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口圳

泰山口圳灌溉區域

ap02-1

圖片出處: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87頁    黃雯娟撰

泰山口圳的大事記

2011-04-22_111658 

 

位置與範圍:位於員山堡大三鬮(尚德村)引西勢大溪水源,北流過員山,繞五圍城南,往東接往金結安圳,它的主要圳路約是今天的泰山路。

 

初築泰山口圳:嘉慶七年(1802)漳人吳表、楊牛、林石盾、簡東來、林膽、陳一理、陳孟蘭,泉人劉鐘,粵人李先等九人連結為首,號稱『九旗首』,共率眾1816人,進攻五圍,事後每人分得金包里古、員山仔、大三鬮溪溝地;泉人分得四鬮一、二、三,以及渡船頭;粵人得到一至九結地。其中漳人與粵人所分得之地,即屬泰山口圳灌溉區,五圍埔地佃戶自力開圳,在員山三鬮二附近引大湖溪(宜蘭河支流)溪水,流經芭荖鬱(今惠好村)、金六結等地。因圳路粗陋狹小,難以發揮灌溉功能。

 

開築泰山口圳嘉慶12年(1807)地方士紳集資開埤築圳,佃人議請圳戶十餘人,出資鑿築埤頭圳路,擴大灌溉,該圳曾因被洪水衝塌成溪,於嘉慶18年(1813)重修完竣,通流灌溉本區田園,田園既開,聚落紛紛建立。當『九旗首』開墾五圍時,五圍地區仍是平埔族聚居之地,為防原住民的抵抗,必須採取武裝集體進墾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以『結』為組織單位,由結首帶領移民、鄉勇佔地墾荒。而且分地之後為了進行農耕,必須興建水圳,結首常扮演出資者或管理者的角色。由於是當地人為主開埤築圳,更加強的地緣關係的結合,而有輪鬮祭神的共同祭祀行為產生。

 

資料出處:

1.宜蘭市志大事記(上.下)冊 林正芳/宜蘭縣宜蘭市公所

2.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 黃雯娟撰 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