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備課想想想]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

本週云團隊兩岸交流主題:如何讓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效結合

我寫下我自己的看法與作法[@more@]

簡報1

~~~~~~~~~~~~~~~~~~~~~~~~~~~~~~~~~~~~~~

語文的人文性,在於內容上的理解與情意上的感悟體會。以前,做文本分析時,我會不斷的在內容上分析、拆解、打轉,試圖將文章「理解」,以為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

文章的情意部分的確是讀者閱讀時會產生的「個人理解」,最近看到張惠妹的新歌預告片:你聽的,是我的歌,還是你自己的故事?

讀者閱讀時,產生的是作者的想法,還是自己的經驗?  我們要帶孩子解讀的是老師的「理解」,還是學生自己的「理解」?

我認為,人文性語工具性是交互發生的,語文教學目的在讓學生實踐語文能力,透過語文能力提升,更能感悟、表達情意部分。

以課本裡的這首詩為例,在內容理解上,我用了這幾個問題讓孩子體會詩中的「睡不著」是因為太興奮了。

*為什麼明天要遠足,作者卻睡不著?

*作者睡不著時都在想些什麼呢?

*「到底什麼時候才天亮呢?」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

*你在什麼時候也會睡不著呢?

image

接著,指導孩子詩的寫作形式、作者用什麼方式讓我們感受到「興奮到睡不著」

讓孩子試著仿寫「興奮到睡不著」的情境。

學會了詩的表達方式後,再讓孩子創作其他「睡不著」的情境。

image

麗雲老師說:語言是了通情達意,情是人文性,如何達意則是工具性,這是無法偏頗的,空有情感卻不會表達,就不能達到目的;空有寫作技巧卻欠缺情感,這樣的文字猶如漢賦,感動不了人,所以二者是需要有機融合的。

我用自己的教學來實踐,期望自己越來越能夠掌握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