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羅社區-松羅堤防

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松羅堤防全長280公尺,右邊高度約15公尺,左邊約10公尺,寬約15公尺。松羅堤防的左側是本村的綜合運動場,右側是宜蘭縣最大的河川—蘭陽溪和蘭陽溪的支流—松羅溪。每當颱風來襲或梅雨季節,蘭陽溪常河水暴漲,洪水滾滾,要不是松羅堤防,本社區的居民早就被洪水入侵,整個社區也早成為水鄉澤國,氾濫成災,生命財產的安全早就不保了。如今松羅堤防那麼堅固,又可保障我們生命財產安全,我們松羅的村民都很感激當時任台灣省長的宋楚瑜先生及立委馬賴.古麥(高天來)先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大南澳海濱–朝陽社區

 

位於大南澳海濱的朝陽里昔日地名稱為「那娘仔」,居民來自各方,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主。「那娘仔」既不是山地語,也不是台語,而是日語艦名叫「浪速」的意思。話說一八九五年,日本浪速艦與僚艦攻入澎湖,窺伺淡水,砲擊打狗,攻占台灣,浪速艦接著駛向大南澳沿海砲擊南澳部落,故而得名」。朝陽里擁有多處開發觀光潛力、其龜山上有廣大的樹園,觀日出、賞海景美不勝收,尤其漫步在茂密的森林中,享受森林浴,全身無比舒暢,當地居民濃濃人情味,更是讓人回味無窮。18-118-218-3

18-4 18-5 18-6

阿蘭城~~阿蘭城影像日誌

有一次,李金墻老先生抱怨現在的日誌都是西洋式的,很不實用,希望有人能設計一種日曆
以農曆為主、有24節氣,可以一天撕一張,看到日誌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事。促
進會的幹部對此構想深表贊同,並同時著手進行資料的蒐集和設計工作,「2000年阿蘭城影
像日誌」的構想乃應運而生。
日誌中選定阿蘭城365項主題,另每個月份安排一個主題,如一月為「家族月」、二月是「
年俗月」……十二月為「社區生活月」等等。社區影像日誌出版後,為顧及大部份的居民收
到日誌後,卻捨不得撕,即使撕了,也會小心的保存起來,因此每一戶都收到二本日誌,一
本拿來用、一本可以保存起來,可長存為傳家之寶。

 

 

阿蘭城~~有應媽

有應公泛指一般被奉祀的無主孤魂。
「有應」之名,
取其「有求必應」之意。
男性孤魂稱為有應公、
女性則稱為有應媽。
其分佈,以有應公居多。
蘭陽地區一般祭拜者多為有應公,
而非有應媽。
阿蘭城在近新城溪附近,
則設有一間「有應媽小廟」,
可謂阿蘭城的另一個信仰中心,
也是蘭陽平原上的特色之一。

 

松羅社區 遊憩資源

本社區鄰近區域有三星鄉牛鬥鱒魚場及清水地熱烤肉區、崙埤九寮溪遊憩區、英士村梵梵溫泉、土場仁澤溫泉、寒溪農場(古魯)、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棲蘭神木區、鴛鴦湖自然保護區、明池生態保護區、明池生態旅遊區及本社區之松羅國家步道,皆可提供全國同胞遊憩、休閒的好所在。

YCEF20050704-01

[惠好社區]三鬮圳第二支線

惠好第二支線

原名番仔圳,水源來自尚德村內的自來水源區,水質清澈。此支線源於八甲魚場,流經尚德、惠好、南橋、凱旋等村里,總長3.8公里為附近社區灌溉用主要水圳之一,灌溉面積約160甲。

1807(嘉慶12)年由義首高陪助、林永福及眾結首所構築,於1811(嘉慶16)年流通灌溉。1997(民國86)年修建閘門。本圳位於尚惠路旁,流經大樹公廟、惠好派出所及宜蘭市的伏羲氏廟等地後,與村內的另一條溪併行,在七賢橋頭流經凱旋里建業路流入壯圍的新地區。

 

南方澳–內埤海灣

內埤海灣亦稱"情人海灣"背山面海,呈半弧形的海灣,位於南方澳的內側邊緣,岸邊有個小小社區公園,內埤海灘的美麗沙灘和小山丘相互對望成美景,在黃昏日暮時分安適地躺臥沙灘上,仰望藍天連接青山的一片蓊鬱,耳際聆聽海濤洶湧的聲音,讓人有溶入大自然的懷抱中的清逸,內埤海灣水質清澈,景色秀麗,夏日常吸引人潮來此戲水。當您品嚐完蘇澳的小吃和海鮮美食後,不妨順道來這個美麗的海灘散散步,欣賞青山與藍海天接水的雅致風韻南方澳的「內埤仔」,一九五五年政府將小埤擴建為港,成為南方澳第二漁港區。漁港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太洋的沙丘,就是景觀優美的「內埤海灘」,內埤海灘背山面洋,平時可觀賞旭日東昇,傾聽海濤的優美去處,也是夏日戲水浮潛的絕佳休閒場所。17-2

17-117-3 17-4 17-5 17-6 17-7

思源社區-大雀榕

       神木傳奇軼事-兩百多年前,先民華路藍縷,以啟山林,與猛獸鬥,與番人鬥與瘴氣疾病鬥,以血汗和意志開闢家園,艱困的生活,宗教信仰即是最佳依靠,各村莊雖各有其供奉神衹,土地公卻是共同的信仰。我們祖先將土地公廟,建於老榕的身旁,如神仙居於靈山,兩相表彰,因此樹下廟埕,就成了先民連略感情的地方,公共事物處理場,充滿著先人生活點滴與回憶,更有很多神蹟奇....。

  老雀榕曾於民國三十一年被颱風吹倒,次日颱風回南時又奇蹟式的回挺,在當時為一個大新聞。這株胸圍達八百公分,推估樹齡有三百年的大葉雀榕。住在老樹旁邊現年七十一歲的吳旺樹指出,他幼年時期,老樹四周都是稻田,旁邊雖有土地廟,但規模較小,也比較少有人來膜拜,不像現在的盛況。

  目前,老樹基部共生一株胸徑約三十公分的楠木,極可能是鳥類食用楠木的果實後,停棲在榕樹上解糞便,種籽掉落土壤中逐漸發育而成,形成一極為特殊景觀。

  然而,最特別還是有關這株老樹當年在颱風前後二天傾倒又回挺的真實故事。吳旺樹回憶,那一天是民國三十一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強烈颱風挾著豪雨侵襲宜蘭,許多草屋的房頂都被狂風掀起,附近人家紛紛躲進磚頭成的金七結福德廟內避颱,幸賴一位張姓富戶大發善心,差人送飯、送水,才使眾人免於凍餓。

  當夜,只聽到風狂雨驟,颯颯吼聲教人驚心動魄,恐懼不已,次日清晨眾人外出一看,驚見偌大老樹竟被狂風連根拔起,傾倒一旁,雖然覺得十分惋惜,但因家園被狂颱所毀,大家既無心也無暇處理老樹。沒想到,第二天颱風轉向,從相反的方向又再掃過宜蘭,這株被連根拔起的老樹,竟奇蹟式的又「站」回原點,分毫不差。

吳旺樹說,他記得很清楚,颱風過後,他和鄰人一起查看老樹,發現老樹直立挺拔,根部與土壤密合無縫,一點也看不出曾經傾倒又回立的痕跡。

蔗廍製糖史

蔗廍的地名,因日治時代當地有一簡單的甘蔗絞汁機台而得名,根據耆老訪談得知,當時蔗廍為大南澳平原牛隻放牧圈養最集中地區,所以當初地名也叫牛埔仔。可能因為當時牛隻充裕,逐漸發展出利用牛隻動力來從事蔗糖事業。而南澳糖廠為1930(昭和5)年林木溪兄弟創辦之興業製糖有限公司,當時為大南澳地區最大殖產會社,全盛時期甘蔗種植面積達到 150幾公頃,主導大南澳地區經濟數十年之久。
1950年代末期後,由於國際糖價崩跌,製糖事業遂成為夕陽工業,南澳糖廠也由於製糖事業之沒落而關閉,徒然留下大南澳地標糖廠大煙囪矗立數十年之久,後為顧及周邊民宅之安全而拆除,目前僅存糖廠基座及煙囪之爐座而已。

蔗廍

松羅社區 自然環境

(一)雨量年平均雨量為2827.7毫米,8至11月雨季,降雨量超過年雨量一半以上,12月到翌年七月,梅雨季節來臨,雨日最高為5月的20天,最低為七月的10天,全年全雨量達207天左右。(二)氣溫宜蘭縣屬東亞熱帶季風氣候的迎風帶,夏季炎熱潮濕,冬季陰濕多雨,年均溫約22.3度。因地處山區,所以氣溫略低平地1~3度左右。(三)溼度平均相對溼度為84%,且月平均相對溼度頗為穩定,對茶農在製作春、冬茶時有幫助,每到半夜可聞到茶葉飄香的味道,茶農獲益良多。(四)標高松羅社區內的山標高介於150公尺~850公尺之間,較高的地方如850公尺左右的山上,晚上常霧茫茫一片,行路難走,走入山區要特別注意安全。

OLYMPUS DIGITAL C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