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薈萃的南澳鄉
台灣平埔族分佈圖
志華興奮的說:「爺爺!我會說噶瑪蘭話了!」「哦!誰教你的?」
「是一位偕爺爺。爺爺!以前我們鄉內有很多噶瑪蘭人嗎?」
爺爺回答說:「是呀!小時候聽我的爺爺說、新社、廓後、功勞、美間、美福、新南一帶都曾住了噶瑪蘭人,他們小時候就曾和噶瑪蘭人交換過東西。噶瑪蘭人喜歡
生食,很善良,又很合作。蓋房子、造船下海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由全村的人一起完成,還要舉行祭祀活動。他們又以漁獵和農耕維生,因此有農事祭和海祭的活
動。
他們相信祖先的靈魂和他們在一起生活,隨時保護和督導他們,因此生活中有許多禁忌,尤其不能有不乾淨的東西,否則會冒犯祖靈的。有少數的壞人就利用他們這
種信仰,在他們的土地上丟動物屍體或排泄物,逼得他們放棄耕地。」
「他們到那裏去?」
「走了、有的則漢化了。我的嬸婆就是噶瑪蘭人,娘家在美福的番仔田附近,屋前還有一棵好高的橄欖樹。」
十九世紀初
族噶瑪蘭人舊社分佈圖
北管(子弟戲)
志華問:「爺爺!你要到廟口看戲?」爺爺點點頭說:「你去不去?」「不去!他們演什麼我都看不懂,也聽不懂,多沒意思!」「這是現在很難得見到的子弟戲,又稱北管,是用類似北京話的語音唱的。」
志華好奇的問:「什麼是子弟戲?」「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中,一些身家清白的民眾喜歡以音樂來結社,學習者自稱子弟,他們表演的戲曲則被稱為子弟戲。」
志華又問:「壯圍也有教子弟戲的地方嗎?」「不!鄉內曾經有教北管的音樂團體,如一樂軒和總蘭社,但都只是吹奏而己。」
志華追著又問:「什麼是軒社?」「哦!北管以前分派系,福祿派用提弦,團名用『社』字;西皮派用胡琴,團名用『軒』或『堂』字,在慶典活動時是重要角色。」
志華好奇的問:「爸爸!您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歌仔戲?」
爺爺笑著說:「歌仔戲發源於宜蘭,行『落地掃』的業餘性質演變為『野台戲』,是宜蘭早期的重要娛樂。戲曲很吸引人,我差點就去學戲呢?」
志華又問:「壯圍有人會教歌仔戲嗎?」
「當然!壯圍曾有過四個戲班,都有老師在教戲,光復後前幾年,日本禁演歌仔戲,成立最早的後埤班曾在海灘偷偷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後來演員還被日警逮捕毆
打,有些更被徵為軍伕,戲班只得解散。茄冬林班也同樣被迫解散,光復後才再度成立新美園歌仔戲,另外有喜樂園、義樂團都曾轟動一時呢!」
|
|
| |
|
|
|
|
文物 | 文物 |
文物 | 文物 |
文物 | 文物 |
宜蘭原住民噶瑪蘭人傳統文化展-展出文物及活動 | |
|
|
| |
|
|
| |
總蘭社 |
|
|
|
| |
|
|
|
|
|
|
| 後埤歌仔戲班花旦林塗金 |
|
|
| 茄冬林歌仔戲班 師父兼團主黃金樹 |
| |
| |
|
|
想想看,說說看: |
|
想想看,說說看: |
|
想想看,說說看: 作業單 一、小朋友,請在校園中找找看,有哪些枓植物是可以吃的,可以找植物圖鑑幫忙哦!最少四種,越多越好!(可將植物畫下來,或撿它的落葉拓印在作業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