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客家歌謠

第五篇 客家歌謠

         「客家人」各稱的由來,是因為宋朝在製作戶藉時,將原居者稱為「主」,而較晚移入者稱作「客」,直到現在這個名稱仍被沿用。

         根據統計,客家人約佔了宜蘭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宜蘭境內的三山國王廟(客家人的守護神),是全省最多的。

         【宜蘭的客家人】

         根據文獻記載:一七九六年由吳沙率領入墾蘭陽平原的移民中,有兩百多名粵籍客家人,他們多定居在礁溪、員山及冬山等近山區域。

         在漳、泉兩籍移民密集的拓墾下,數年後為躲避災荒而翻越草嶺古道遷徒至宜蘭的客家人,已無落腳之處。

         由於「晚到」,所以他們居住的地方,都是些較為貧瘠的丘陵或山地,生活環境的艱難,使客家人養成了刻苦耐勞與勤儉進取的美德。

         【客家系民歌】

         客家民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關於「九腔十八調」的說法有兩種:

  1. 「九腔」是指北部客家人所居住的九個不同區域,產生九種 不同的方言腔。而「十八調」則是意謂著有十八種不同的曲調。
  2. 「九腔十八調」:描寫客家民歌繁多之意。

 

         在客家族群漫長的遷移過程中,眼見耳聞的事物,常用歌聲表達出來。有的是隔山遙唱的「山歌」,有的則是心有所感的「情歌」。

         這些滿溢著鄉土情懷,風格獨具的客家民謠,曲曲真摯誠樸、豪放自然。

         一般說來,北部地區的客家民歌,因與都市文化長期接觸,易受近代音樂影響,所以較具通俗小調的風格,而南部地區的客家民歌,則較能保存客家山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