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山看鳥,偶然間沿著森林邊緣,循著淙淙的水聲,沿溪而上,我竟愛上了山中的溪谷。」─劉克襄「溪谷間的野鳥」

這幾年訓練學生朗讀,每到五年級時,就會刻意挑選說明文和議論文來讓學生練習,有別於中年級時較有情節容易帶入情緒的記敘文,說明文客觀描述說明事物,我喜歡讓學生整理文章內容,有條有理地清楚念出各段重點;議論文強調文章主旨論點,舉例要有說服力,練語氣音調。所以五上的「火星人,你好嗎?」和「海豚」一向是我很喜歡選用的篇目,同一教學單元的「溪谷間的野鳥」就會拿來對比,說明文和記敘文不同的地方。

今年的培訓的孩子和我感情很好,念文章時,我總是格外放鬆,陪著他們念的過程往往會激發我更多想法,於是同樣一篇「溪谷間的野鳥」今年格外有感。經過一番思索和相關資料整理閱讀後,試著用三個分項來說說我進行文本教學時所謂「一課一重點」可能的選擇建議,以供參考。

文本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文本教學時,閱讀理解是第一步,總是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從字句描述裡去理解作者想傳達的訊息,這裡我不做文章的結構分析,從朗讀的方式來帶領時,我們會先逐段來找出關鍵字,用聲音去表達作者來強調的,這裡就出現了很有趣的分歧:「溪谷間的野鳥」標題的念法到底是強調「溪谷」或是「野鳥」,我請學生讀完一次再回答,答案幾乎多是「野鳥」,我請他們把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讀一次後:

第一段第一句:

最近上山看鳥,偶然間沿著森林邊緣,循著淙淙的水聲,沿溪而上,我竟愛上了山中的溪谷。

最後一段:

偶然的走進溪谷,慢慢的我喜歡上這隱密幽靜的王國。流動的溪泉,喧鬧的瀑布,跳躍的溪鳥,使我感覺到溪谷間隱藏著迷人的魔力,充滿了山水的熱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學生開始有了不同的意見,文章中大段落的描述了水鳥的生態習性,使得學生認為似乎是一篇介紹水鳥的文章,再追問他們在教室中這堂課的進行方式,有進一步做內容深究的,便是用整理文章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也就是從語文的工具性來進行閱讀理解的整理能力,於是學生的印象就會停留在以表格整理不同鳥類的習性外形,如果只是停留在這點似乎沒有將這篇文章發揮最大效益。如果用朗讀的方式將整篇文章的行文語氣念出,不難聽出作者真實想表達的對這蘊含生機的溪谷懷抱的熱情。那如果從工具性導入人文性呢?一篇文本只能從工具性和人文性二選一嗎?

單元教學的主題性及群文閱讀的價值

這時我們回頭看一看這個單元,單元主題為「觀察與探索」,在兩篇說明文的夾擊下,很容易會用相同的方式來處理這單元的三篇文章,從說明文的閱讀理解來學習爬梳整理資訊的能力,目前語文教材的主流大多以主題來分類教材,以期達到教學時能透過比較加深對主題(人文內涵)和文體(寫作技巧)的學習內化。
這裡要補充對岸於澤元教授對群文閱讀(台灣亦作多文本閱讀)的進行方式主張「1+X」群文閱讀,這裡的「1」指的可以是單篇文本的精讀,或是單元的主題、議題重要因素等。

而X就是配合「1」進行的延伸:第一種情形,將選用單篇文本精讀時,X就是把精讀課文與泛讀課文(統編語文教材「自讀課文」)或課外閱讀文本一起讀。如果「1」是課文或者是單元共同議題,那麼就有了第二種理解,「X」是以課文或單元共同議題為線索展開的對課外文本進行的群文閱讀。被對岸很正經八百的書面語弄得頭昏了嗎?
我以這個單元來舉例說明好了:

如果依照單元主題觀察與探索來將本單元的重點放在從文章提取訊息的資料整理能力視為「1」,運用群文閱讀裡的「求同比異」能更有效覺察整理方式,再用其他二課做練習,對自然景物的觀察描寫方式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寫作技巧的熟練。

如果將「溪谷間的野鳥」當成精讀的課文的話,又會有什麼不同?

首先可以看出的是文體的不同,說明文和記敘文比較直接可以分辨的是寫作的主客觀、人事時地物的背景之中夾帶作者情感。以寫作的需求來說,學生對記敘文的寫作指導是比較需要的。
所以「火星人,你好嗎?」和「海豚」就可視為練習進行觀察後描寫事物的描述寫作能力練習範文。那跟前者有何不同,不是都練習描寫記錄的能力嗎?
當然不同了!如果要選出精讀課文,就一定是這篇文章或作者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要選劉克襄

坦白說,除了需要讀國語課文的人,大部份的人不一定知道誰是劉克襄,事實上我自己也是讀了這篇文章很有感覺,為了補充延伸才去找相關資料,大大開啟我的視野。

剛跨過的2019年,劉克襄以「早安,自然選修課」獲第六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在新聞中提到劉克襄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在路上」作家,創作卅年來,每一本書、每一個字都是他親身走訪、抵達現場所得,評論家楊照形容「每一本書就是他走過的路」。
即使是網路時代,因長期野外經驗的積累,他自述是個「繼續持著弓箭的獵人」,科技、書寫方式再怎麼日新月異,劉克襄還是習慣親訪現場用傳統的狩獵(創作)方式跟大自然對話。

這正是現代學生缺乏的行動實踐能力,文本傳達了知識、教師精熟了技巧能力,然後呢?語文最終目標不就是希望落實語用,在生活中書寫,從中產生高層次的思考。

走出溪谷,跟著劉克襄的腳步,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台灣,生態的、人文的……
為您奉上滿滿的劉克襄:
劉克襄數位主題館:「劉克襄數位主題館」於2017年建置完成,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邱貴芬教授策畫。網站內容包括大事年表、得獎記錄、著作資訊、多媒體資料、線上閱讀、外譯作品、研究論文和計畫緣起。多媒體資料收錄劉克襄累積數年的珍貴手繪及手稿,可藉此窺見作家的創作特色、情感與堅持。

看了之後,才知道劉克襄先生和王浩一先生在公視還主持過「浩克漫游」帶觀眾走進台灣許多鄉鎮,發現台灣的人文地理之美。
寫到這裡,我都跪在電腦前打字了。在他許許多多的著作裡,我最有興趣進一步去借回家閱讀的就是「男人的菜市場」,同時再帶回另一本「菜市場,最時尚」進行自己的群文閱讀,記者歐巴桑的菜市場好物讓人好想跟進,男人的菜市場充滿鄉土濃濃人情,都好有味~~~

不得不說,比起單獨各課教學,多文本(群文)的教學方式,能帶來更多變化,豐富了教學想像。

為什麼要讀「溪谷間的野鳥」?

一百六十多年前梭羅在華爾騰湖寫下了在文學經典作品「湖濱散記」,文中栩栩如生的自然描寫直至今日,仍被視為是極佳的散文。與自然共存,遵守自然的規律,自由快樂的生活是梭羅想走的路,他被視為是美國生態學和自然保護運動的先驅。
讀劉克襄先生的「溪谷間的野鳥」時,「偶然的走進溪谷,慢慢的我喜歡上這隱密幽靜的王國。」讓我想起梭羅在秋天的日子裡,在華爾騰湖畔泛舟,聽潛水鳥粗野的叫聲、看野鴨閃躲著獵人,「除去安全之外,我真不知道,他們游行在華爾騰湖中央,又能得到什麼好處,也許和我一樣,牠們喜愛這裡的湖水吧。」

對大自然的愛不分時間距離,讓學生在心靈純淨的年紀,讀優美的語詞,讀對自然萬物的深情,讀對生命的詮釋。
你或許會懷疑學生能讀懂這麼多嗎?我們只是種下一個希望,等待花開。

時間決定你會在生命中遇見誰,
你的心決定你想要誰出現在你的生命里,
而你的行為決定最後誰能留下。

─梭羅

2020年凌晨
我用這篇文章跨過美好的過往
迎接新的開始
「溪谷間的野鳥」部份內容朗讀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 月 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