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教育部落格平台缺少了什麼?!

Ans:能夠欣賞,願意參與、交流,與能尊重的讀者。

如果可以,讓blogger知道你的欣賞與尊重。

如果可以,給些正面的意見與想法。

讓blogger不再怕獻醜而藏拙(過分被貶抑或缺乏自信而被認定為醜或拙了,讓好多珍珠來不及閃亮前就被埋沒了。)

讓願意分享者能在分享中整理自己的想法並多少得到正面回應而成長。

讓其他訪客能看到其他不同的人生軌跡下所產生的獨特思維。

怎麼做?!

簡單!!

你只要:

1.看到順眼的文章時,給它一個讚!(有EIP帳號的人,按右上角的"登入"後以自己的eip帳號登入即可給讚,每篇文章只能給一次,不用花錢。)

2.看到有感覺的文章給它一點肯定的回應。

這兩點很難嗎?

很難!!

為何?!

咱們從下以證據來推論這兩個動作的難度好了…

 

近期文章中,只有八篇得到迴響,只有一篇得到複數以上的人推薦,可見,這兩點是很艱難的動作,可以說,會做這些動作的人,應該都是高手!他們才知道如何「推薦」與「迴響」,不然,推薦和迴響的數量怎麼可能會這麼少。

 

嗯…又是一篇莫名其妙兼自言自語的酸文。在宜蘭縣教育圈裡,一定有人願意分享的,也一定有人是很有料的,或許,許多人是不在意那些世俗或對他們沒多大意義的肯定,但,這個圈子需要肯定的動作來營造出鼓舞的氛圍出來,讓眾多寫手不再整天擔心自己的料是「醜」或「拙」,丟出來,珍珠就有可能被發現!只要有能夠欣賞,願意參與、交流,與能尊重的讀者-你。

在蘭陽博物館我最愛看的東西

蘭陽博物館開張,確實是這個夏天很吸引人注目的事,光從假日時車流常常從蘭博堵到交流道那兒就可見一斑。看的人多了,拍的照片也就跟著多了起來,確實,蘭博的建築造型真的還蠻獨特的,不過…看久了,我會覺得這建築還比不上旁邊的幾塊石頭來得有價值!

 

看到了嗎?多棒的幾顆石頭啊!!而且,旁邊的池子也蠻不錯的喲!!

看到這邊,應該會有一堆人在向我翻白眼了,好好的蘭博不看,那石頭有什麼好看的?!

石頭不美,但那些石頭是黑的,所以,被稱之為烏石,巧的是,旁邊就是烏石港!

是的,這幾顆石頭就是烏石港名稱的由於,不過,這裡所稱的烏石港並不是指旁邊那個才興建完成沒多久,原本想當做遠洋漁船基地,但卻因環境改變走向觀光漁港走的烏石港,而是近二百年前啟用,用來與大陸進行貨物貿易的「烏石港」。

嗯,google一下,應該不難找到相關的歷史,那些對多數人來說只是文字堆砌出來,可以拿出來說「我知道烏石港是有歷史」的歷史。也確實,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屬於過往烏石港的歷史已過去了,對遊客來說,那已是一段不會讓他們有感覺的歷史了。但,既然蘭博蓋在這裡了,展覽內容又是在介紹宜蘭現在及以前的人、事、物,要將這些內容精采的呈現出來,讓遊客看了後有感覺,就在旁邊的烏石為什麼不規畫進來?讓遊客知道:

這裡以前是貨物進出宜蘭最重要的出入口!

這塊池子的意義不僅僅是生態池,而是以前烏石港的遺跡!

以前這裡是宜蘭河水系及現在得子口溪水系的出海口!

以前甚至蘭陽溪的河水也會從這裡流入海!

以前宜蘭溪北的貨物多是經宜蘭河水系和得子口溪水系運送到頭城市街附近進行交易。

以前外地進入宜蘭的貨物多是以船隻載著從這裡開入河道將貨物運送到就近的頭城市街。

因河道水運的出口位置,才讓頭城及烏石港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現在省道經頭城市街的那一段其實就是以前得子口溪北連烏石港的河道。

所以,以前竹安河口是不存在的,因當時河道是向北延伸到烏石港才流出海的。

現在呢?

蘭陽溪水系和宜蘭河水系被堤防分開了,使蘭陽溪水無法流到宜蘭河。

宜蘭河在某次暴雨後逐流改道流向現在的出海口,使得從烏石港出海水量及河運可以範圍縮水。

某次山洪暴發堵住了頭城-烏石港之間的河道,迫使整個水系的出海口從竹安河口衝出。

再某次的山洪暴發把頭城市街通往竹安河口的河道也堵住了,使得水系對頭城市街的經濟價值幾乎全失。

宜蘭縣的路道也差不多在這時候通車,使得宜蘭從此進入陸運時代,河運完全被取代,烏石港所代表的河運歷史真的從此走入歷史。

現在,只剩這幾顆代表烏石港名稱由來的烏石及淤積的水塘證明著這段歷史真的存在過。

所以,在這裡

我是真的很期望有個解說牌述說一下這段歷史,就在蘭博旁邊的平台,這幾顆烏石前。

讓遊客知道烏石港、頭城、河流與宜蘭的關係。

讓遊客感受蘭博蓋在這裡可以有什麼象徵意義。

讓遊客感受在這塊土地上上演過的曾經。

讓遊客感受這段滄海桑田的變化。

或許,宜蘭人中知道這段曾經的人已經不多了!

或許,也就老一輩的頭城人對這段較有印象!

當然,來此的外地遊客更是難得知曉這些!

這些石頭,是這段歷史的真正見證者。

 

 

 

各位,這些話很直,您可以接受嗎?-2

嗯,前面沒說完,這邊接著說,但不知能否在這邊完結,看著辦吧!

二、教師很困擾,怎麼老是沒有合乎他需求的研習啊!?

這是許多老師的心聲,也是許多老師因為這是許多老師說出來的心聲所以覺得這也是他的之聲,更是其他因為不同原因覺得這是他心聲的老師的心聲!嗯,若這些繞口的話還沒讓您被搞昏,請接受我一拜!!

沒有合乎需求的研習,可能是一種狀態,也可能是一種心態。在此,我先向眾多教師提問,請問,您知道您需要什麼研習嗎? 下面是我猜測得到的可能答案。

1.知道:

這樣的教師很厲害,瞭解自己的狀況及需求,並應該能自己主動去找到自已需要的研習。不過,困擾的是,研習主辦單位眾多,各自開研習的方向與操作方式與這些瞭解自己需求的老師產生不了交集,期望辦研習的人剛好辦到教師要的研習,還是平日多上幾柱香。

2.大約知道,看研習名稱或計畫大約能評估該研習是否是想要的:

這樣的教師也很厲害,成長動力和學習的積極性頗高,不特定一定要某種研習,但常去瞭解研習資訊,以搜尋可能引起自己興趣的研習,因積極性高,若恰巧遇到許多讓他感興趣的研習項目,還會擔心他想參加的研習會不會撞期。

3.知道:

呃,怎麼又一個知道?這個知道包含幾個方面,那就是教師知道他要參加研習,但這些研習是主辦者知道他的需求之下所辦而且又真的能完全能滿足他需求才行,最好是能告訴他怎麼做是最正確的。嗯…「大家」辛苦了。

4.不太清楚:

是真的不太清楚,不太清楚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參加研習,不太清楚參加研習後要幹嘛,不太清楚什麼時候有研習,不太清楚需不需要參加研習,不太清楚…

5.對啊:

其他老師說得很有道理,對啊,真的是好…   不常把思辨能力帶出來。

6.不需要:

參加研習要花時間,與其去參加研習,不如把這時間拿來…

 

我想,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更多人是其中不同類型的綜合體。教師積極是好事,但教師消極也不該把責任推到教師身上,總是有原因讓教師對研習不滿甚至完全不想參加的,提出這些東西,同樣不是究責,而是呈現真實且多面向的狀況,從中去挖原因,或找出可改善現狀的利基點。所以,現在同樣的問題回問辦研習的單位。

你知道教師需要什麼研習嗎?

……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通常只能想像、猜測,也許這樣的題目會是老師需要的,或是把題目丟給講師,讓講師去負責。要不然,如前所言,許多老師是不知道自己需求什麼樣的研習,就算知道,每個人的需求也是有些差異,就算搞清楚,這些需求的資訊也很少能回饋到辦研習的單位手中,就算訊息回來了,辦研習也不能只侷限於這些意見,畢竟辦研習的單位之所以存在,也會負有某些目標和期許在,是他們所需要盡力去達成的啊。

在這樣的困境之下,該怎麼辦?!

其實,不用去做任何改變,日子還是可以過得下去的,只是,看要如何過而已。只能說,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會抱怨的人是不會得利的,積極主動的人才能「獲得」最多。獲得?!獲得什麼?

1.成長

2.一起成長的伙伴

3.寬闊的視野

4.更多的可能

5.發現自己的轉變

6.豐富的生活

 

有沒有適合的研習,確實是會對教師造成影響,這確實需要辦研習的單位及參加研習的教師去檢視一下是否有辦法讓這種情況改善。但無論如何,讓自己心態正面、積極、主動一些,是最能幫自己得利的,先不管我們難以改變的環境,從自己心態調整起,是第一步。

各位,這些話很直,您可以接受嗎?

今天的研習,有成功的部分,失敗的更多,總而言之,像是一個有點效果的普通研習。

接下來的是我一些不加掩飾的想法,不是要罵人,只是想攤開說,然後想一想,這樣的環境及氛圍可以怎麼幫人。

一、教師很難搞、很難取悅

我是教師,也當過教教師的講師,也當過參加研習去學習別人東西的學員,扮演過各種角色再回頭看教師,我覺得教師真的還蠻難搞,蠻難取悅的。這句話看起來像罵人,當然,如果我話只說到這邊的話,的確像是在罵人,所以,我再問自己,為什麼我覺得教師難搞、很難取悅?

1.我太遜了

應該有人參加過現場參與氣氛積極,讓人覺得收獲很大的研習吧!所以,場子冷,沒被搞熱,讓參加研習的教師表現出一幅很難搞、很難取悅的樣子,講師應該難辭其究吧! 難辭其究?!這個究看起來像是責任的意思,既然這種思維下己經有人被抓出來當負責任的人了,接下來,就很難有再深入積極的反省了,因為,講師有問題「就對了」。所以,傻子和白痴才會出來當講師。這句話好像很難聽,嗯,真的很難聽,但是,若問你願不願意上去當講師,一定會有許多人心裡第一個念頭是:「我才不要,我又不是傻子(白痴),幹嘛答應這種麻煩事。」

我確實是個傻子,願意出來做這種讓別人發現自己很遜的研習。當傻子不會難過,唯一難過只有傻子太少了!對了,還有,那就是願意當傻子,或不怕當傻子的人也太少了。

2.我太遜了

咦,標題怎麼是一樣的!嗯,前一個標題應該是「我太遜了之我是傻子」,這裡的標則是「我太遜了之太安逸了」。像我這樣離教學圓滿如意還好遠好遠的人,想要把一個教學活動搞好,第一件要做好的事情是掌握學習者的狀況,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可行性且較能貼合學習者需要的教學活動。但,我確實沒有把握到來參加研習的人的能力、需求、心態與學習習慣。習慣在熟悉的學生前進行教學活動,一旦面對不熟悉的人,教學現場的把握就差那麼多,可見平常過太爽,太安逸了,沒能在研習的場子裡快速適應。那別人做得怎麼樣呢?我不太清楚耶,而且,讓場子沒熱起的「究」已直接在講師身上了,扯到別人像是太逃避責任,實在是太不像樣了。

3.學員很困擾之出頭很丟臉

我如果很認同老師說的話,常點頭,常說對,或對講師發出鼓勵的聲響,別人就會很容易注意到我。如果我對講師講的東西有意見,或者有想法與疑慮想與講師對談討論,而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時,會把自己的想法暴露出來,現代人太擅於挑人毛病了,藏起來不被人家知道就算了,當把自己的想法揭露出來,別人聽到後心裡一定會有很多不受自己控制的評議吧!總之,出頭很丟臉,學員很難願意當領頭羊出來配合熱場子,他們也是萬分不得已啊。

4.學員很困擾之怎麼沒幫我解決問題 

學員參加研習的目的是什麼?嗯,很多耶,但,在研習時,聽到一些想法或概念勾動到自己的思緒之後,總會期望講師能幫自己解決問題。但講師要說的內容或項目很多,常常沾一下就講到別的地方去了,但某學員要的就是這一點內容延伸下去的東西,講師卻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他充足的說明或給予解決學員問題的答案。這樣必須照顧整體而無法太遷就個體的研習形式,也難怪不同需求的學員會不滿意。雖然講師老是說研習結束後可以用電子郵件、電話、msn或另約時間面談的方式再進行交流,但學員哪來那麼多時間和講師約時間啊,沒在學員希望得到收獲的場子裡幫忙解決問題,難怪學員會覺得沒被取悅了。

 

寫到一半,發覺自己愈寫愈酸,因為,有些話太直接了,不酸一點的話很像把問題的責任一股腦推向某群人的懷抱裡,所以,只得酸一些。但,環境的氛圍是已經那樣子的了,許多人的行為和想法確實把環境向不恰當的方向推去,但他們也不該被責怪,因為,他們大部分也是受到環境氛圍影響才變成這樣子的。所以,別去「究責」了,大家多少幫忙想一下自己或環境怎麼做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多一個臭皮匠就能產生更多可能勝過諸葛亮智慧的想法,一起幫忙一下吧!!

 

ps:表達能力不夠好,贅詞和廢話太多,造成篇幅過長,剩下的之後再來「酸」好了。

怎麼覺得語氣有點像朱學恆!不過,只有語氣有點像,內涵還差蠻多的。

以下附了個朱學恆在輔大的演講,我覺得蠻有趣的,受裡面某些內容的影響,幫我敢與願意去寫出上面這篇文章出來,欣賞一下吧!!

(呃,這兩篇無法嵌在部落格裡播放,請自行點兩下跳到Youtube看吧!)

 

https://youtube.com/watch?v=VN5TbSzaGns

其實我是希望各位看到第九段的,不過,應該很多人懶得看到那麼後面,這邊直接附給大家看吧!!

https://youtube.com/watch?v=g6iS_LIwu3s

 

巴菲特報告裡的美國前聯邦審計長-David Walker以及朱學恆

 

https://youtube.com/watch?v=VN5TbSzaGns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四處奔波演講不為名利就只是為了幫社會或社會的未來認清一些我們該知道的事,該去思索的事。他們看起來真像傻子,一群讓人尊敬的傻子。

不過,如某人所說:每天做一件傻事,可以改變全世界。

我們沒那麼厲害,但想發神經時,去做傻事還蠻痛快的。

990721研習用連結

這篇文章也是研習用的,而且只是一些方便學員使用的連結而已…

1.Google網址

2.Gmail網址

3.Gtalk軟體下載

4.Picasa 3.6下載

5.竹安國小網站

當例子,讓大家知道我靠google的服務省了力氣也能得到還可以的效果。

6.某個結合GPS相機所拍照片的Picasa相簿

GPS定位,好棒!!

7.Youtube影片編輯器

簡易Youtube網頁版影片剪輯器,功能不強,但操作蠻簡單的。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p:*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v:textbox {display:none;}

投影片 41

.O
{font-size:149%;}

8.校外教學之到玉蘭茶園

一個例子,展現文字、圖片、影片合起來可以如何展現一個故事。

9.啊那個阿宅愛花蓮嗎?

有看到那影片嗎?美女耶…..呃,畫質多棒的Youtube HD影片啊!

10.下載Firefox及安裝Downloadhelper

一個下載Youtube的解決方案。

11.BENDER CONVERTER

幫你方便且快速的從Youtube上下載影片的聲音檔。嗯,如果是MV的聲音檔,似乎可以當mp3來聽了。

12.我在Google地圖上弄出來的幾張地圖

13.我的美食地圖之綠海咖啡

14.別人看得到動不了的日曆

天龍特攻隊字幕檔.srt

拿來修一修就可以上傳成為Youtube影片的字幕了!

 

kmp.zip

kmp播放程式,聽過吧!?

 

小結:人多真的蠻難全面照顧到的,今天效果就不太好。有意願的話可以自己組個三人以上十人以下的學習團體,我帶著去用Google的服務,這樣子學得人可以得到比較多。當然,不收費、場地請自行解決、時間必須是暑假期間我沒事的時間。有興趣的請自己找團後再和我連繫…

另,我有的也只是比初學者多一、二年的使用經驗而己,只能盡量幫忙,不可能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

廣告 – 暑假會辦個作風搞怪的研習

前幾天,教網中心林仕強老師的一個邀請,讓我覺得很意外,又覺得很理所當然。意外,是因為又有人找我當講師了,而且不是行動研究分享(這是另一個意外),是教育處裡對全縣所屬教育單位資管、資教業務執行者的教網中心找我這個資訊技術早已落在中段的資訊使用者當資訊工具運用的講師,不過,最近意外太多了,讓我不致對這種意外太過驚訝。覺得理所當然,是因為這塊市場(指研習可鎖定的對象)一直存在著,只是這塊需求從一開始沒被發覺到後來被忽視或歧視著,很高興上頭對這個區塊的關注提昇到這樣的程度了。

林仕強老師邀請我把自己部落格裡的東西整理一下,讓我以自己觀察所得的想法設計出一個具主題性的課程,好在暑假開一個對老師有幫助的研習,一個要求很寬鬆到幾乎是讓我自由發揮的邀請。這個主意太有趣了,在詢問了幾個問題稍微瞭解狀況後,我就答應下來了。
難得有這個自由發揮的機會,我想開一個讓自己任性一下的研習:
一、人數最好三十人之內(若不超過二十人更佳),這是分享與交流學習,不是講完就沒事了。
二、要交成果,不能完成成果的人,不給研習時數。
(成果:成功上傳照片、影片、完成美術拼貼、成功與其他學員Gtalk、成功在別台電腦登入以使用隨身書籤。)
三、填寫我設計的檢測表,看課程中各單元的內容是否合他們用。
四、我會準備多功能讀卡機,讓學員可以獲得從照片從相機到上網的完整操作經驗,用完後送他們。
五、要能夠主動提問,當作作業之一。
六、完成成果後學員覺得所學課程內容不好用的,送他一個隨身碟,當作讓他坐一整天,浪費時間且增加痣瘡風險的賠禮。
七、請學員帶數位相機來,記憶卡裡至少需要已存有200張以上的照片,有影片檔更佳。

參加研習資格的資格及限制:
一、覺得照片放記憶卡裡或電腦硬碟中就可以,沒整理必要的,請不要來。
二、覺得網路服務沒有用,隨身碟就可以走天下的,也請別來浪費時間。
三、已有Gmail且熟悉Picasa相簿如何使用的人,除非你想當助教,不然也請不必來浪費時間了。
四、不習慣向人求助或提問的人,也不用過來,因為我要求在一天課程中至少要向講師問兩個問題。
五、對網路很陌生的人也不用過來,我是在教網路服務,不是在教如何上網。
六、希望我可以完全滿足你需求的人也不用過來了,我只有使用經驗,只能就經驗給你我所想出來的最適解決方案,我能力有限。

課程架構
Google的各項服務-解決網路服務多帳號的問題。
1.Gmail-塞不暴的電子郵件空間。
2.Gtalk-不用再申請帳密也可以不安裝軟體的即時通訊工具。
3.Picasa網路相簿及照片管理軟體-操作簡單,並幫你解決照片管理、分享、編修、播放、儲存等需求。並有一些教學運用經驗分享。
4.YouTube-影片分享,充分挖掘「數位相機」的潛力。
5.Google地圖-讓地圖不只是地圖。
6.Google工具列及隨身書籤-隨身書籤超好用。
7.Google搜尋的進階應用-Google絕對不只是關鍵字搜尋而已。
8.日曆-記憶力衰退了嗎?可以發簡訊通知你日曆裡已排定的行程。

給參加研習者的話:
這世上,總有許多人的需求是被忽視的。或許,我可以幫你一些!
網路,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有誰知道,有許多人也因此而被邊緣化了。當網路服務發跡時,使用網路是資訊發燒友熱愛的事;當網路服務推陳出新、百家爭鳴,要吸引使用者目光以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時,尋求實用工具的使用者總被一大堆註冊動作、不人性的操作方式及服務收攤的消息搞得筋疲力盡;當網路服務的使用已成為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時,沒把時間浪費在網路上的工作者發現自己被網路世界邊緣化了。你,只是沒能融入資訊生活環境或沒適當切入管道而已,竟就被資訊世界排擠並視為邊緣人。
其實,網路世界的門檻不高,尤其,我們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沒能讓您學會這些網路服務,是科技發展者忘了挖掘你們這塊市場,你們是可以待價而沽的!不過,由於您的積極,讓我有這個榮幸當您的墊腳石跨越這個不高的門檻,給網路一個機會來服務您吧。

ps1.本研習應該會開在暑假(七、八月)期間,可能的會開在7月21日。

ps2.個人是希望參加研習的人愈少愈好,這樣比較能深入的協助學員。

ps3.會有這個廣告是想請好友們幫忙過濾一下,身邊的人符合我設定的資格盡量介紹過來,我很樂意幫忙的。

兩句不好聽的話

「當一個組織的新血愈來愈少時,組織成員感受社會脈動的敏感度也隨之下降。」

 我也忘了怎麼會推導出這個想法,推出這個討人厭的想法後,更討人厭的是這個想法好像很難推翻。

這是我對自己及週遭視野所及的小地方所做的觀察結論之一。

沒新人進來,沒新的刺激,新的成長體驗,教師群的教學能力確實因經驗的累積而更加成熟,但另一方面,對教學之外的事物缺乏興趣的教師也變得相對守舊,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主動學習意願不高,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群學習高峰期早已遠去的教師用過往的經驗教導學生去面對未知的未來。

當然,這不代表所有人皆如此,能主動學習並提昇自己能力的人一定存在,但們心自問,比例真的不高。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常態,教師不太會去學一種不是一定用得著的能力,就算該能力用得著,但不學不用別人也奈何不了他時,仍是沒什麼意願的。

好吧,我承認這個觀點與想法是很欠罵的,所以,隱藏起來好了。

行動研究分享

如果你是宜蘭縣的教師,因為察覺到自己有做行動研究的需求但卻搞不清楚狀況的,您可以直接看最下面的ps部份,那裡有整理一點資料及宜蘭縣的成果,或許對你有一些幫助。其他部分,則是我做行動研究分享的東西,有較強烈的主觀看法,懶得看的話,建議跳過!!

另,990519在力行國小研習的簡報已簡化成網路版,需要的請按下面連結下載。

990519行動研究分享.ppt

 

 

行動研究                                                            最後更新日期:99.5.19

程序和脈絡常常是不存在的,需要有心人整理出來。

一、我為什麼做行動研究
1.上面交辦
2.找不到自願的人
3.我是承辦人
4.這次對內容及格式的要求比較少
5.我有一些想整理的東西              

6.有減一節課

所以,我跳下去做了!


二、教授的意見
1.找到好題目
2.對該議題有敏感度
我的理解:
誰知道什麼題目是好題目?覺得有意義、值得做的題目就去試看看,或者和同儕討論看看。但,題目會有「是否適合」的問題。
敏感度,想愈多愈敏感,不想就沒感覺,所以要做,「從做中想」,沒做,大多是空想或是懶得想。


三、對主辦單位執行態度的意見
1.沒長期規劃及具執行力的執行者,雖說要累積經驗,輔導團針對舉辦過的活動資料並未給予有系統的整理,對於初次嘗試要做行動研究的人,看到這些無序的資料連作個基礎的認識都有困難,這些累積的東西如何能幫忙其他老師?

宜蘭縣98年度行動研究實施計畫.doc

唯一累績下來的東西:輔導團行動研究資料

2.教育處長官發言把行動研究和碩士學位以上學歷的取得綁在一起,令人翻白眼。

四、從我的角度看行動研究計畫

我和大家一樣,都只是個教師,對上面宣達想要讓教師做的事並據以達成他所需要業績的計畫,很是反感,但遇到了,總也該從中尋找可以有正面意義的訊息出來,不然,若是遇事只想一味的抗拒與自我防衛,我想,我早晚會養成連自己都覺得反感的死公務人員心態或變成眼光狹隘的既得利益者。另,對於行動研究的概念和想法,我好奇很久了,所以,也就趁這機會跳下去進行嘗試。


五、我怎麼會做行動研究?
我沒參加過行動研究的研習,所以,我在做之前對於行動研究的認識是很淺薄的。上網搜尋,找到的多是一堆歌功領德或成績公告的東西,對我幫助最大的一篇文章是《宜蘭縣97年度「教育專業經驗與教學行動研究」研習講義大綱》,是97年推動行動研究計畫時請北教大林曜聖教授所講授的講義。接下來以該篇議義為基礎介紹一些對我幫助許多的概念。

宜蘭縣97年度「教育專業經驗與教學行動研究」研習講義大綱-文淵附註版.doc

 

六、從非學術的角度來看行動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行動研究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
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中,
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
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
以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
(蔡清田,2000)。

哈,要從非學術的角度來看行動研究如何進行的,開頭卻是從引用一份有學術性的介紹當引言,真是夠了。上述對行動研究的說明雖然看起來很可怕,可是,歸納下來,不就是「行動」並「研究」著,「行動」就是發現問題並去做改進的動作,「研究」就是思考、找方法、審視執行成效、反省與修正,這種事情我們平常不就都在做了嗎?!對的,你做的事情只要合乎這樣的要件,就是行動研究,這裡從頭到尾全然沒有認為寫出一本萬言書才是做行動研究,所以,寫萬言書是以完成一篇要去說服人的文章、參賽、希望得獎為目的的作業,咱們在這裡就先別去管「寫」這萬言書這件事了,回歸最初,做行動研究就好了!(我行動研究內容簡易版.doc )

1.用「心」來「閱讀」一個行動研究

2.從題目看出背後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讓學地圖變有趣:結合電腦地圖拼圖遊戲教學生熟記台灣各縣市位置

全球教育主題式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糧食危機」議題為例

六何法學習策略運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童摘取大意之經驗分享

大手牽小手,輕鬆樂寫作:以活動體驗教學方式引導二、三年級寫作之行動研究

英語、數學兩班三組分組教學方案

3.當你看到其他教學策略時…


 

懷疑:

你會懷疑這些策略是否管用!?我也很懷疑!因為光是用想像的,就可以列出一堆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影片裡所呈現的成效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

說服:

所以,我們需要被說服,要說服我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搞一篇行動研究給我們看,千萬拜託別開口閉口理論及一堆官樣文章,讓我們看到他們所說的策略在執行時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如何克服與解決的,給我們最真的陳述,只要是真實的,相信多數人都能真的理解這個策略的可行性、背後的限制以及執行者對於這個策略執行的教育哲學和用心。

我們也可以做嗎?

當然可以,我們是在現場執行實務工作的人,看到的是真實,也是真實的去做,並得到真實的反應,再把真實的結果與反思記錄下來當做以後教學精進的參考,為自己而做的行動研究當然真得不能再更真了。

4.研究執行者、說服者、被說服者

當我們在進行一項行動研究時,我們都是個研究執行者,樸實的做著我們覺得有意義(也是真的有意義)的行動,但我們可能因為沒時間或不善表達而沒有把自己做的東西整理出來與人分享。看一下下面的影片。

哇,好厲害喔,徐薇講得真好啊!不過,仔細想想,這些東西我們可能原本就有概念了,甚至有許多英語老師老早就用這種方式在上課了,但,卻只有徐薇把這些東西整理成UP學,並能靠這一套來賺大錢,為什麼呢?因為他會包裝,把這些教學方式組合成一個具說服力的說法,讓聽到的人覺得很有道理而被說服了,進而相信這套做法是有用的,然後有了信心去執行UP學,據以改善自己的英語能力。

所以,徐薇也是眾多研究執行者之一,但她因為1.有豐富的執行經驗(我們也有啊)加上2.她花不少時間去省思(我們也都有啊)並3.有意識把研究成果組織包裝成一套具說服力的說法(這一點就比較少人去做了),所以,他成為一個成功的說服者了,這部分確實是我們比較欠缺的能力(不習慣分享,所以也比較少想要用什麼方式比較能把自己的東西組織成具說服力的說法。),這也會讓我們的行動研究能產生的影響力降低許多,因為這些成果會因此而無法分享出去。我們是可以跨出這一步的,下個單元看到的就是我在這方面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試著把自己放在一個說服者的位置時,你會逐漸的把自己的策略及行動組織成具脈絡的系統化思維,不再只是一堆零散沒組起來的零件,這對我們的專業成長是有很大的助益的。

 

七、介紹我的行動研究

1500.swf

讓學地圖變有趣.ppt

讓學地圖變有趣:結合電腦地圖拼圖遊戲教學生熟記台灣各縣市位置.pdf

另兩個也算是行動研究的項目google服務應用(picasa網路相簿和youtube)認識我所在的世界

行動研究分享.rar

八、給學校推動行動研究的建議
1.獎賞利誘:下次就輪別人了、減課、獎金。

2.別期望有多豐富的成果,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在第一線教學,做行動研究是為了要提昇教學、提昇教師自已,讓行動研究成為教師發現教學問題並解決該問題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為做出漂亮的行動研究成果而去做行動研究,因此,多一起討論(絕不是分派工作的那種討論),並對教師進行研究所需的資源予以支持,方能讓行動研究的行動思維成為教師的習性。

3.勿以完整行動研究的寫作規模嚇人。帶領教師以簡易格式寫出自己行動研究的想法,並去操作看看,有必要時,再把作品的完整架構寫出來。

我行動研究內容簡易版.doc

(看過之後應該會有很多人覺得吃驚竟然這樣子也可以得獎…)

 
九、給老師的建議

說法一:(給想探討行動研究意義的人)

常有人問說,教師有專業嗎?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心中帶著一些肯定與困惑!教師應該是有專業的,但這些專業,並不是在取得教師證時就具有的,而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中自省並累績起來的。但這些東西如何證明?或許行動研究成果(不是指得獎)的取得,可以是一個不錯的答案。再退個一百步,就算無法產出那麼多行動研究的成果,教書那麼久(五年?十年?二十年?半輩子?)總會有一些題材是自己有興趣、擅長或覺得特別值得重視的吧!與其與人打屁空口說大話,不如把這些題材真的執行過並留下脈絡記錄,並將這些東西整理成可以說服別人的東西,這不完全代表專業,但卻也是專業的證明之一。

說法二:(給擔心自己能力不夠的人)

行動研究是很簡單的東西,其實我們平常都在做了,只是缺乏記錄、理論基礎、操作脈絡而已。各位可以用簡易的方式操作看看,只要看得懂、有條理、具說服力,那就夠了。真正要交給縣府的作品才需要大費功夫去整理得很漂亮。 

說法三:(給不願意的人)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毛病:「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簡單來說就是用講的很行,但真正要實行,卻總是藉口一大堆。先把專業、理論、可行性都先丟一旁吧,檢視一下自己,在思想和行動這兩個面向上,各是巨人還是侏儒?

最後,不管你是哪樣的人,都該有些想法了,接下來,就看你了!!

 

 

ps.一些可能有用的資料,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1.宜蘭縣97行動研究計畫.doc

  97學年度宜蘭縣行動研究計畫。對格式要求甚多,嚇到,所以不敢參加。

2.宜蘭縣98年度行動研究.doc

  98學年度的計畫,對格式較寬鬆,加上裡面提到中長期計畫,覺得應該大家都跑不掉,所以跳下來試看看。

3.宜蘭縣99學年度行動研究推行計畫.doc

 99學年度的計畫,剛拿到手。徵稿形式與98年差不多。

4.宜蘭縣97年度「教育專業經驗與教學行動研究」研習講義大綱

  把我畫的框線及編號拿掉就是原本的面貌。由講義內容看來,教授提的行動研究格式基本上是蠻活的,但縣內的執行計畫似乎要求比較硬,所以很容易嚇倒一堆人。

5.980521宜蘭行動研究講義

內容也很不錯,尤其是其中第三頁的學習單可以幫你檢視你進行行動研究時注意到一些事項,讓你較易上手。當然,別把內容當聖旨,參考你能理解的部分即可,其他較深的部分,你在研究過程中會慢慢有體悟的。

6.生活中行動研究的實例

這也是行動研究?是的,這些都可算是行動研究。不過,別以為這些只是idea而已,從想法發想到執行、反省、修正、再執行…. 最後才能得到一些成果。這過程不就是行動研究所強調的嗎!!

7.97年宜蘭縣教學行動研究論文

哇,論文耶,看看97年行動研究的得獎作品,看內容就像論文,好硬啊。

8.98年宜蘭行動研究得獎作品

三大類得獎作品,是得獎「作品」,不是「論文」了,比較沒那麼嚇人,內容上也活多了,看起來也比較輕鬆。 和97年的感覺差很多。

9.專業成長故事的改變與行動研究改變的故事(宜蘭縣990929).ppt

99年9月29日林曜聖教授在宜蘭進行行動研究研習的簡報

10.其他:陸續再補充。若您有更好的參考資料也歡迎提供。

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

或許你看過了,或許你稍有耳聞,來,再感動一次吧!!

[@more@]

 

這是大眾銀行的一個廣告,是依據真實故事「改」編。當然,為了達到廣告要的效果,他們發揮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且地點和情況也改了不少,在看完廣告後,記得看一下原出處,雖然沒廣告畫面那麼煽情,但,很真,也就更讓人感動!!

故事原出處: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