1959年(民國48)年,郭雨新參與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的行動,成為當時在野政治力量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新黨的成立旋因雷震被捕而胎死腹中,使得剛萌芽中的民主運動受到嚴重的摧殘,唯郭氏仍未氣餒,堅持其追求民主的一貫作風。1973(民國62)年的增額監委選舉,郭氏竟以零票落選;兩年之後,他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心志,參與增額立委選舉,受到選民的熱烈支持,卻仍「意外」落選。但他當時所提出的政見,諸如國會全面改選、取消戒嚴、解除報禁、司法獨立等等,現在都已逐步實現,足見高瞻遠矚!

【流寓海外】

        台灣自光復以後到1980年代的政治環境,完全是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只有少數異議人士發表不同言論,進行結社、組黨等活動,郭雨新正是其中的翹楚!
        1976(民國65)年,郭雨新無奈的離開了台灣,在美國組成「台灣民主運動海外聯盟」,並出任主席,結合僑民,積極關懷台灣。1985(民國74) 年8月,膽管結石和肝臟併發症奪走了這位議壇虎將的生命。遺體運回台灣安葬時,蘭陽鄉親抬棺送殯,備極哀榮,這位晚年寄寓他鄉,心繫台灣的民主鬥士,終於回到了他的日夜榮念的故鄉!
        歷經滄桑的郭雨新,一生殫精竭慮,為台灣民主運動犧牲奉獻,其堅苦卓絕,奮鬥不懈的事蹟,勢必為歷史留下見證!

 
 一、
從本節所述六位鄉賢身上,說出宜蘭人的特有個性。
 二、
請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吳沙、楊廷理、陳輝煌的事蹟,說給家人鄰居聽。
 三、
除了六位鄉賢之外,就你的瞭解,說出你知道的其他先賢史事。
 四、
蔣渭水的非武裝抗日和郭雨新的爭取民主的事蹟,給我們怎麼樣的啟示?

【古蹟是實體的歷史】

        每一處古蹟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活生生的往事。藉著它,我們可以體驗先人智慧的結晶;回溯先人奮鬥的足跡,使我們在漫長的歷史時空中,能肯定自我,認同本土,進而承先啟後,發明再造。
        宜蘭先民,為了維持生存、改善生活,不斷地經營創造,也曾留下無數珍貴的文化資產,做為後代子孫的我們,理當知所珍惜。可惜由於天災、戰禍的毀損,加上人為輕忽而導致的破壞,倖存至今天的,也就彌足珍貴。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先留下的古蹟做一次巡禮,並藉由認識而使其得到保存與維護。
        我們將散佈蘭陽地區的史蹟,區分為遺址殘蹟、寺廟古剎、祠堂家廟、碑碣石刻、科考文物、宅第院落予以介紹說明。



●淡蘭古道草嶺段的跌死馬橋。
●位於草嶺啞口的「虎字碑」,相傳清代台鎮使劉明燈巡視至該處,
    因轎頂為狂風吹落,故大書「虎」字以鎮山魔。

【遺址殘蹟】

        古蹟係指遺址、古建築物及其他文化遺蹟,須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能表現時代、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是先民活動的痕跡,地方歷史的記綠,國族命脈源遠流長之表徵。宜蘭的開發雖然只有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但先民創業的偉蹟,都留下了腳印,我們可以每個殘圮的遺蹟裡,進而瞭解時代的遞變與轉化。
        交通是地方發展的命脈,草嶺古道是先民進入蘭陽平原的經濟臍帶;淤塞已久的烏石港和開山撫番時艱辛闢建的蘇花古道,乃至於溝通兩地之間的武暖石板橋、永安石橋,都曾為民主經濟盡過一份心力。至於石城殘壁、北關、砲台山,過去是關防要地,現在則是景色旖旎、視野寬闊的觀光處所。
        頭城舊街有著清朝、日治,及光復後的各式建築,是個知性之旅的好去處。至於員山隘寮和蘇澳隘丁城,更是先住民與拓墾者之間衝突的鐵證。

●同治六年冬,劉明燈北巡草嶺古道,書「雄鎮蠻煙」
    於巨石上,為台灣最大的石碣之一。
●烏石港遺址。圖中可看到黑色的石塊是
   
名稱的由來。

【寺廟古剎】
        中國宗教文化具有包容性,對名目繁多、性格不一的神明,莫不崇奉如儀。蘭陽拓殖之初,由於交通、天災、疫癘及番害等問題,促使移民團體凝聚結社。當時之寺廟,以它的財力和武力執行村落和行會的自治、自衛、涉外等各種機能,並擔負文教、娛樂、社會福利等責任,成為一股安定傳統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開蘭拓荒者腳步所及,廟宇即成為精神寄託之所在;而鄉土守護神,如漳籍開漳聖王、泉籍法主公、粵籍三山國王之塑造崇祀,亦隨之而興,壯圍鄉永鎮廟、蘇澳鎮晉安宮、冬山鄉大興村振安宮,即為三籍拓墾先民的發跡地。其他的廟宇中,宜蘭市昭應宮的木雕、石獅,相當具有藝術價值;號稱宜蘭第一廟的頭城鎮慶元宮,則又以石雕、石堵取勝。
        礁溪協天廟的戲台是最具古意的,建廟的傳說更膾炙人口;宜蘭市碧霞宮為台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岳武穆王廟,彌足珍貴;至如羅東鎮慈德寺禮敬拓殖蘭地有功的平埔族人賢文、芧格,更可看出我蘭陽人懷恩追本的美德。

 
 ●宜蘭市昭應宮青斗石獅,栩栩如生。 ●昭應宮的壽樑及鏤空花藍,高雅古典。

【祠堂家廟】
        祠堂家廟乃同宗之人合祀組先之所,它能滿足人類追本溯源的本能,在廣漠久遠的歷史時空中,獲得心靈的慰藉;從古至今,成為中國宗族組織的重要表徵。我國的宗族組織,擁有以下的特性:歷史悠久、文獻充足、成員眾多、組織複雜、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具備多重的社會功能。
       宜蘭縣地處偏遠,開發甚晚,但是祠堂家廟至少十五處以上,其中尤其以游氏家廟為數最多,也是全台之冠。此外,鄭氏家廟建築之典雅、林氏家廟格局之完整、李氏宗祠環境之清幽,均足供吾人駐足留連。至於陳氏鑑湖堂、鄭氏廣孝堂及黃氏純善堂亦都有其特色。

【碑碣石刻】
       
早期先民立碑,係欲以文辭託諸於不朽物質,以永其壽命,垂之久遠,兼具述德銘功,紀事纂言之作用。隨著時代的推演,碑碣漸寓書法藝術、文學鑑賞、學術研究等多重功能。
        宜蘭現存石碑,依其內容可分為交通、番政、廟祀、塚地、記事、民情等類,乃研蘭陽區域開拓、社會習尚、宗教狀況、官方運作等不可或缺的權威性史料,是先民們遺留下來,珍貴的文化資產。
        就石碑的材質、雕飾及規模而言,宜蘭地區石碑實在無法和台灣早期開發的其他地區相比,但若就社教功用而言,諸如:「禁止漢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嚴禁胥差需索社番貼費碑」及代表從戰爭對立狀態進入和平存階段的「獻馘碑」,是早期種族衝突的見證。羅大春所立的「開路碑」、「里程碑」是開山撫番的忠實記錄,至於晉安宮前的「興學碑」,更可看出羅提督民胞物與的胸懷。其他又有「重建先農壇碑」「承耕聖王祀業章程碑」「憲禁使用牛油碑」等,更能說明早年蘭陽平原以農為本的經濟體制。

●清代,濡生呂桂芬書寫之「考卷」。
一、
從本節所述六位鄉賢身上,說出宜蘭人的特有個性。
二、
請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吳沙、楊廷理、陳輝煌的事蹟,說給家人鄰居聽。
三、
除了六位鄉賢之外,就你的瞭解,說出你知道的其他先賢史事。
四、
蔣渭水的非武裝抗日和郭雨新的爭取民主的事蹟,給我們怎麼樣的啟示?

 

【科考文物】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是一項極為突出的文化特徵。噶瑪蘭奉旨收入清朝版圖,以迄日人治台,只有短短八十五年,但影響所及,士林活躍,文風鼎盛,科甲聯登,經由科考而獲得功名者,計有進士一名、文舉人十三名、武舉人十名,貢生、廩生、增生、生員約百餘名;所以欽差大臣沈葆楨譽之曰:「淡蘭文風為全台之冠。」
        蘭陽的早期開發係由豪強所領導的,到了清道光、咸豐以後,開蘭舉人黃纘緒揭開了鄉邑人士讀書求取功名的序幕;開蘭進士楊士芳更能秉持高風亮節,獎掖後學,提倡民族精神,發揚同胞大愛。現在留存下來的文魁匾、旗杆硤、進士第及執事牌、旂勇石等,都是科考文化下的產物。

●清代舉人陳遐齡赴考時所使用之行李箱,稱之為「考籠」。

【宅第院落】
        建築是歷史的縮影,人文與科技的結晶,在歷史上佔有廣大的空間,跨越漫長的時光,最能反映一國一地之藝術、民俗、傳統科技與社會經濟之狀況。
        我國傳統建築以木架構系統為基本方式,在構造材料、裝飾材料及格局設計、色彩運用等方面,自成縝密完整的營造體系,它蘊含濃邪的人文意象,重視人為空間與大自然的調和,呈現出莊重平和、幽雅含蓄的美感。
        蘭陽之古老建築,承襲傳統風味,表現在木石雕琢構架之間,自然地流露出民族性與地方性。但由於蘭陽地區氣候潮濕多雨,水災頻繁,颱風、地震肆虐,歷史性宅第,保存不易。目前只有武秀才林朝英故宅還保留三合院規模,翹脊雲天;陳輝煌的義合公館,氣勢仍在;張達猷的大夫第在夕陽餘暉中,顯得古樸純美。除此之外,開蘭吳宅的垣、葉宜興的雙護龍、盧贊祥宅的仿文藝復興式建築等,都使人於觀賞之餘,發思古幽情。

●座落於員山鄉三龜村的林朝英古宅,是縣內
   
最具規模的三合院建築。
 ●楊進士宅前旗杆硤。
 ●頭城鎮盧纘祥宅,建於日治大正年間,為名建築師宋祖平的精心傑作。

【珍惜文化資產】
       
蘭陽地區的史蹟當然不止於此,做為後代子孫的我們,應當從自已週遭的生活環境中做起,瞭解鄉土歷史,認識文物的意義。當我們體會到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後,就應該正確的建立保護文物的觀念:凡是具有紀念價值的文物,都得珍視它,好好保護它,讓它有機會在若干年後能夠成為古蹟,豐富我們的精神文明。

 
●頭城鎮和平街大正時期的建築。●頭城和平街舊照。

一、 以你對宜蘭史的認識,你認為蘭陽地區有多少古蹟可列為三級古蹟以的?請說出你的理由。
二、 你家裡的帳簿,你祖父留下來的字跡,你小學時代的畢業證書,你應該如何處理?
三、 就你所住的附近,找尋一座廟宇,試著去發掘它和地方的關係,並和同學提出討論。
四、 學校或住家附近如果有石碑的話,請加以拓印,並說出它的內容。
五、 瞭解蘭陽史蹟後,請發表心得(口頭書面均可)。
六、 當學校舉辦蘭陽史蹟巡禮活動時,你樂意參加嗎?如果願意的話,你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你又應該準備那些必要的工具?
七、 以你自已住家或學校為中心,方圓一公里為範圍,請你標示出可供參觀的古蹟,並製成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