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會經濟的變遷

 
 交通安全

交通為實業之母 交通發達與否,深深左右了地方的發展。過去宜蘭的聯外交通因地形阻隔而頗為不便,所以開發較遲,使宜蘭成為工商不發達,經濟落後,人口外流的地區。

陸路交通
淡蘭古道是蘭地生命臍帶
        從台北盆地(古稱淡水廳)溯基隆河而上,經暖暖瑞芳,翻越三貂嶺,過雙溪,再攀爬草嶺來到大里,這條淡蘭古道是早年人入開墾的唯一官道,沿途設有兵營、隘寮來保護行旅安全,是代連接台北宜蘭間的生命臍帶。

省公路是主要大道

      從台北盆地(古稱淡水廳)溯基隆河而上,經暖暖瑞芳,翻越三貂嶺,過雙溪,再攀爬草嶺來到大里,這條淡蘭古道是早年人入開墾的唯一官道,沿途設有兵營、隘寮來保護行旅安全,是代連接台北宜蘭間的生命臍帶。

蘇花古道的誕生
       1874(同治13)年,軍侵擾恆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日本窺伺台灣的野心,清廷乃派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巡防台灣氏深知建立全交通網的必要性,於是分遣軍隊為北中南三路,齊頭並進強力開路,其中中路即為著名的八通關古道,北路則為蘇花古道蘇花古道1874(同治13)9月開築,歷經一年而達花蓮港,惜不久即廢棄。人治以後,重開公路。光複後於民國79年年底將蘇花公路完成雙線通車,使蘇澳花蓮間的交通更為暢便。

 
 草嶺古道為清朝入蘭主要道路 草嶺古道為清朝入蘭主要道路
北宜捷徑的出現

     
淡蘭古道繞經台灣東北角,十分遙遠,所以從清朝後期,烏來一帶的泰雅人勢力衰退以後,出現了一條頭城通往台北的山中捷徑,先後經台灣巡撫劉銘傳,及治時期的整建、拓寬,漸成今日北宜公路的規模。

濱海公路帶動沿海發展

     
宜蘭濱海一帶人煙較少,發展更慢,治初期雖有一條往基隆的道路,但路況不佳。直至為配合蘇澳港的擴建方才拓寬,於1979(民國68)年正式通車,成為地南北交通的另一條主要動脈。

  
 早期蘇花公路清水斷崖上行走的汽車。
該路今已拓寬,路況也已改善
 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 處之烏瞰圖
東西聯絡要道的橫貫公路

     光復後,政府為加強開發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的森林等資源,闢建了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北部橫貫公路兩條山地公路。不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也促進了本島東西交通的聯絡。

發展交通  興利除弊

     
近年來政府重視交通建設,投入大量資金,拓寬、新闢各鄉鎮間的道路、橋梁,尤其以北宜高速公路的積極興建,更實現了宜蘭人多年的夢想。宜蘭縣政府則未雨綢繆,推動「2001新蘭陽計畫」,以及早因應這條公路所帶來的繁榮與衝擊。

 

輕便車最風光

宜蘭舖設鐵路,是從治時代開始的。在本縣境內有三類鐵路,第一類最早舖設,是聯絡各鄉鎮之間的輕便鐵路,使用人力推動的「輕便車」,乘坐其上,別有情趣。

森林鐵路最驚險

        第二類是森林鐵路,始自羅東,終於太平山,是為開發太平山林場而鋪設,以蒸汽火車頭、箱型碰碰車、露天台車及流籠索道為交通工具,往來運送木材及乘客貨物,可謂勞苦功高。可惜在1970年代,因太平山林場的關閉而拆除。如今在太平山上,尚餘一小段車道行駛碰碰車供遊客乘坐,一方面供人憑弔,二方面增進觀光效益。

  
 輕便台車與乘客
 治時期之羅東街( 約今天之中正路 ),圖中之軌道, 係當時聯通宜蘭、三星、利澤簡及 蘇澳之輕便鐵路
北宜鐵路工程最鉅
       
第三類的北宜鐵路,載運量最大,工程也最艱鉅,自
1917(日大正6)年起,自北端的八堵、南端的蘇澳同時開始鋪設,費時七年才完工。沿線隧道很多,尤其以草嶺隧道,是治時期全最長的隧道。全線通車之日,民眾拿板凳、帶便當,扶老攜幼前往參觀,宜蘭最著名的民謠「丟丟銅」,自此傳唱開來。至1979(民國68)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將北宜鐵路局延伸到花蓮,與東線鐵路銜接,今已成為台灣鐵路局的黃金路線。
 北宜鐵路穿山越嶺,工程艱鉅,圖為隧道入口崖壁下的石碑「國雲飛處」
水路交通
烏石港和加禮遠港

     
地沿海以沙岸較多,清朝時期對外聯絡的港口大都為河口港。早期重要的港口有:烏石港,又稱西港,是代唯一的「正口」。地輸出土產米穀,輸入日用什貨,端賴此港。當年帆檣雲集,盛極一時,後逐漸淤塞,最近又將動工,預定開發成遠洋漁港;加禮遠港為溪南主要港口,又名東港,在現今冬山河河口處,居地中間門戶地。今航道亦已淤塞,部分且變成新生地,滄海桑田,變化頗大。

擺渡用的鴨母船
        
地河川東西橫切,阻礙南北交通,治時代設立許多津渡,靠擺渡維繫商旅。而冬山河宜蘭河亦扮演相當程度的運輸功效。河中的「鴨母船」,穿梭往來,增添鄉野景致。

昔日普遍用為擺渡的鴨母船
蘇澳港良港天成

      
蘇澳港
東勢的盡頭,為一天然良港,末及治時期,即有內地漁舟、小商船避風停泊,時而有海盜盤踞騷擾。1922(日大正11)年,將蘇澳以南約一公里的南方澳開闢為專業漁港。其後,人又積極施工,欲將蘇澳灣建設成商港,惟興工不及二年,就因二次大戰爆發而停頓。目前蘇澳港已開闢為國際港,港闊水深,潛在總裝卸能量達一千萬噸之多,是本縣發展海上事業的重要基地。

  
 日治中期之南方澳 南方澳漁港今貌
三、其他交通建設

郵電事業與軍用機場
       
地沿海以沙岸較多,清朝時期對外聯絡的港口大都為河口港。早期重要的港口有:烏石港,又稱西港,是代唯一的「正口」。地輸出土產米穀,輸入日用什貨,端賴此港。當年帆檣雲集,盛極一時,後逐漸淤塞,最近又將動工,預定開發成遠洋漁港;加禮遠港為溪南主要港口,又名東港,在現今冬山河河口處,居地中間門戶地。今航道亦已淤塞,部分且變成新生地,滄海桑田,變化頗大。
 日治時代的宜蘭市舊市街
貳、水利開發
土壤肥沃 
台灣米倉
      
宜蘭屬於熱帶氣候,陽光、溫度、雨量,都十分充足,農作物容易生長,除了自給自足外,餘糧尚能供應外地的需要,因此,素來即有「台灣米倉」的稱呼。

治山防洪 
與天爭產

 
       
宜蘭縣境內,雖然河川密布,但是由於地勢西高東低,落差較大,旱季時候,河床枯涸見底,一到雨季,流短水急,沖蝕力強。如遇颱風,強風挾帶豪雨,常導致山洪暴發,沖毀田園盧舍,颱風過後則積水浸淹,疫病流行,加深了民困。因此自古以來,宜蘭的先民就必須與特殊的天候、環境奮戰,學會與老天爭產;興水利以除潦旱,自清朝以來,一直是地的重大施政目標。

治埤蓄洩 
灌溉田疇

        
開墾的初期,由結首、資本家出資修築埤圳,佃戶享用水利,必須繳納水租穀。設廳之後,制度略有變更,由人民共同修築,形成水利合股組織,設有圳長、埤圳主等。當時大小埤圳共約八十一條之多,堪稱全之冠。

埤圳私有 
收穫看天

       
由於大多數埤圳是私有的,並以賺錢為唯一的目的,因而埤圳的設施大多因陋就簡。地山高水急,雨季又特別長,每遇颱風豪雨,埤圳常因沖毀、崩漏、淤塞,終至於廢棄,造成農民重大的損失。噶瑪蘭通判董正官<漏天>詩;「聞道黔中雨勢偏,秋冬蘭雨更連綿。氣迎塞北風折浪,地處瀛東水上天。補石欲邀媧再煉,變桑誰信海三遷。可憐沖壓艱修復,租稅年年泣廢田。」詩中對蘭陽的風雨災害,以及農民艱苦辛酸,有著具體的描述。

日治時期的水利組織

     人治後,以台灣糧食接濟本國,對水利建設異常重視,先後多次公布有關管理埤圳的辦法,凡關係公眾利害的,都認為是公共埤圳,由政府監督管理。至於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都由官方經營。宜蘭改廳後,設立公共埤圳組合,以廳長為管理人,規定由水利團體來執行業務,埤圳私有現象從此絕跡。治晚期,宜蘭平原地區設宜蘭羅東蘇澳三個水利組合。為了一勞永逸,人開始用鋼筋水泥修築各項水利工程,並經實測、製圖、設計而後施工,灌溉效益更加顯著。

  
 清朝時期圳戶林德春信記印文。當時由圳戶出資修建埤圳,以利農業灌溉民國初年,頒發給前來宜蘭地區人士的通行證民 冬山街過去每遇豪雨或颱風,水災嚴重
光復後的水利會

       
台灣光復後,以治時代的水利組合改組為宜蘭農田水利會,繼續運作農田水利有關的事務。近年來,宜蘭縣治山防洪的續效卓著,河川上游設攔砂壩,整流護堤;平原地區主要河川疏濬整治,增設堤防;海濱定砂、海堤、防潮工程均不遺餘力加以修建,使水患頻仍的本縣,獲得紓解。

空間無盡 
水緣無限
      自古以來,宜蘭人即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宜蘭人從與水共生,到與水奮戰,然以又回頭親近水,領會與水的密切關係的歷程,無疑是一篇動人的史詩。

       
1977(
民國66)年開始的冬山河的建設,由防洪整治的完成,發展成親水公園的建設,已充分喚醒人們樂水親水的天性,讓冬山河擁有更多的功能,使蘭陽近兩百年的水利史,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亮麗的冬山河新景象

 

研究與討論

一、淡蘭古道為何是蘭地的生命臍帶?
二、目前宜蘭對外交通之狀況為何?
治時代的水利開發,有何特微?
四、試舉出居家鄰近地區之水利工程,並略述其效益。

 

 社會變遷

一、清治時代的社會結構

自治團體的街庄組織

      
噶瑪蘭入籍前,墾首、義首、結首、隘首等農墾領導者,既掌握經濟實利,又是社會領導者。入籍後,官方為便於徵稅及維護治安,在廳(縣)下設保,保設有保正。保下有自然形成的自治團體街和庄。街以工商為主,庄即農村、漁村,居民則自行推舉領袖,發揮自治與防衛的功能。除此之外,尚有先住民族「番社」的組織,自成體系。

文教階層領導社會

      人入初期,由於宗族組織不太發達,社會領袖,多屬掌握土地的墾戶,或出資築埤修圳的圳戶,經商致富的商戶。到了1850年代( 咸豐年間),由於官方刻意扶植獲得功名的文教人士以領導社會,使地漸漸脫離粗獷氣息,成為文教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二、日治時期的社會環境

現在社會的初現

      人治後,基本上沿用代的保甲制度,但是州、郡、市、街改由法人管理,受行政長官的監督,依法律、勒令或律令處理公共事務,可以看出已初具現代社會的雛型。各行政單位,雖都設有協議會等諮詢機關,但大多由日本御用紳士之流權充,並不能真正反映民意。

日人治台 
恩威並用
      人治初期,頒布<六三法>,授與台灣總督處置台灣一切的專權,排除了台灣人受日本憲法中基本人權的保障,是民受壓迫的根源。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賦稅的苛斂,警察權的擴充,在在顯示民的次等國民地位。但人治時期,對於政經建設,司法威信的建立,有其一定的成就。尤其對於衛生行政、治山防洪、醫療及防疫、戶政管理、鴉片取締絕及改善不良習俗,成就可觀。

  
日治時代龜山派出所的警察。


日本警察威風凜凜,台灣民眾望之生畏。
 一八九六年所攝日軍搜捕抗日義軍的情形。

三、光復後的社會現況

土地改革奠定基礎

     
台灣光復後,政府記取大陸失敗的教訓,積極推行土地改革政策;諸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等,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其後,以農業扶植工業,使工商業日漸發達,教育日漸普及,生活水沖也日漸提高。

舊社會的解體

     
隨著工商業的發達,社會型態也隨之轉變,往昔優閒寧靜的農村生活漸漸消失,農村人口大量流向都市,家庭也由大家族聚居,轉變為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傳統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在工商勃興的新社會中解體了。在經濟急速發展,而精神、文化建設卻無法相對配合進步的情況下,生活品質未相對提高。諸如:環境污染、治安問題、生活奢靡、賭博歪風、毒品氾濫、人際疏離、守法觀念淡薄等等,亟待政府及民間力量,協同導正。

期待美好的新社會

     
1987(民國76)年政府宣布解嚴後,政治更民主,人民的生活、福祉也得到更大的保障。但是,由於潮流所趨,當前的社會不管在政治或經濟文化各方面,都面臨著重大的轉型期,亟待政府及人民攜手合作,來創造美好的新社會。

四、人口的變遷

消失的族群
     
從上表可知,原為蘭地主人的噶瑪蘭人,人口最多時,幾近一萬人,到了1810年時,至少還保有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比例。其後噶瑪蘭人被迫大舉南遷,在1939(日昭和14)年,人調查地區人口時,發現「加禮宛番」尚有二千五百人。如今純粹的噶瑪蘭人已是寥寥可數,這個種族即將完全走入歷史。

人口成長 
先快後慢
     
漳州籍為主的人,在卷墾初期,人口增加十分迅速,其後因天災、人禍、疾疫、經濟不發達等等因素,反而成為全人口成長緩慢的地區之一,宜蘭人甚至大量外流,到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花蓮縣討生活,有的還乘船東航,在琉球群島落戶。

下圖   
這是冬山河畔,流流社中的百年樹一
              
大葉山欖樹已成為噶瑪蘭人心中的鄉
              
愁之樹。

右圖   
「噶瑪蘭之夜」泰雅族施放「願泰雅
              
文化永遠留傳」的祝語天燈。

 

展望中的人口成長

        
將來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宜蘭將變成台北大都會的郊區,預測會發生人口倒流的現象。本縣山地遼闊,適合人類居住的平原狹小,人口暴增將會影響居住環境品質,造成治安惡化、交通、公共設施無法負荷等問題。政府宜未雨綢繆,早日規劃,以為因應。

貳、社會事件的迭起

一、清治時代的社會結構

清廷眼中的台灣

     中日甲午戰爭廷戰敗,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時,告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台民民戕官聚眾常事,他日有變,當與中國政府無涉。」言下之意,以為台灣孤懸海中,本是冒險家、拓荒者的天堂,不易治理,而廷統治台灣兩百多年中,社會之所以擾攘不安,實歸咎於民的好戰喜亂。

消極與分化政策

     事實上,廷將台灣收歸版圖後,未把積極開發的工作當成重要政策,只是消極的,避免使淪為反基地而已。在任事的官員,往往將台灣視為其仕途進階的過渡跳板,並未悉心經營治理。對於民間所發生的變亂,則採取分化政策,以抵銷民的反意識,鞏固其在台灣的統治權。

自立拓殖 
輕藐刑章

     
在墾民眼中,渡海來,是踏上無主的土地,靠著自已的雙手打拚,備嚐艱辛,開拓出一片新天地。既得不到政府的支援,還要受到官吏的稅斂苛虐,自然容易爆發抗官事件。再加上移民之間,常分成若干利益集團,因而彼此分籍分類,對峙成敵,進而以武器互相打鬥,稱為「械鬥」,地方為之擾攘不安。

蘭地變亂層出不窮

        
宜蘭是全變亂械鬥熾烈復雜的地區之一。以變亂言。在代有林泳春事件、吳瑳事件、泰雅人幾度抗事件。到了治初期,由於襲殺人的事層出不窮,宜蘭城幾度戒嚴,令殖民地政府頭痛不已。面對泰雅人的強悍,軍曾發動五年討伐計劃,雙方互有死傷。

愚昧自私 
釀成悲劇

      以械鬥言,宜蘭歷史裡除了有一般性的福建人與廣東人之間的閩粵械鬥,漳州人與泉州人之的漳泉械鬥外,還有同行之間為爭奪生意的挑夫械鬥,陳、林、李之間因細故而釀成的三姓械鬥,宜蘭俗諺有:「陳林李結生死」,即記此事。此外,最特殊的要算是使用不同樂器,崇拜不同樂神,而形成的「西皮」、「福祿」械鬥,自1860年代,斷斷續續鬥到1940年代,才算完全平息,對此事件地方父老記憶猶新。

「二二八事件」影響深遠
        
台灣光復後的第三年,以爆發了不幸的「二二八事件」,宜蘭地區,也有省立宜蘭醫院院長郭章垣等多名社會菁英罹難,在年長一輩的宜蘭人心中,烙下了難以平復的創傷。所幸,近來在個界積極奔走呼籲下,政府已採取各項補救措施,以期療傷止痛,增進全民的和諧團結。
二二八事變中罹難的郭章垣院長。
轉型中的社會運動

     
近幾年來,由於教育的普及,社會的開放,強人政治的結束,宜蘭人的社會運動也隨之而有更多元化、更活潑的呈現。其中尤其以「反六輕」的環保運動最具規模。

我們是新的開拓者

       
宜蘭人是開拓者的後裔,必須記取在開拓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揚棄愚昧與自私,恢復開拓者追求理想、冒險犯難、自我要求、團結合作的優良傳統,進而促使宜蘭人成為愛鄉護土、公理正義的捍衛者。

研究與討論

     
一、宜蘭的社會領導階層大抵由那些類型人士所扮演?與今日有何差異?
         二、治時期的社會政治環境優劣為何?

         三簡述目前社會的不良風氣。
         四、由人口變遷的概況中,可以看出何種意義?
         五、治時代有那些重大的社會衝突事件?

         六、試訪問耆老,了解日本統治台灣的實況。

    宜蘭土地肥沃,水量豐沛,為本島穀倉之一。境內山野遼闊且東臨大洋,林業、漁業發展得天獨厚,工業則就現有基礎中日漸發達。

壹、農業的發展

以農為本  漁米之鄉
         
噶瑪蘭的傳統經濟活動是稻米的生產,設廳時,已有農田三千餘甲,至1846(道光26)年,更達到七千二百餘甲,治時期,貫徹其殖民地農民政策,配合應用科學方治,致力於米穀生產與品種改良。台灣光復後,積極振興農業,一面擴大品種改良,訂定糧食增產政策;一面改良耕作技術、防治病蟲害、增施肥料及興修水利。土地改革的初步成果,促使農業生產斐然可觀,也奠了以農業生產扶持工業發展的基礎。惜近年來,農漁生產的報酬率偏低,政府正鼓勵農民採行精緻農業經營方式,期使農業重獲生機。
雜糧果蔬  膽肝鴨賞

         宜蘭縣的雜糧以甘藷、花生、玉米為最大宗。水果、蔬菜、蔥蒜、香菇等,產量也很可觀。尤其是壯圍鄉的青蔥、蔥白部分又長又甜,聞名全省。治初期白皮甘蔗、樟腦等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今天的茶葉外銷也不少,除此之外,礁溪
泉區盛產的空心菜,青翠肥嫩,更是供不應求。其他如茭白筍、生薑、柑橘、金棗等都具有特色。畜產以豬為大宗,豬肝製成膽肝,佐酒配粥,均是佳餚。養豬不僅
為農村副業,且為自給肥料的重要來源;近年來,著重品種改良,採科學化量飼養,降低成本賺取了大量外匯。低窪地區,鴨隻成群,醃製成風味獨特的鴨賞,是宜蘭的特產。

 貳、林業的興衰

漢人開採森林
     
宜蘭山地面積遼闊,天然森林蘊藏極富,是本島重要林區之一。先住民泰雅人托療於山林之中,賴山林維生。設廳後,人入山煎煮樟腦,或搭寮伐木,供應建屋及器具的需要,以後官府設立軍工料館,由料匠承辦木料代採事宜。
 
太平山林場蒸汽集材機作業實況

日人有計劃的伐木

     
人治後,先作林野調查,將無主山林完全歸入官有。由於太平山林場的發現,1917(日大正6)年,總督府有意在蘭陽地區設立營林所,時羅東街長陳純精大力爭取設於羅東,使羅東成為木材都市,奠定羅東發展為宜蘭工商中心的基礎。二次大戰期間,大量砍代林木,以供戰事需要。戰爭末期又開發大元山林場。人除築有森林鐵路外,並有製材工廠、貯木廠等完善設備。以砍代材積而言,太平山林場所得材積是阿里山的五倍。森林是綠色黃金,台灣光復後,宜蘭木材事業仍蓬勃發展,帶動了地方的繁榮,對國庫收入亦大有裨益。由於森林砍代過度,使得山坡土壤流失,水資源耗損,河川淤積,水災頻仍,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很大的威脅。近年來朝野維護山林已有共識,林務機關加強造林、護林工作,轉變經營方式,發展森林遊樂事業,如今太平山大元山棲蘭山已成為休閒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參、漁業景觀

日人引進新式技術
     
宜蘭東臨太平洋,海岸線長達一○一公里,水產豐富,龜山島附近為全台三大近海漁場之一,從事漁業的人口眾多。治時期,人將本國漁民遷居南方澳,並興建漁港,可供停泊中小型漁船五百餘艘,又建造機動漁船及漁港附屬設備,當地漁民因此漸習新式漁撈技術。光復後,政府重整遭戰火摧毀的南方澳漁港,修建船塢,管理及放領漁船,促產漁冰,並舉辦漁民低利貸款及保險,健全漁民組織,增加漁民福利。近年來,近海漁源枯竭,漁獲減少。政府於頭城壯圍五結礁溪四鄉鎮選擇低窪低產農田,規劃為養殖漁業區,如今,沿海一帶,魚塭連綿,別有風貌,但因過分抽取地下水及沿海海水供養殖使用,也破壞了自然環境,使地下水枯竭,地層下陷,土壤鹹化,副作用不容忽視。

      宜蘭縣有大小漁港六處,南方澳漁港夙負盛名,為台灣三大漁港之一。漁獲物有鯖、鰹、鮪、勿、沙魚、旗魚及其他雜魚等。漁洪鄰近地區的漁產加工業也因此勃興。

 
純粹靠人力搬運木材的最原始運材工具木馬橫行太平山山間載運木材、人員及貨品的碰碰車
 低漥地區稻田收割情形(1980年攝

肆、工業概況

殖民地式的經濟
     在治時期,宜蘭尚停留在傳統手工業的時代,及至人治台,引入新式工業,積極開發各處資源與農產品的加工製造。當時地的主要工業有:製糖、釀酒、水泥、肥料、製材、石粉、發電等等,大體上均掌握在殖民政府或日本財團手中。

 沿海地區魚塭空照圖
光復後經濟起飛

       
光復後,多數較具規模的資工廠,分別由政府接收,改組為國營或省營,規模較小的工廠,則標售給民營。治時期的束縛和限制獲得解除,再加上政府的大力輔導,新設工廠到處林立,工業人口逐年增加,經濟隨之起飛,由於環保工作尚未落實,各項工業污染也隨即產生。

 伍、特殊風味

        
宜蘭由於特殊的地理景觀及人文環境,也產生了許多名聞遐邇的特產,過往宜蘭的商旅,總會大包小包採購,或自享或餽贈親友,皆大歡喜。

其中最重要的有:
零嘴盛品:金棗糕、李仔糕等各式蜜餞。
甜酥糕餅:牛如餅、羊羹。
佐餐珍餚:鴨賞、膽肝、粉腸。
風味佳餚:芋泥、皮蛋、糕渣。
小吃點心:碗粿、勿魚粥、米粉羹。
 
 宜蘭鴨賞及土蕃鴨、雛鴨,
構成一幅鄉土畫面
 
一、治前後,地土地的拓墾方式有何不同?
二、人治後,如何經營宜蘭地區的林業?
略述居家環境中主要的經濟活動。
四、以實例說明經濟發展如何兼顧環境保護工作?
 五、與父兄長輩談談光復設縣以來,我們的生活情況有甚麼改變?
六、請舉出你曾食用過的宜蘭名產,並說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