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宜蘭分行

台灣銀行宜蘭出張所設於1899(日明治32)年,為折衷樣式的古典磚造一樓建築,在日治期間,配合殖民政策,提供資金融通、產業貸款,是宜蘭第一間現代化的金融機構,終戰後更名為台灣銀行宜蘭分行。2010(民國99)年興建完成新館,建築宏偉成為宜蘭市區新地標,原址則將規劃為宜蘭縣立美術館。

 

cca100051-ar-3_0031_01

27 

原建物以老虎窗、三角山頭、拱門為其特色,1907年曾熱烈慶祝啟用

宜蘭市蘭城新月歷史空間導覽
YCEF20110108-05  YCEF20110108-01
 
參考網站:宜蘭縣歷史空巡禮

社區日曆-延平社區-延平郡王復台紀念日













延平社區 延平郡王復台紀念日
每年國曆的4月29日為延平郡王復台紀念日,開興廟所舉辦的祭典,為宜蘭縣三大縣祭活動之一。祭典儀式完全依古禮進行三獻禮,由縣長或縣政府派員擔任主祭官,以三牲酒禮,?龜、神豬,敬拜國姓爺感懷復台恩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延平社區-三鬮圳













延平社區 三鬮圳
早期為土堤的圳溝,提供農田灌?水利,兩岸長滿花草,河裡生態豐富,當時為居民摸蜆仔、捉泥鰍、捉魚的處所,隨著河岸改建為石砌混凝土,往昔生態已不復見,只成為耆老口中相傳的回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建軍社區-連德成橄仔店

       位於泰山路上的「連德成」橄仔店,至今已歷經四代的經營歲月,婚、喪、喜、慶辦桌前,「總舖師」總會到店裡掛貨張羅所需的食材,每年三大節,端午節、農曆七月半、過年,從鄰近村里的人潮延伸至員山鄉的大三鬮、內城甚至大湖底、二湖、崩山湖到雙連埤的人都聚集於此大採購,從早忙到晚貨物進進出出一天不知賣了多少雜貨?不得而知,在旁人眼裡,總是生意好得不得了。橄仔店除了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外,更是居民聊天、話家常,猶如現在的報紙與廣播電台的前身,負責消息的獲得及散播功能。在生活愈是便利的現代社區中,是否也隨之遺忘過去濃郁的人情味?

建軍社區-在做取糧的總舖師

       陳兆麟自幼便喜愛圍繞在祖父與父親身旁觀看以精妙的手藝變換出各道佳餚。由於父親從小灌輸要珍惜每樣食材,將他們發揮到最大的極致,以及擅用身邊有限的食材,要達到「在地(做)取糧」的境界,才算是一位好的「總舖師」。他舉了幾道宜蘭菜為例,說明這樣的境界。「糕渣」是運用高湯這樣簡單看似無用的材料變換出的一道宜蘭道地美食,即可見當時總舖師節儉中的巧思;「肝花」則是運用豬肝等材料,用網油包裹食材的宜蘭名菜;「日月雙撇」是在物質缺乏的年代所展現的烹調藝術,運用宜蘭特產鴨蛋剖半糊上餡料油炸再剖半成為四分之一的節省食材做法;「芹菜丸」則是運用棄置的芹菜頭所做成的美味點心。這些道地的宜蘭美味菜餚的背後巧思其實正是拮据年代社會情境的還原。

YCEF20050529-01

建軍社區-創新廚藝回饋社區

       「渡小月」由陳進祥先生創立於民國五十八年。之所以取名為渡小月乃是陳家人連同祖父輩共四代人皆為外匯「總舖師」,而總舖師每年農曆的四、五、九月為外燴餐飲業的淡季,即俗話說:「四、九、五月雞啄沙」。為了順利度過此時季而命名。原本在宜蘭市西門的「渡小月餐廳」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正式遷入建軍社區,由於家族的世代傳承,使得渡小月餐廳仍保留著道地宜蘭風味的傳統做法;並加入創新的用心巧思,屢獲國內外烹調廚藝眾多獎項。另一方面,現任主廚陳兆麟老闆也擔任建軍社區發展協會媽媽教室烹飪家政班的義務指導老師,回饋社區地方的貢獻功不可沒。

YCEF20050528-01

建軍社區-空軍飛行測候所

       日治時期,本里部份區域為練兵場所在,後改為民航機場,盧溝橋事變以後才改為軍用機場,用以訓練神風特攻隊,因此飛機起降終需仰賴測量天氣後所得的結果,以作為飛行與否的依據,亦因此而建立空軍飛行測候所。飛行測候所就建立在泰山口圳一旁,前方更有百年木麻黃老樹陪伴,三者之間形成互依共存的獨特景觀,亦可想見在日治時期,本地當屬相當空曠且水質優良、景色怡人的區域,不僅如此,在這古老的歷史建築物裡邊,所蘊藏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情懷,當是老一輩的人們見到這碩果僅存的建築物時,所產生濃濃情懷及回憶的所在。

 

建軍社區-金六結仔的輕便車

       金六結仔的輕便車(鐵)道則是屬於宜蘭城連接員山(堡)路線的中間一段,沿著泰山路及泰山口圳興建的輕便車(鐵)道雖早已不復存在,但社區的耆老仍能回憶起當時輕便車統合平原各鄉鎮及運送物產、聯繫產業設施有極大的便利性,隨著宜蘭線鐵路通車後,輕鐵遂逐漸沒落。

 

YCEF20050526-01

建軍社區-機堡

       太平洋戰爭時,日軍在本里原民用機場改建成軍用機場(俗稱北機場),同時在機場附近旁建築了許多堅固的飛機掩體(或稱機堡),作為藏匿軍機之所,以避免遭受美軍攻擊。當時軍機白天都被推至員山竹林或機堡內,機場上則放置宜中或宜農學生製作的竹製假飛機,以引誘美軍掃射,當美軍掃射幾次發現有假後,已耗費了不少的彈藥,而真的戰機則安然在機堡內。機堡作為保護及躲藏軍機之用,因此特別堅固,同時在上方更以土覆蓋及植栽,以作為欺敵之用,機堡長度約十五公尺,正面寬且高,是為機頭停靠處,背面較狹小是為機尾放置處,軍機由機堡正面、由倒行方向推入,機堡前後均不設牆以方便人員之進出。YCEF200505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