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_2-2_無獨有偶劇團~野溪之歌

無獨有偶劇團~野溪之歌

無物不成偶的現代偶戲╱鄭嘉音 (無獨有偶劇團工作室藝術總監)

俄國偶戲大師歐不拉佐夫在自傳中曾說:「偶戲表演是使無生命物轉化為有生命物的一項奇蹟,觀眾為物體展現出生命而感到驚喜,演員的喜悅則來自於賦與物體生命的過程。」的確,在表演美學上, 偶戲則是屬於一種「幻象的藝術 」:戲偶、演員、觀眾三者之間緊密交心, 在演出中共同體驗生命的形成與完成。正是這種生命的喜悅、存在的感動,使偶具有獨特的親和力,因為觀眾在看的過程中投射出自己的情感, 與表演者、戲偶共同努力來完成偶的生命表現,這真假虛實之間的藝術著實令人著迷。

正如音樂、舞蹈、文學、繪畫之於它們的創作者一般,偶戲也是創作者用以和觀賞者之間溝通的媒介,透過戲偶的設計和演出,可以展現創作者從生活中的體會、對世事的批判或對生命的歌詠。偶戲的表現特色不在於模仿現實,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誇張化。如此更能使角色活靈活現,讓觀眾印象深刻。

偶戲的歷史也像舞蹈、戲劇一般,由宗教、儀式而發源、而後演變為王公貴族以至鄉野民間的主要娛樂。二十世紀隨著現代藝術運動的興起偶戲也有了一些實驗性的轉變:例如在一齣戲裡混合使用不同型式的偶戲、甚至結合舞蹈或多媒體等不同表演形式;或是無物不成偶,偶的設計不一定要具有人物或動物等特定形象,也可以是抽象形狀的組合,甚至鍋碗瓢盆都 可當做偶來演出;也有藝術家以偶戲虛實一線間的特質做文章,不但以人、偶同台演出,更有偶戲演員與自己操演的戲偶鬥智的情節出現。

在偶戲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脖子可以伸長縮短的長頸鹿、肚子有窗戶可以打開的小丑、一百隻腳的章魚,任你馳騁無窮的想像在偶戲的舞台。輕輕地閉上眼睛,回想起小時候:手上套個手帕便能演出史豔文大戰敵人、或將洋娃娃當做妹妹般細心地餵奶、蓋被子來照顧、或是原子筆夾上一隻尺當做飛機耍弄,這般情感的投射與偶戲的精神完全相通。 其實演偶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讓我們重拾這遺忘已久的記憶(技藝),盡情享受玩偶戲的樂趣。

 

• 《野溪之歌》

這是一齣關於野溪的戲,也是關於我們的故事。

這些故事並不遙遠,就在我們雙腳走過的土地上,正在發生一些跟你我息息相關的事情。

這是一齣很特別的戲,是一份禮物,要送給特別的你們。我們打開了舞台,讓你們坐在我們的舞台裡面,一起分享這特別的時刻 。看演出的同時,你也參與了這個故事。

在演出的過程中,你可以跟著一起唱歌,跟著一起歡笑,一起當田中的稻穀,水中的青蛙…,一起生氣,一起難過,跟著故事裏面的角色走進他們的生活。

雖然,這是一齣戲,但是看戲的過程中, 這些笑、難過、生氣…的情緒都是真實的情感交流。所以,請尊重台上演出的演員還有戲偶,演出過程中請勿觸摸他們。在看完戲之後請給自己還有他們一個掌聲,因為我們在看戲的過程中尊重了彼此。

希望,看完這個故事,你也能開始留意自己生活的環境,關心溪水流過的地方,是不是也正在發生這些事 ?

 

• 戲劇與學習╱陳韻文

 

戲劇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和一種集體的藝術形式,它不只牽涉了人力、創意的結盟,同時也能經由實際且立即的行動中,創造豐富的感官體驗、刺激多層次的知性探索。英、美、澳等國在 20 世紀發展出戲劇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將戲劇和教育、學習連結。大體而言,戲劇教育切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是基於通識教育以全人觀點建立個人主體性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習者通過戲劇的經驗,學習人類相關議題與藝術美感,在戲劇情境、協作、對話中,建構出具有意義的學習。

完整的表演事件發生在表演者和觀眾之間,不僅限於台上演員出現的時刻。就能夠普及於各階層孩子的校園巡演而言,我們特別希望擴大作品與學生的接觸面,延展劇場經驗與學習的時間向度。我們相信,如果教師在本次水土保持偶劇表演《野溪之歌》演出之前,能夠運用戲劇教育方法,為學生搭建理解戲劇主題「水土保持」暨劇場形式「現代偶戲」與「圓形劇場」的鷹架,開啟他們對於演出內容和演出形式的想像與敏感度,將能有效深化整體的劇場經驗與學習向度。

有鑑於戲劇教育理論與方法對於多數老師仍是陌生的,特別針對低、中、高年級,環繞《野溪之歌》的主題與演出形式,開發適齡的課程(每個年段各四次課程,每次不超過一節課的時間,建議分四週循序進行)。除了溪流生態、水循環等環境教育相關線索,《野溪之歌》脫胎自莊詠婷的得獎繪本《野溪怎麼了》(原名《野溪整型記》),繪本的文圖,乃至於戲劇中的角色、情節、歌謠、與場景,都成了課程設計的起點。同時,為回應導演以「圓形劇場」讓觀眾和表演者同在一起並能互動的創作理念,各年段都包含了一項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並能在演出當天融入戲劇或回應表演者的創作活動。若能充分落實,在這個製作中,學生將不只是被動的觀眾,而是每一場獨一無二演出的共同創作者,實現「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理想。

延伸閱讀

《台灣當代戲劇教育探究》

《推本溯源探究竟—創造性戲劇、教育戲劇、過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