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ICT邁入ITM

由ICT邁入ITM

中山國小 鄭文玄老師

資訊融入教學,是不強調資訊科技的結果與表現,而是重視資訊科技融入的觀念、過程和科技的可用性。應用資訊科技的時機可以是課堂教學,也可以是課後活動。所以,資訊融入教學,不是為了融入而融入,也不是為了展示教師個人的資訊技術;應用資訊科技,在於解決教學問題,促進教學成效,更重要的是希望教師將時間運用在設計教學活動,而非製作教學工具或資源;且希望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與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1999,張國恩;2000,顏龍源)

近幾年,資訊融入教學大多被稱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學,名稱的改變,似乎也意味著對資訊科技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往對於資訊科技的核心–電腦,認為是「用電腦學」,例如:CAI教學便是這個觀念的典型範例;接著認為是「學電腦」,學校的課程開設電腦課,教授電腦操作技術,諸如,文書編輯、影像編輯等等;到了現階段認為「電腦是培養心智的工具」,課程中運用電腦製作網頁、簡報,或是利用心智圖以及高階思考工具軟體(INTEL)等,來培養學生的心智能力。緊接著,資訊科技的工具迅速發明與應用,網際網路、單槍投影機、實物投影機、電子白板等新興科技產品投入教育活動,也直接促使融入教學的型態不得不變化。

宜蘭縣中山國小在建構資訊教育或ICT教學時,除了早就把資訊科技定位為培養學生心智的工具外,還考量四個層面:一是資訊科技設備,二是教室環境設置,三是教學活動所運用的素材,第四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進行。

對於資訊科技設備的使用,中山國小的設置考量是設備操作的簡易與否、設備使用熟練的程度、設備介入教學的活動的適切或密合的程度。
而對於教室的環境設置,考量的是能適用多樣的學習型態或教學模式。我們利用資訊科技設置了多樣的學習環境,嘗試以學習環境改變教師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模式。根據文獻,學校的物質環境對於學生和教師的行為模式,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很有影響。學者安利(1981)也指出,提供充足的儀器加上設備良好的科學教室,的確能促進科學教學的實踐,並使學生願意參與廣泛的激勵性活動。就一般意義而言,這一理念運用於學校課程的其他領域,亦有相同的結果。換言之,一個學校或教室的物質環境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和他們對教與學的態度。因此,我們做了如此的設想:應用資訊科技的最終目的在協助老師教學和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在 ICT教室中座位的配置基本上不同於一般班級教室的排列方式。教師在使用ICT教室時,他(她)必須對學生做適當的分組。單就這一舉措,這種形式上的分組,便有助於合作學習模式的產生。也由於ICT教室的物理條件改變,致使教師的教學模式不得不做適度的調整。再者,以往的電腦輔助學習較侷限於學生孤立學習的環境,易於形成缺乏學習同伴而失去學習興趣的困境,並且面對較艱深的學習內容之際,學生無法獲得即時討論的機會以解決問題,致使學習過程中斷;但在 ICT教室裡,網路是基本需求,其所具備的資源共享和便利溝通的能力,使得學生可從其他同學處獲得不少新知觀點和意見,因而成為相當適合發展合作學習的環境(1992 ,Batson)。教學環境中的人際互動,不論學生與教師或學生同儕間皆可透過同步與非同步的溝通方式達成;另外人機互動亦可由高互動性的教材內容來達成。所以,我們希望在ICT教室中合作學習小組並非一般學習小組,這種合作學習小組是能促進彼此的成功,是能真正的合作,彼此互相幫忙和支持的;且為使學生透過同儕的社會互動來學習,合作學習小組須具有功能性,除了促進小組組員間的互動關係和建立個人績效責任外,更須使小組組員具有積極的相互依賴感,培養學生合作溝通的社會技巧,並能藉由團體歷程的反省以檢討改進小組的運作。當然,我們也希望教師必須真正願意的採用這種合作學習小組,來教授課程;因為,教師才是ICT教學中合作學習小組的關鍵;畢竟,教師不願採用,形式上分組座位的安排以及ICT教室中所有設備和物理環境的改變,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至於教學過程中所用的素材,我們鼓勵老師善用網路上可搜集到的互動素材,這些素材只要能營造學習者動機、興趣或投入狀態、師生互動狀況,以及能完整傳達教學目的所需訊息,便是好的素材,不一定非得要親自製作。

最後,教學活動設計這一項,現今教學者常忽略,但它卻是整個教學活動是否流暢、有效進行最佳保證。有經驗的教學者,能透過教學者所撰寫教學活動設計,看出教學的優劣情況。因此,我們非常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活動設計。

上述諸項要素,能夠被完整及完美的實施,必能創造出具高超藝術的教學活動;而且,資訊科技融入,絲毫不著痕跡。但是,這其中的關鍵點,作用仍在於人身上。如何能讓居於關鍵因素–人(教師),發揮應有的作用,才是教學是否成功主要關鍵點。

因此,本校由張至文主任自行開發、架設Scweb學校網站教學平台,利用網路提供的互動性,以及廣大的教學資源和多媒體的人機介面,和自主化的學習環境特質,成功地整合E化環境下的各項資訊科技,以及能夠順利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塑造一個以資訊科技為工具,而培養學生心智能力的教學活動平台。在這Scweb教學互動平台中,我們掌握兩個基本要素,分別是人和教學活動設計。人的部份包含教師和學生,教師撰寫在平台中教學活動設計模組,依據教學目的,透過活動設計的安排,整合資訊設備、E化環境、教學素材以及教學模式;而學生則利用平台,進行自主、探索、合作等學習,並將完整學習歷程記錄在平台之中。最後,師、生還可以利用平台中論壇、互評、討論、測驗等機制,進行評鑑與反思。

宜蘭縣中山國小也正是基於上述理念規劃並施行學校的ICT教學。民國98年7月,參加「宜蘭縣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的創新教學模式及典範團隊初選計畫」,以第五名的成績,隨同其他五個團隊(NO1.成功國小、NO2.順安國小、NO3.羅東國小、NO4.三民國小及NO6.壯圍國中),一起前往參加教育部在 9月辦理的東區成果發表暨選拔活動。在宜花東三縣共14個優秀團隊中,勇奪東區第二與東區第一花蓮縣的長橋國小一同進軍全國(針對這項結果,宜蘭縣裡還曾有其他團隊質疑:是否東區評審委員故意選宜蘭縣最不出色的隊伍中山國小團隊,以免威脅到花蓮縣的團隊在全國的表現)。98年10月16日,宜蘭縣中山國小於台北市的中正高中,跟全國北中南東四區共175隊選出的21支優秀團隊,共同角逐全國十所優秀典範團隊。宜蘭縣中山國小以較少資源(當時的E化專科案及典範團隊案,其他縣市優秀團隊約有經費45~60萬,其中E化專科案補助30萬,典範團隊案補助15~30萬;而宜蘭縣兩案合一就只補助30萬),不出色的主題(陰謀論者如是認為)–建構數位化策略教學互動平台與E化教室,以及無私分享的精神(參賽隊伍無不視自己的成果或資料為最高機密,深怕他人索取或知曉發展細節;但只有中山大方送,以致造成其他隊伍競相取得中山的資料、簡報、手冊等),獲得與會評審的青睞,入選全國十大創新教學典範團隊(依報告順序,全國十大典範團隊:苗栗縣竹興國小、宜蘭縣中山國小、臺北市忠義國小、臺南縣學甲國小、高雄市英明國中、苗栗縣福星國小、臺北市仁愛國中、臺北縣深坑國小、嘉義縣興中國小、臺南縣深坑國小)。

在這項競賽中,宜蘭縣中山國小能入選,也正標舉著我們中山,從ICT教學中,正式邁入ITM(Inovation Teaching Model)(創新教學典範)的時代。 (2010/6/28)


98年10月16台北市中正高中的比賽會場


比賽會場,中山國小的攤位湧入其他參賽隊伍競相參觀


中山國小的攤位,其他參賽隊伍詢問、索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