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社區─再興宮

簡介:

七賢社區的浮洲再興宮為先賢開墾宜蘭後第五座廟宇,其建築材料部分使用第四座廟宇內部富有文化價值之雕刻文物。如內外殿相隔之雕屏,案桌,及懸掛之匾,其中歷史最久的匾額為明治36年(1905); 廟外之吊筒、支座、柱材等則為大正年間之作品。

7_1_再興宮04

7_1_再興宮05

祭祀主神:

法主公姓張名慈觀,福建永泰縣張家莊人,醫術、法術高強,40多歲時為除蛇怪而同歸於盡,得道飛昇。先賢背著張公祖神像開蘭墾荒,至今約150年歷史。清朝咸豐年間於溪洲堡泉州大湖 (今之三星鄉大埔張公圍)建蘭興宮,有楹聯云:「身化九龍潭遍逐蠻荒闢蘭境,法施三寶塔直驅鬼牛走桃源」,後因大水沖毀,在附近搭草寮奉祀,結果再次遇大水,又遷移至宜蘭市南橋里與七賢交界處,建物仍是草寮。浮洲庄民集資於今七賢村第二鄰處建廟稱再興宮,日據時代築蘭陽堤防將廟隔在河道之內,於是再遷至目前廟址,1985年因廟宇老舊再度原址重建。

7_1_再興宮01

7_1_再興宮02

7_1_再興宮03

神醫神水的傳說:

據耆老口述,再興宮舊廟之東北側有棵榕樹,樹高10米以上,樹冠直徑近20米,樹齡不詳。地面樹根盤踞,高出地面,當時判斷約有百年樹齡,因樹中心已有蛀洞,內部有一窩罕見的白蟑螂。近樹根處有一樹洞積滿清澈的水。由於張公法主生前為一神醫,當時醫療設備不足,附近居民遇有身體不適,即前來廟中向法主聖君求籤,只要在聖君前擲筊取得同意,即可前往樹洞中舀取清水回去服用,均可不藥而癒。曾有一婦女因眼盲而前來求得聖水醫治,竟然重獲光明。
日據時代為建南機場,鋪設五分車鐵軌至蘭陽溪採砂石,因榕樹阻路而遭砍伐大半。

7_1_大眾爺05

作者: 王元璋

七賢國小推動本土教育暨臺灣母語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