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蘭地僅有先住民在此耕曠野,狩群鹿,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相傳十六世紀中葉明世宗時,海盜林道乾率眾由澎湖流竄台灣,曾佔據港口(今蘇澳)一帶,後因水土不服而離去。1626(明天啟6)年曾有西班牙船隻遇颱風,漂流至蘭地,船上多人為土著所殺。隨後西班牙人前來報復,但遭先住民奮勇低抗,無奈而去。西班牙人征服台灣北部後,進據蛤仔難,西班牙人派遣教士多人到蘭地傳教,對噶瑪蘭人造成影響。 1624(天啟4)年荷蘭人進佔台灣,築熱蘭遮城(今台南市)經營台灣貿易,1642(明崇禎15)年,荷蘭人取代西班牙人統治蘭地,興修水利,開發農地,建教堂,並傳授「羅馬字」,對噶瑪蘭人的教化頗有貢獻,總計西、荷據有蘭地約二十餘年。 | |
右上 一七九六~一七九九年蘭陽平原開發圖 右下 頭城港(烏石港)舊照。吳沙開墾頭圍後,以烏石港為 門戶,與大陸沿海往來 | |
1661(明永曆15,清順治18)年,鄭成功逐走荷蘭人,但其勢力未到達蘭地。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後,因蘭地位處僻遠,而視為化外之地。1768(清乾隆33)年,漢人林漢生召眾入墾蘭地,但未成功;1796(嘉慶元)年吳沙聯合台北地區的富豪,招募漳、泉、粵三籍流民一千餘人開墾頭城,建立開發宜蘭的第一個據點。次年,吳沙獲得淡水廳的墾單,乃出單招佃,並立鄉約,徵租殼,闢道路,沿山設隘,以為防護。 1798年吳沙病逝,由其姪吳化及林明盞、吳表等人繼續領導;切入噶瑪蘭人與泰雅人間的緩衝地帶,由點而線而面逐步向南進墾,至二圍(今頭城鎮二城里)、湯圍(今礁溪鄉德陽村)、三圍(今礁溪鄉三民村)、四圍(今礁溪鄉吳沙村)、五圍(今宜蘭市)、及民壯圍(今壯圍鄉壯一至壯七、宜蘭市東南郊區一帶。) | |
1804(嘉慶9)年,平埔族巴宰海人頭目賢文及茅格,率領台灣西部同族九社一千餘人,翻山越嶺而來,擬至五圍附近開墾,因遭漳人排拒,約於1806年移墾羅東,而成為溪南開發的先軀。其後三年,漳人偷襲攻占羅東,粵人也進墾冬瓜山(今冬山鄉安平村)一帶,漢人勢力全面侵入溪南地區。 總之,漢人社會的建立,在1810年噶瑪蘭納入版圖以前,有十五年的時間,是所謂「官未闢而民已闢之」的墾民自治時期。漢人數量也從一千二百餘人,急速成長到約四萬三千丁口,奠定了後來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
|
|
|
| 一、簡要說明西班牙人,荷蘭人入據蘭地的情形及影響。 |
| 二、請老師安排觀賞「唐山過台灣」或同類型影片,談談你感想。 |
| 三、略述吳沙入墾蘭地的概況。 |
| 四、從現有宜蘭境內的地名加以探討,以印證先民墾蘭地的諸多面貌。 |
蛤仔難之所以能收入清朝版圖,實歸功於台灣知府楊廷理的倡議開發,雖屢議屢挫,仍鍥而不捨。此外,有識之士也大力支持,如:謝金鑾的著書陳述利弊,梁上國的奏章爭取,都促使蛤仔難的地位受到重視,對收入版固有實質的幫助和貢獻。最後,才在閩浙總督方維甸的奏請下核准,楊廷理以六十四歲高齡,奉命入蘭駐辦創始事宜。
良吏興邦 舊澤綿長 | | |
中國的傳統政治,屬於由上而下 的人治政治,因此政治的良窳,常常 決定在官吏的品質。而清代的噶瑪蘭 廳,有四分之三的通判是科考出身。 設廳之初,官吏大都能開蘭、治蘭為 己任,努力不懈。甚至盡瘁於此,終 於奠定了清代宜蘭政治發展的良好基礎。 | | 開蘭名官陳蒸(左)、楊廷理(中)、翟淦(右)之木雕像,現存於宜蘭市昌應宮內 |
|
清代循吏有:駐辦開蘭事宜,力裁業戶,擘劃宏規的楊廷理;築造城垣公署,減輕賦稅,建廟教化,並制定「加留餘埔」制度,以保障噶瑪蘭人生計的翟淦;愛士惜民,清廉自守的陳蒸;以神道設教,爭取開設蘭地考場,增加秀才錄取名額,勤於著述的姚瑩;平挑夫、匪徒騷亂,燒磚瓦改建民舍的仝卜年;刊行「噶瑪蘭廳志」,獎助科考,設「番」學的董正官等。 |
|
設廳之初,楊廷理全力開發溪南。為寬行政經費,並且防止大地主的出現,官府一方面裁禁業戶,不再發給墾單;一方面丈量溪南土地,加以劃分,然後招民墾佃,限期三年墾畢,屆期未墾,則由官僚收回,因此人民勤奮不懈。到了1830年代(道光年間),溪北、溪南肥沃的原野開墾殆盡,新來的移民只好向近山一帶發展。1870年代(同治光緒年間),陳輝煌聯合平埔族與漢人,開拓叭哩沙喃(今三星)沿山一帶。另外還有少數福建汀州、泉州的民眾,也順利拓展到蘇澳附近,而後蘇花古道開闢,漢人移民更進展開墾到南澳沿海地區。 |
蘭陽平原的開發 : 七堡時代 |
在1870年代,中國人內憂外患益嚴重,清廷為了確保東南七省門戶—台灣的安全,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相繼來台灣推展自強新政。宜蘭改廳為縣與開山撫「番」,正是新政中的重要環節。
1874(同治13)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以陳輝煌為前導,開闢蘇花古道,召漢人來墾,令民「番」雜居以促進同化。後劉銘傳更擴大開山撫「番」範圍,以兵勇開闢烏來至宜蘭間道路(即今北宜公路),使宜蘭對外交通更為便利。又在叭哩沙喃設撫墾局,頂破布烏(今三星)設「番」學,目的在教化泰雅族人。至此,宜蘭已成為經營台灣東部的重鎮。
宜蘭在清代吸取台灣西部已經開兩百年的經驗,因此才能在短短八十五年間快速的發展。幾位循吏重視文教,刻意扶植士紳,以取代移墾時期墾首、結首的地位,更使文化水準日高,而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
一、清代宜蘭設治後,較重要的治績有那些? |
二、清代宜蘭設治後,有那些循吏? |
三、清末沈葆楨、劉銘傳對台灣有何貢獻? |
四、蘇花古道何時開始開闢?目的何在? |
中、日甲午戰爭,決定了台灣割讓給日本的命運。清廷既然棄台,台民乃自行成立「台灣民主國」,希望能獲得國際的承認和援助,以獲得保全。可是,日本挾著「明治維新」之後的強大軍力,於1895年(光緒21,日明治28)年5月登陸鹽寮(今台北縣貢寮鄉),先後擊潰了倉促組成的台灣民主國,與渡海來台助戰的劉永福黑旗軍。
同年6月,日軍進入宜蘭。12月,新竹、宜蘭以北的抗日勢力,共同擬定於1896年元旦,會攻台北城。不料事蹟敗露,抗日領袖林李成、林大北、林維新、林火旺、徐祿等,立即回頭包圍宜蘭城。十二天後,日本援軍自蘇澳登陸,屠殺人民一千五百餘人,焚毀民房一萬餘戶,日軍的焦土政策,使蘭陽平原泰半化為灰燼。
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即展現永久占領的決心:設立宜蘭國語傳習所,教授台民日語,以增進彼此間的溝通;將清代的宜蘭縣署改建成醫院,是宜蘭最早的醫療機構;設立監獄、法院,以嚴刑峻罰使民眾養成守法觀念;並且沿用清代的保甲制度,聘請當地仕紳出任保正、甲長,發揮「以台制台」的功能,使殖民政府得到不少方便。 |
清光緒年間噶瑪蘭城市街推想圖 |
殖民政府統治台灣五十一年,其間不乏勵精圖治的好官。在歷任台灣總督中,以第三任兒玉源太郎的政績最可稱道,他任用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兩人合作無間,致力推動土地調查、戶口查、統一幣制、建立金融體系,普並普及衛生醫療設施,使危害居民的各種流行病日漸消弭,奠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在宜蘭的歷任日籍地方首長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西鄉菊次郎。通往員山的橋在日治時期叫「西鄉橋」,橋下的提防便是在西鄉廳長手中興建完成,使當地免於水災之苦,鄉民為感念他的恩澤,將該堤命名為「西鄉堤」,並在橋旁立有「西鄉廳憲德政碑」供後人憑弔。 | 清光緒年間噶瑪蘭城市街推想圖 |
|
到了1930年代(日昭和初年)的宜蘭市,已有完整的鐵、公路運輸系統,電力、郵電、自來水等設施一應俱全,市街井然。其他重要產業,也陸續在蘭地出現。可以說,到了光復前夕,宜蘭地區已具備了現代化的各種機能。
但是,台灣畢竟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憲法不適用於台灣,而頒布「六三法」,容許台灣總督集立法、行政、司法於一身,使台灣人在法律上成為日本次等國民。而日本在政治、教育、經濟、法律等各方面對台民的差別待遇,也使台灣的有識之士咸感不平。到了1920年代(日大正年間),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主思潮澎湃,全球各殖民地紛紛要求自決,林獻堂等人於是發起「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向日本政府陳情,而宜蘭籍的蔣渭水,也創立台灣人的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爭取台民政治上的平等。
1935(日昭和10)年,台灣實行第一次選舉,由台灣人選出部分州會議員、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其餘議員則仍由官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民權運動被禁止,代之以「皇民化運動」,文教上加強普及日語,並促使習俗日本化。工業上則發展軍事工業,從事戰備工作;經濟上實施糧食配給,以供日軍需要。後期並征調台灣兵到前線作戰,並大量搜刮各種物質,更因為遭到美軍的全面封鎖及空襲,使台灣人民生活更加艱困。
一、請與年長的親朋談談宜蘭在日治時代的種種生活狀況。 |
二、研讀有關蔣渭水之書藉,以深入瞭解日治時期之政治情形 |
三、日治時期宜蘭有哪些重要的產業,並蒐集舊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