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廟宇建築

  傳統廟宇建築最底部為臺基,是一座廟的基座,通常以磚石為材料,表現四平八穩的氣勢;但為了看來不會過於呆板,臺基的邊緣都會砌出一些花樣來裝飾。甚至,一些較大型的廟宇,臺基上還置有欄杆,欄杆上雕刻有各式的花樣,如蓮花、繡球,更增加臺基的美觀。

  一般臺基上的柱子底下有柱珠,是一根柱子的基礎,具有防潮溼及保護柱子的作用。柱珠雕刻的表現力也很寬廣,匠師從蓮花瓣、金瓜瓣到圓鼓形等等形狀,均加以發揮應用。

  而柱珠之上多用石雕龍柱,龍柱最常見者為圓形。一般說來都是龍尾在上、龍頭在下,龍身則盤繞圓柱一圈。要注意的是,龍頭原本在下,但匠師們會讓其昂起頭來,用爪子抓珠,張牙舞爪狀可以一壯觀瞻,而龍身體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門口兩側有石獅或抱鼓石,可以鞏固門框。石獅置於門口時,左雄右雌,雄獅特徵是微微張開的嘴裡含著一顆活動的珠子,腳踩著是繡球,雌獅特徵則多為緊閉雙唇,前足逗弄小獅兒。這對石獅與廟前龍柱一樣
有歡迎來客之意,並兼具守護大門之用。可見匠師的雙手是多麼神奇,才能把獅龍表現的如此人性化!

圖片7-3石雕龍柱:臺灣寺廟的前殿或正殿都放置一對龍柱,讓龍在柱子盤繞並顯露出張牙舞爪狀。

圖片7-4石獅:臺灣寺廟的門前通常會放置石獅 一對,除有闢邪的效用外,看看它們搖頭擺尾的模樣,煞是可愛。仔細看一看,你能分辨出它的性別嗎?


基之上除了少數的石柱外,多為木柱,這個部份是傳統廟宇建築的骨架,直接承受屋頂的重量,非常的複雜。先民應用中國古建築構造上的「斗栱」,將屋頂的重量
逐層平均地傳到柱子上,才讓整間廟宇安安穩穩的站立著。更精巧的方法,是利用數百個斗栱組合而的「藻井」,完全不同一根鐵釘,且將廟宇的氣氛營造的莊嚴、
華麗,頗具韻律之美,令人讚嘆。

圖片7-5:斗栱接合圖。p106

圖片7-6:斗栱的原理。

 
  至於,屋頂則是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的焦點,雖說屋頂的形式變化頗多,但自古以來,起翹的屋頂即是權位的象徵,所以常見的還是屋脊雨端脊尾起翹的「燕尾」。

圖片7-7:燕尾屋頂。

  對於臺灣傳統廟宇的構造有了最基本的認識之後,我們要把焦點集中於「昭應宮」。這座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的媽祖廟,是縣內的三級古蹟,在臺灣傳統廟宇建築中也享有盛名,身為宜蘭人怎能錯過欣賞此一藝術殿堂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