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大眼睛】EP 42. 台南特輯:吃喝玩樂遊鹽分地帶~楊易霖老師
這一集真的非常好吃,哈哈!
昨天跟同事討論臺中名產,我推薦了心目中最好吃的太陽餅店家,而檸檬蛋糕則是阿母家附近麵包店自製的名列第一名。
如果問我羅東有哪些好吃的,那絕對都是我個人點上愛心的最愛私房點。範圍再縮小一點,學校附近好吃的,那我可以一一唱名並且說出那一道是必點。
我的旅遊記憶都是用吃來定位的,飲食文化是了解在地的第一首要感官。易霖老師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將在地的文化特色、生活方式、甚至是養殖方法都能侃侃而談。對比起來,我就是只滿足味蕾的美食者。我們夠了解自己的家鄉嗎?
每個人住家巷口的那家麵店,可能就有很多內涵可以挖掘,但不可能去吃幾碗麵就能知道,一定是透過閒聊才能更進一步聽到歷史與人情。易霖老師提到他們也是因為拍攝看見家鄉紀錄片,才能這樣有系統地去認識自己的家鄉,進一步幫社區的廟宇做網站,再發現更多國寶級作品。(我們的節目就是由[台灣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製作,帶著孩子打開雙眼認識自己的家鄉土地,這麼有意義的協會,需要大家支持贊助!~插播廣告)
這一集給了我許多想法,恰巧昨天下午跟學校主任到林場商討校訂課程如何與在地場域連結,我看到原本二年級就有一個訪問學校附近商家的課程,如果能夠好好的規劃,甚至向上發展,讓孩子了解我們的社區文化,應該會是很棒的課程脈絡。不過,有時候學校規模大,在這種課程內容的聚焦就不容易,讓所有人都想做更是難上加難啊!校訂課程是最好發揮,但也最容易「教案是寫來交差」挪作別用的,如果老師不認同就無法用心投入,加上被困在學科教學進度的魔咒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排除,校訂課程如此,數位學習也是如此。
我想到一句話「越在地,越國際」,當大家都想往外伸展的時候,也許該試試看回頭蹲下看看自己的家鄉,我們的土地自有迷人的風景~
要不,圖書館也來召募看見家鄉小志工,來申請一下看見家鄉協會的計畫好了,哈~
❤https://youtu.be/Q8fOHWog4IU?si=-aZqReldVFDIjRkO【看見家鄉】頻道有好多小導演們歷年來的紀錄片,非常好看
https://www.youtube.com/@homefrom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