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水社區-圖騰錯置的碼崙橋

碼崙橋是跨越了碼崙溪,而連接東壘與碼崙兩部落的重大橋樑工程,往昔在還未興建碼崙橋時,都是闢建小道在河床上,而跨越碼崙溪時,是由部落全體居民,利用粗大的麻竹來興建小型橋樑,但往往因為水勢湍大而沖毀了橋樑,東壘部落的學生為了要到碼崙國小上課,都必須強渡溪水,所以造就了現今部落居民對水性的熟悉度。到了2003年時,縣府為考量交通條件改善的必要性,所以才利用已廢除的原森林鐵道路線來改建興建宜51縣道,也投資大量經費興建本座橋樑,縮短了交通時間與距離,而本座橋樑在當初設計是以圖騰來表現原住民精神。但是,碼崙橋的規劃興建過程中,都未能參與部落意見,而造成圖騰精神的嚴重錯誤,也就是說,橋樑的欄柱是以百步蛇頭來興建表示,錯把排灣族的圖騰放到泰雅族領域中,這就好像「錯把馮京當馬涼」的玩笑。所以,部落的精神必須是由社區居民來認同之。

5.1.2

樂水社區-森林鐵道之火車山洞

宜蘭縣山區大都屬於片頁岩地質,所以在開挖交通道路設施時,因為地質破碎鬆動,而時常發生崩塌的現象,日治森林鐵道興建也常如此。觀察這座山洞內部的構造,也可以看出建構工作的毅力與智慧。目前到洞內觀察時,可以清楚看出這山洞的興建是由人工一刀一鑿的手工而興建的,同時在洞內的岩壁也發現了支柱山洞防止洞內土石崩落,而所設置支撐山洞的木柱基座,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山洞內崩塌,可見本區地質的脆弱易碎。而且山洞內還完好如初,若能善加利用與保存,即可做為現今的建築教學教材。而整個森林鐵道沿線大約有6座的隧道,目前因為無人發現與破壞而狀況皆屬不錯。

5.1.2

崙埤社區-河濱公園

崙埤村村民約600餘人,絕大部份是從桃園縣復興鄉、台北縣烏來鄉分批搬遷至此,至今約
有80餘年的歷史。此地有其特殊的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社會與人文背景。河濱公園係依據
台灣省政府民國85年推動的一鄉一公園的計畫而來,係因本村為大同鄉行政中心,有鄉公所
、鄉民代表會、戶政事務所、衛生所、分駐所、消防分隊等單位,為使鄉民能有舒適的休閒
空間及造福鄉民,乃依計畫提報逐年爭取經費辦理,項目有:河岸整治工作、景觀工程、涼
亭及景觀路燈、形象商圈等11項,目前以完成第一工程1800萬元,若能與泰雅生活館、崙埤
村部落新風貌結合,再輔以文化產業及活動呈現,對整個大同鄉的發展有其價值與意義。

 

YCEF20021031-01   YCEF20021031-02

崙埤社區-從耆老口述中,針對泰雅人的死亡習俗,主要可分為「臨終」和「埋葬」兩部分﹔

一般泰雅
的原住民在臨終時,為避免犯忌,一定要有人在旁守護,若無,不僅不可觸摸及移動死者的
屍體,假如觸摸及移動死者的屍體,依泰雅人傳統觀念就是不吉,家門就要深鎖並遠離家園
,重新建造。
日據前泰雅人的傳統觀念對於亡者的埋葬,在還沒有用棺木前,則以傳統的織布或蓆包裹,
亦無固定的墓地,於床下挖一墓穴讓屍體以蹲姿方式埋葬,而在出草及戰鬥中死亡的人,不
舉行埋葬之禮,都把屍體丟在原始林中。日據後,則欲以新的觀念來改變泰雅族人多年來的
傳統觀念,而傳統的埋葬觀念,六、七十歲以上老人仍記憶猶新,時下的年青人也僅能從長
輩口中得知過去的傳統埋葬習慣。(摘錄於番族慣習調查報告第一卷)
隨著環境的變遷,原住民傳統的埋葬習俗式微,現已完全漢化改葬於現代化的公墓中。

 

pxy

崙埤社區-行政區大樓

大同鄉行政中心暨其他轄內各機關,集中於崙埤社區,本鄉在宜蘭縣12鄉鎮市土地面積最廣
,人口最少,於民國66年冬,鄉公所由樂水村播遷崙埤,鄉轄各機關隨同轉移,從此奠定今
日崙埤社區發展之丕基。
目前本社區共有八鄰203戶,人口數約688人,分別位於三處不同野溪流出的山谷與台七線公
路間的山腳區狹形低地散居,偏遠地區特色乃於各部落有一座社區活動中心供居民集會和活
動,過去原住民住屋簡陋,遇颱風即吹毀,故大部份皆到活動中心避風雨,其作用不亞於各
機關功能,然隨著歲月流逝,社區大樓修繕多次,雖不若初建時般嶄新,但在歷經數十年之
久後,也散發出淡淡的古味,引人發思古之幽情。

??? YCEF20021029-02 YCEF20021029-03

崙埤社區-民宿區

民國89年大同鄉公所為配合本鄉推動人文、產業、觀光三合一之願景,特別向行政院原住民
委員會爭取專款,補助本鄉鄉民經營民宿提供遊客最佳的住宿場所,並可體驗原住民生活與
入境隨俗的感覺。
崙埤社區裡有三棟二層樓的別墅住宅位於較高地勢,可一覽全村風貌,感受社區有山有水的
秀麗風景。這裡的民俗風情淳樸,入住民宿有世外桃源之樂,或許根據一般的想法,鄉間的
民宿僅是木造的平房,崙埤部落民宿是別墅改建而成,裡頭的現代化衛浴設備套房、客廳都
很乾淨,收費廉價,來此住過的外地朋友都稱讚不已,連台東市公所參觀房舍後,都很驚訝
民宿的乾淨,有意仿效。
大同鄉長李玉蕙為使這項成果得以永續,創造原住民副業經營,特於90年度再行向上級爭取
經費,強化和輔導民宿戶之安全設備改善,俾使住宿之遊客在安全上獲得保障,另舉辦縣外
之教育觀摩活動,希望藉由經驗之交流,充實民宿戶正確之經營理念,強化副業生產之策略
,俾增加原住民之經濟來源,改善其生活品質。

YCEF20021028-01

崙埤社區-沿著台七號公路往太平山,左側是原住民保留地,右側是蘭陽溪開闊的河床。

進入崙埤社區,遠望橫在蘭陽溪公路,全長1086公尺的泰雅大橋,入夜後,尤其是夏天,在柔和的燈光下,人站立橋上享受自然的微風,猶如夜市般迷人。橋前溪床有12公頃河濱公園(尚在施工)以及社區公園,圍籬設計除有傳統原住民人像圖騰的青斗石為欄柱外,其間更以玟瑰石粉塑鑄成的十多種台灣野生動物模型裝飾,原味十足。
步行入部落商圈,目視基督長老教會建築的雄偉華麗,一間泰雅彩紋織布工作坊,實地引用傳統編織方式,製作原住民彩紋布料,還有未來的7-11商店以及數家道地的山產店,尤其拿娥米風味館應有盡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YCEF20021027-01

崙埤社區-耆老長者合影

在崙埤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春治號召下,本社區於民國90年5月3日舉辦部落耆老座談會(
見圖合影留念),張理事長表示隨著時光流逝,部落裡的長者漸漸凋零,許多屬於社區的歷
史也隨著老人家的逝去而消失,再加上原住民地區在無文字記載的同時,誠不知如何瞭解屬
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史料等,於是邀請所有耆老以口述方式留下部落歷史資料予以摘錄是
相當重要的。因此,規劃辦理這項活動讓部落有過去的足跡,在大家的共同戮力下,彙整一
冊崙埤村部落實錄,是此次活動最大的成果。
耆老對部落的轉變,如一些小徑如何演變成一條大馬路,還存在著深刻印象,當年需走1小
時的路程,如今僅需5分鐘不到。回想起從前種種,老人們都會情不自禁的在腦海中勾起無
限的回憶。

 

YCEF20021026-01

崙埤社區-泰雅美食

泰雅美食是一個菜色類別的泛稱,係指以泰雅古法製作,具有泰雅傳統風味之美食。所需的
食材大多採集自山林野生動植物,經過千百年的嚐試應用的心得,加以近年來烹調技術的改
良及創新,一些在部落環境隨手可得的野生植物皆可成為餐桌上的美食,諸如魚香山蘇、鹹
蛋山苦瓜、綠金針、碧玉筍、山珠蔥、秋葵、過貓、降血壓的山芹、麻油川七,皆是爽口的
山野菜。有的泰雅美食還號稱具有強健身體的食補療效,諸如山藥排骨湯(山藥可改善體質
及腸胃狀態,且自山藥提煉之荷爾蒙前驅物經實驗証明可改善骨骼疏鬆症)及黑森林勇士湯
﹔所謂的黑森林勇士湯指的是以原住民的黑豆煮豬腳,其中黑豆是得自海拔1200公尺以上才
生長的矮樹叢,每年每棵樹只收成約4兩到半斤的黑豆,得之不易,其他有香蕉飯(香蕉果
肉拌飯後再用香蕉葉包來蒸,又香又濃,冷熱皆宜,亦可素食)、竹筒飯、山胡椒生木瓜雞
湯、紅燒苦花魚、涼拌山豬皮等,既美味又環保的原住民美食。

 

YCEF20021025-01 YCEF20021025-02 YCEF20021025-03

崙埤社區-茶園

崙埤社區屬於紅土壤砂頁岩緩陡坡地,記得小時候鄰近社區同伙笑稱我們是紅屁股(玩耍滑
地所致),乃是土質趨於紅色之故。海拔高度300~500公尺間,適合種植茶樹,在民國六、
七十年間幾乎每戶均種鳥龍茶,面積高達數百公頃之多,每到春、冬茶盛期,全村忙於採收
,當時都以人工採菁,所以滿山皆是採茶姑娘,採菁後一連串冗長的烘焙過程,則由壯丁接
棒。製茶期間有機械運轉聲,有人工操作撞擊聲及閒聊天聲,各種不同聲音交錯其間,十分
熱鬧,再者每戶燈火如日,可謂不夜城。
好景不常,因環境變遷目前僅有四戶人家賡續以企業化經營,因製茶品質佳,頗受到外界肯
定。其所製之茶屬於輕度半發酵茶,沖泡後茶湯水色金黃鮮艷悅目,香氣撲鼻,滋味甘潤,
入口生津,喉韻無窮,令人嚐一口則回味無窮。
這等好茶,可能是孕自這一片紅土壤的緣故吧!

 

??? YCEF20021024-02 YCEF20021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