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志工冬山走讀

今天天氣晴朗,我跟著我們圖書志工們一起走讀冬山河。
從冬山火車站開始,羅有田大哥的解說句句是重點,我用備忘錄記了好多摘要。
現在的冬山火車站是高架後的新站,舊站遺址就是站前廣場的裝置藝術,留下一條舊鐵軌。如果沒有羅大哥解說,我以為那是地磚上框出來的花圃。很久以前,車站前很熱鬧,有賣蛔蟲藥的康樂隊,有牽著長到三歲的牛來閹的,閹完後就到附近的打鐵舖配置犁牛器具。
沿著站前的路上,地下是八寶圳,來到振生診所處八寶圳沿著右側的路過去。我們來到當初的百貨一條街,從出生到死亡要用的物品,這條路上都有。
羅大哥不只導覽,還跟我們講了好多關於宜蘭、羅東和冬山的歷史,這些都是教科書上看不到的。
我將備忘錄上的摘要組織起來,可能不太順或有些記不清楚的地方,但大致可以了解宜蘭的歷史。

葡萄牙人1582年發現臺灣稱福爾摩沙,宜蘭的歷史可以從1626年開始有紀錄,直到1810年才納入清朝版圖。信仰中心是每個民族到一個新地方開墾時,優先建蓋的,宜蘭在1796年開始有漢人來到這裡,才開始蓋建廟宇。冬山的定安宮就是當時冬山的第一間廟宇,羅大哥教我們看廟的牆上,那些雕刻都是一個個故事,而龍邊、虎邊各刻了一位將軍,龍邊將軍一手拿旗一手拿球、虎邊將軍一手拿戢一手拿罄,取其諧音祈求吉慶。
在定安宮旁的小巷子裡,有一些老照片展示,其中一幅是南方澳的海口竹筏捕漁船,原來捕魚技術是日本時代才有的,在日本人統治前,臺灣人都是抓魚而已,日本人引進漁船捕魚技術,而當時的臺灣人只能當伙夫,直到日本人離開後臺灣才開始自己捕魚。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冬山河看舊冬山橋,特別的是橋墩,面對上游的橋墩是尖的,這樣可以減少河水的衝擊保護橋墩,面對下游的橋墩就是平的,古人真的好有智慧喔!
冬山河有五條支流匯入,但它的下游河道窄導致經常淹水,所以才會開始整治河川,有親水公園、生態綠洲等人工開發的大型場域。
在1924年火車通車以前,都是靠鴨母船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冬山和羅東是密不可分的區域。而在陳純精爭取林場設置在羅東後,羅東開始發展起來,因此我們的環鎮道路就是取名純精路作為紀念。
我們離開馬路,沿著冬山河畔走著,欣賞冬山河景色,很快就來到生態綠洲。以前帶學生來校外教學都是走走逛逛,根本不知道裡面有好多好多有意義的隱藏版裝置。例如,進到園區環教中心教室前的廣場,有一棵大樹,地上排了一圈手印簽名的磁磚,原來那些是蓋生態綠洲的歷任縣長及地主的紀念。
生態綠洲總面積18公頃,以前全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從游錫堃縣長開始歷經24年的建設,才以今天的樣貌。
我們走到最高點【大樹公】裡面竟然也藏了秘密。一進到大樹公,地上就用一條龍來做為冬山河的象徵,周圍的地點、歷史通通標示出來,其中最特別的是西元前2500年的丸山文化,沿著樓梯上去的第一個洞口,欄杆就是丸山文化出土有名的人獸形玦的樣子。門口往上看,還有葛瑪蘭象徵的小圖案,下面是植物(大葉山欖)上面是一種鳥(棕背伯勞)。這個沒有人解說真的不知道啊!
還有,龍的最後有一句話「三年無做大水,豬母有金耳勾通戴」,就是指冬山河經常淹水的窘境,而豬母就是家中的那一隻啦!太有趣了!
這裡還有一個拍照的秘密,我也請羅大哥幫我拍了一張,哈哈!
這趟冬山走讀真的好棒,曾經在圖書館內的書籍看過一些,但都是片段的,直到今天聽完羅大哥的解說,整個將歷史、地理與文化通通串了起來,太棒了!我覺得羅大哥可以開一個podcast~
偷偷說,羅大哥答應我們下學期要定期來圖書館的聽書活動,真是令人期待!
非常感謝慧真隊長安排,下學期我有一些新想法來經營圖書館的活動,讓我們的孩子認識自己的家鄉,對我們的土地更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