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社會的衝擊


三山國王廟是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約二百年前,吳沙率漢人入墾宜蘭,其中絕大多為福建漳州籍,僅有少數的福建泉州籍和粵籍。這和當時以泉州人為主的台灣其他地區有很大的差異,無論在語言、禮俗、戲劇….等各方面,都保持濃厚的漳洲色彩。別具一格的「宜蘭腔」是宜蘭人特殊的標記,蘊含濃郁的鄉土情懷。

籍的客家人,人數較少,多居住於縣內淺山丘陵地帶,但凝聚力強,有強烈的族群意識,每墾一地必先建廟奉祀三山國王。因此,只要有三山國王廟的地區,多為早期客家住民的家園。

開拓的過程中,漢人挾持人多勢眾,結群拓展勢力,加上種稻技術的移入,很快取得經濟上優勢,成為蘭陽平原的新主人;噶瑪蘭人被迫遷移花東海岸,泰雅人則退居深山。


宗廟宗祠 ( 李氏敦本堂 )

傳統的漢人社會,是典型重男輕女的父系社會,具有濃厚的宗族觀念,除抄錄、保存族譜外,在墓碑或家中神主牌位,也都銘記祖籍或群望堂號。另外,許多寺廟都供奉開拓蘭地有功的先賢、名宦的神位,以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漢人為主的宜蘭,日治時代和台灣各地一樣,接受日本文化的挑戰,在生活、語言、經濟建築上都有重大變遷。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在政治勢力為後盾下,再次受
到中原文化的洗禮,逐漸失去本來的鄉土面貌;而近年來,更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使傳統文化激盪在新舊交替中,由此,如何在保存傳統文化之下以互尊、互信、
互重的精神,重建「宜蘭新文化」是每一個宜蘭囝仔應面對的課題。


墓碑上銘記祖籍是漢人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