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族群的互動與融合

二、族群的互動與融合


瑪蘭、泰雅、漢人在不同的時間來到宜蘭地區,共同在這片土地上開發、生存與奉獻,對宜蘭造成深
遠的影響。不過,由於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和生活條件的差異,族群間的誤會與衝突事件一再發生;所幸經過長時間的接觸與互動,學習接納不同的族群文化,尊重
價值觀的差異性,彼此間已趨向和諧融合,為發展多元文化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19世紀初噶瑪蘭人舊社分佈圖

噶瑪蘭人在早期宜蘭地區的開發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宜蘭人的血統上也 有相當的份量。
(請點選左圖,可以看到較大的分布圖)

灣有句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指的就是早年漢移民,多數是隻身來台的「羅漢腳」,往往娶當地平埔族噶瑪蘭婦女為妻,形成異族通婚的現象。因此宜蘭至今仍沿用著不少的噶瑪蘭人生活與文化習俗,


例如:



1853(清咸豐3)年,噶瑪蘭人受漢人欺凌壓迫,遷居於花蓮、台東一帶,但他們仍根留宜蘭。


噶瑪蘭人在大葉山欖樹下歡唱跳舞

1991(民
國80)年,宜蘭縣政府辦理「紀念開蘭一九五週年系列活動」,邀請遷居花東地區的噶瑪蘭人,回到原居地─流流社,做尋根之旅。噶瑪蘭人在大葉山欖樹下唱歌
跳舞,紓解了長久以來的鄉愁;從此每年均組隊回宜蘭參加全縣龍舟比賽,並在公館、利澤等國小實施噶瑪蘭語教學,延續其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