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環境教育活動-用地圖寫日記

活動計畫

《用地圖寫日記》

GPS與田野考察─

◎活動主旨:培養學生操作使用GPS的能力,並能夠實際應用於日常

            生活與戶外的活動紀錄及製作個人化的地圖。

◎活動時間:2010.08.07 ()

◎活動地點: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社區及濕地步道

◎人數上限:16 (4/)

【課程時間與內容】

時間

課程內容

08:50

09:00

報到

上午

課程

主題一:GPS與電子地圖之應用

主題二:Google earth與文史教學

主題三:GPS軌跡紀錄器與田野考察

主題四:GPS軌跡與相簿地圖之整合

分組討論與路線規劃

12:00

13:30

用餐及休息時間

13:30

15:30

田野調查及檔案後製

15:30

16:00

小組討論

16:00

17:00

成果發表

※備註:

1.本工作坊需攜帶相機、讀卡機。(確認相機電池有足夠電量)

2.請參與同學事先上網申請Gmail帳號。(會需要用到picasa網路相簿功能)

3.請攜帶防曬用品(帽子、防曬油等)及飲用水。

4.由於促進會電腦有限,所以參與人數以16人為限(分四小組)

 

文化國中將森林生態系觀念導入校園植被與景觀

文化國中將森林生態系觀念導入校園植被與景觀

96學年度,於資源班開設園藝課程中,教導學生就地利用校內原有的腎蕨、細葉沿階草、鳶尾花、連蕉花等之栽種成為種源。98學年度下學期,學校校舍改建工程完成,分別來自學校老師、鄰近社區、及自種之種源,在梅雨來臨前分別圈圍定植於校園喬木下,圈圍形狀不拘。種植的觀葉植物或不同季節開花之草本植物,形成多層次種植之景觀視野,與物種多樣性的呈現。依據樹型、樹齡、週遭環境等客觀條件,設計不同功能的使用。

 

1.樹齡高、樹冠寬廣的喬木下

  以樹幹為中心,可取較長半徑的形狀圈圍種植草本植物,半徑內的空間,可投

  入較粗的樹幹、樹枝、落葉、雜草。

2.樹齡低、樹冠層短的喬木下

  以樹幹為中心,可取較短半徑的形狀圈為種植草本植物,半徑內的空間,可投

  入落葉、雜草。

3.校園內較大的石頭、石塊移至樹冠寬廣的喬木下,為師生乘涼休息之用。

4.可配合學年內自然領域課程內容,如︰種子繁殖、葉片繁殖、孢子繁殖、阡插繁殖、高壓繁殖等植物栽培之實務,為學生觀察紀錄之用。     

 

效益︰

1.成本低︰從種源繁殖到較大數量移植至校園,都無須外購。

2.課程連貫性︰從種源定植、大數量繁殖、生長觀察、移植等,都可讓學生在國

              中學程內完成。

3.實務經驗︰提供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的實務經驗,代替口語、圖文教學。

4.多元學習︰物種多樣性落實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對自然領域提供更多元學習內

            容,導入森林生態系觀念進入校園植被與景觀,讓學生從小就能接

            觸土地、植物、肥料的相對關係,建立正確的森林生態系統觀念。

5.景觀教育︰多層次種植為校園內獨立樹木,創造共榮的生長環境,也增加視覺

            效果的豐富性。

6.環保教育︰校園內的落葉、雜草等廢棄物,可直接投放在樹幹基部,外層有草

            本植物圈圍,不易被風吹散,可處理落葉、雜草於發生源。高碳類

            的落葉與雜草混合在開放空間中自然腐爛、分解,不產生異味。

7.肥陪管理︰落葉、雜草等有機廢棄物的腐爛與分解,自然形成肥份與養分,供

            給植栽生長肥培之必需。

 文化國中將森林生態系觀念導入校園植被與景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