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課文,朗讀完後,請小朋友看看分了幾段
小朋友很驚訝地說有十一段耶!短短的一篇課文竟然分了十一段(自然段)
[@more@]
(紫字:老師 藍字:學生)
課文分十一段,你們再看看有沒有甚麼發現?
很短就一段
說清楚一點
說話一句就一段
就是像公雞說、山羊說就一段
對耶!誰說一句話就成一段,像這種寫法在故事或小說很常見,但是我們在課文裡第一次遇到。
機不可失!是教孩子”初識意義段”的好機會!
(康軒版)
老師簡單地說了等一下分組討論的任務:
這個故事分太多段了,我們很難看出到底故事在說什麼,等一下請各組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包”,把講同一件事的幾段包起來,並且說明一下這包起來的是在講什麼,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表示(在黑板上提示)
討論開始,有組別拿起筆就開始寫
暫停!每一組要先看著課本說一說,經過大家的討論,才能開始寫
經過十五分鐘(老師很有耐心的等待,只巡視不介入)……各組將討論結果放到黑板上
我們先從比較特別的小白板討論起
這一組將課文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第九段à因為他們在討論黃狗為什麼會生蛋
第一段他們發現黃狗的狗窩有蛋,所以開始討論,中間都是討論的對話
第二部分是第十段~地十一段à因為他們已經查出為什麼黃狗會生蛋
最後兩段是他們已經發現蛋不是黃狗的結果
這一組也很特別,剛剛是最簡單包法的,這組是包最多包的
第一段à發現狗窩裡有蛋
第二段à山羊鴨子鴕鳥都不敢相信
第三段~第五段 à狗窩裡怎麼會有蛋
第六段~第九段à這是甚麼動物的蛋
第十段à大家都跑來看
第十一段à最後是鵝媽媽的蛋
這一組是
第一~第五段à因為牠在講蛋的事
是什麼事?
黃狗窩有一顆蛋很奇怪
第六~第九段à在講動物的蛋
是”講”,還是”討論”?
喔,應該是在討論
第十~第十一段à黃狗媽媽回家
這句甚麼意思?
是黃狗媽媽回家後大家就知道原來蛋不是他的
接著,我們把比較相似的組別放在一起看
這兩組包的一樣
第一段~第二段à黃狗媽媽生蛋的事情、因為大家都不敢相信
第三~第五段à黃狗媽媽生蛋的怪事、在想為什麼狗會生蛋
第六~第九段à討論狗窩裡的蛋、山羊在想會是鴨蛋還是鴕鳥蛋
第十~第十一段à黃狗媽媽回來以後發生的事、黃狗媽媽回來才知道答案
這一組是
第一~二段à黃狗生蛋的起因
第三~九段à牠們觀察蛋的長相
第十~十一段à黃狗生蛋的原因
這裡再想想,是黃狗生蛋的原因?
寫錯了啦,”不是”黃狗生蛋的原因
看完所有組別,老師請大家看看大家寫得有那裡是相同的?
好像每一組都是把第十和十一段包在一起
只有一組沒有
我們看看課文裡,這兩段主要是說甚麼
但不是黃狗媽媽的,是鵝媽媽的
所以是這個故事的背景、經過、結果,哪一個?
結果
第十和十一段是這個故事的結果
那再看看有三組是把第一和第二段包在一起,你們覺得應該是在說故事的什麼?
故事的起因
發生的原因
想想我們的國語筆記本寫過,故事的寫法一開始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大概會出現地點、……
時間
主角(人物、角色)
這些事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找找看這兩段有沒有這些
再來比較有差異的是中間,老師發現大部分組別是將第三~第五、第六~第九段包成兩部分,為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第三~第九段幾乎都是對話,在同一個時間、地點討論的對話,是不是應該包在一起?可是只有一組是這樣包,為什麼你們要分開包呢?
因為第三~五段的對話是在說這是蛋嗎?這件事很奇怪
第六~九段的對話是說觀察這個蛋的樣子很像是誰的蛋
是在討論不一樣的事
真的耶!老師都沒發現!
原來對話裡,你們又細分了兩種內容,所以才把它們分成不同包
老師覺得你們很厲害,竟然可以做到這個地步。
那第三~第九段是在說故事的什麼?
應該是”經過”
以上每一組的包法都很有意思,經過這樣的打包後,十一段的課文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
說說我們之前做過什麼累積,二年級孩子才有辦法做出這樣的
我們在國語筆記本裡可以看出
小一下:簡單的整理課文裡的訊息
小二上:
將同一單元的故事拿出來整理比較
小二下:
更詳細的整理課文裡的訊息
~~~~~~~~~~~~~~~~~~~~~~~~~~~
放手讓孩子試試!
原本,我應該是帶著孩子一起討論的,不過這樣他們容易受老師的想法影響,所以決定讓他們自己先試試看。
因為是”初識意義段”,所以我希望孩子學到的是:意義段的分法有許多,因為觀點不同而有不同。
所以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不斷地說明清楚。
孩子寫的可能不是很清楚,但再透過口頭說明,大概都能了解他們的想法。
我很驚訝地發現,幾乎都可以找出故事的開始(背景)和結果,中間的區分雖有不同,但我已經知道孩子在閱讀故事的文章時,可以掌握這兩部分,中間的因為不同的理解而產生不同的分法,是很有趣的。
我想,策略不應該是”為了策略而策略”,而是將這些策略融入在教學中,多次的累積、加深增廣的練習,孩子自然就會產生內隱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