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課程 97課綱

生活課程97正綱 附錄二 主題式教學示例

附錄二生活課程的主題式教學示例

任何一個「主題」的教學,若能令學生察覺到多面向的訊息或覺知訊息的多面向意義,如:韻律、協調的美感、邏輯性的論證、提出具想像與創新的主意、觀察與思辨的能力、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及溝通等,並使其在面對問題時,能作整體性的考量,不偏執一方,能兼顧合理及美善的來處理問題,則其即為最典型的生活課程教學。

不過,那是一個原則、一個努力的方向。有時候礙於素材的特性或時間的限制,很自然地有偏向某面向的情形(例如:舉辦歌唱比賽或詩歌朗誦會時,硬是要加入科學性的探索活動,就很不自然),所以並非要求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都要照顧到全部面向之學習。唯整個學期各單元的教學累積下來,「生活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效果乃是可以達成的。

其次,在教學中,若要學生能察覺某一面向的訊息,是需要用「問題」來提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什麼觀點去觀察和思考。

此外,教學或學習活動總是有一個主軸,主軸應只是某一面向的議題,那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同時去察覺多面向的訊息呢?可見,所謂的「觀察的多面向」不是在同一個教學時段發生的,而是在整個教學單元中次第發生的,例如:安排系列的小活動,每個小活動關注某一個面向,或開放讓每個學生各自去取向。總而言之,如何合理的、流暢的安排這種「觀察焦點的轉換」,正是生活課程教學中很重要的技巧。

不管這個「主題」或單元名稱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儘量地把它發展成「生活課程」的教學單元。以下,我們以列舉的方式,提出一些「教學單元」,以展現它的特性:

例如:「認識校園」

這個「主題」是一個自然課的題目嗎?其實,它是什麼「課」,就看教師的「教學活動」怎麼設計,就看學生從活動中能學習到什麼!「校園」只是個訊息來源,就看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從什麼面向去觀察它:

‧校園裡有各種植物,有的長得好、有的不好,有的開花結果、有的落葉……,觀察植物的成長情形,與它共生的昆蟲生態,瞭解植物要生長的各種條件。

‧瞭解植物具有淨化空氣、消除噪音的功能。

‧觀察校園建築、幽雅樹林,甚至於可以寫生、拍照、做拓葉的活動,或圖案化葉紋……

‧體會整個校園就像一個樂園,同學們一起上課,下課一起遊戲,老師們忙著安排活動、照顧學生,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陽光的小社會。

‧一大群的同學去校園活動,要不要組織一下?要不要訂個活動的規矩?會不會影響別班的上課?能不能有效率的獲取訊息?

‧要觀察什麼?怎麼觀察?怎麼記錄?要攝影嗎?怎麼取鏡頭?要繪圖嗎?怎麼繪出重點表徵?怎麼發表自己的發現?怎麼歸納出結論?

教師想引發多少面向的觀察,學生就可以由那個觀點去看這個活動,而獲得這方面的學習。

所以,教師只要善用「問題」,問題就像指揮棒,它指向什麼方向,學生的注意力、思維的面向就聚焦到什麼方向。教師未必要在這個單元中把上列的各面向都提出來,但是,作為一個「生活課程」的教學單元,絕不僅限定於它是一堂自然課或社會課!

 

例如:「班際合唱競賽」(類同於跳橡皮筋比賽、吹泡泡比賽‥‥‥)–

這個教學單元可能由選曲子、分聲部、練唱、選擇服裝、練習上下台的動作等活動所串成,目的是提供一個出色的演出。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能獲得的學習是很多的。例如:

‧體會如何發音,如何傾聽別的聲部的聲音,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使各部的聲音融合在一起,感受和弦之美。這不僅是美感教育,也體會到團體巧妙合作,才能創造出這種特殊的效果。

‧體會「競賽」不在於輸贏,而在於彼此觀摩學習;能欣賞別班表演的優點,也能為自己的特色感到自豪。

‧察覺要做出一個出色的演出,「美好的音樂」固然重要,燈光、舞台、衣服、伴奏、指揮、團員的默契、聽眾的鼓勵都很重要。體會一個完美的演出不是一個人的事,演出中個個有貢獻,人人是主角。

‧學習如何安排衣服的配色、營造氣氛和造型……

‧聆聽裁判的評語,感受聽眾的反應,能由這些評鑑中獲得反思及經驗。

也就是說學生若能「察覺到多面向的訊息或覺知訊息的多面向意義」,他就能獲得各面向的經驗。因此,在他往後做事時,更能周延地考量到各方面的因素,而完美地處理問題。

不過,若要學生能體會此一活動有著哪些面向的意義,教師需要即時的、不露痕跡的藉「問題」把它提示出來,學生才會去注意到它。有時,制式化的考試、詢問或解說,反而會破壞這種「內心的領會」。

我們常看到一場比賽下來,很多人都是在輸贏的意念上打轉,什麼「報仇」、「洩恨」的詞都出來了,「比賽」變成一種痛苦的事,人們不能從中獲得智慧!我們也常把「合唱」只看成是一堂音樂課,其實它也可以是一堂社會課或一堂科學課,但看學生能由這個活動中學習到什麼。

例如:「夏天的聲音」

可以讓學生表達對四季變化的感受,體會夏天的特性,注意到夏天的美;也能以肢體律動、圖像、文字、錄音等表現對夏天聲音的認識,以及觀察、想像夏天聲音所構成的自然生活環境。這樣的主題不只是音樂的教學,也不只是自然的教學,而是一個統整而多面向的教學設計。

在這個主題下,教師可以進行以下的教學活動,例如:活動一:帶領學生探索臺灣四季變化的現象,如: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動物或昆蟲成長的變化、日出日落時間的變化、氣候溫度的變化等。活動二:透過學生在夏天最喜歡做的事,讓學生體會並表達夏天的特性。活動三:讓學生體驗並感受校園中來自自然的聲音,並以影片或是錄音帶讓學生整理出夏天常聽到的自然聲音。活動四:以身邊或是教室中可取得的器物,引導學生進行節奏與身體律動之體驗。活動五:引領學生以器物聲音節奏或肢體聲音律動表現自己所喜歡的夏天聲音。活動六:引導學生觀察昆蟲的發聲與發聲的位置,並體會震動與聲音的關係。活動七:分享自己或小組所完成的「夏天的聲音」作業。

這樣的主題與活動是可以達成多項的能力指標的,如:1-1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1-2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2-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3-1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3-3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4-2 學習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5-2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5-3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5-4養成參與、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5-5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在不同的活動中,老師可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量,例如:以檔案評量收錄學生的觀察紀錄、活動照片、文字與圖像作業;以實作評量進行器物製作、言語表達、肢體律動的評量;以學習單的完成來評量其理解與用心的程度;以同儕互評來引發小組合作及同儕尊重與欣賞的能力。

例如:「我的朋友在哪裡」

看來它是一個「社會科」的單元囉!

就如我們一向的看法:你能引導學生朝什麼面向去觀察,學生就能從中獲得那個面向的經驗。所以僅憑主題名稱,是不能決定它是什麼科目的單元!

那麼,像這樣名稱的主題,你能把它發展成「生活課程」的單元嗎?

‧假如我們設計一個活動「班上30個同學,寫出30個好的特徵或優點(例如:『眼睛最美的』、『笑起來最好看的』、『很愉快的』……),一個格子填一個同學的姓名,然後,老師叫出一個一個優點(或特徵),同學就去訪問他所填寫的那位同學,告訴他為什麼他這樣填。」,這樣的活動,不僅立即可以使同學們相互熟悉,建立友善的氣氛,並且培養觀察、選擇的能力及正向思考的習慣。(有一個「我是誰的天使」活動,與此活動意旨相近)

‧假如我們改用一個共生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

例如:某一棵樹的朋友在哪裡?雨水、陽光、風、昆蟲……,與它相互作用,提供或幫助它成長,就是它的「朋友」了!可是,若分量不合適也會傷了它(它有點科學的觀察與理解的成分)

例如: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工作。若是互動的程度恰當,大家快樂的活動;若是干涉的程度超過,反而傷了彼此,原來「善」就是合適、恰當的意思。

‧或許這個主題比較不容易朝向藝術、美感上去發展,但是,即使僅限於人際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導引學生觀察到很多面向的現象。

生活課程 97課綱

生活課程97正綱 附錄一 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附錄

附錄一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1.生活課程教學設計要旨

「生活課程」乃藉由學童生活中的種種活動,開啟其視野、增廣其覺知的領域,並發展其表達的能力。生活課程的教學應以學童為學習的主體,教學通常以主題活動的方式呈現。同一個主題,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將獲得不同的學習。例如:以「踢毽子遊戲」為主題;若從團體活動的角度切入,它是一種如何按遊戲規則,分擔角色、共同演出的社會行為;若從生理的角度去看它,它是一種練習肌肉協調與平衡的好運動;若從藝術的角度切入,它是一幅力與美的圖樣,學生展現出巧妙用力與動作的韻律和愉悅的心情;若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它,毽子的輕重、造型與身體的負擔、施力的節奏和方式是巧妙的配合。「踢毽子遊戲」是一個活動,從什麼角度去看它、去探索它,學童就可以由這個角度去獲得「學習」。

「生活課程」的教學活動在於使學童從生活情境中,獲得多面向的領悟及整體性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韻律、視覺以及動作協調的美感,觀察與仔細辨識的能力,合邏輯的說詞或論證能力,提出具想像與創新的主意,進行情感與思想的表達與溝通,不偏執一方且合理的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因此,主題或素材只是學生獲得學習的一種媒介、一種工具,它們本身不是主要的目的。就學童的生活來說,其涉及的、可學習的主題與素材是多樣的、是不勝枚舉的。然而,若考慮生活課程中,學童身心發展上的特性、學童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童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特性,我們仍建議性的列舉五個學童生活的面向,提供教師教學活動設計之參考。此舉的目的在於提醒教師,在這兩年的「生活課程」中,若能啟發學童多面向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索與學習這些現象,學生就可以發展出健全的、周延的生活能力。

2.學童生活的五個面向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

學童的生活係由系列的活動所串成,而任何一個活動均由人、環境、事件等元素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組成。從不同角度切入,來感受一個活動,則將覺知到不同的生活現象和意義。學童若察覺自己與他人的成長現象、觀察到其他生物的生長歷程,那麼這類的觀察與經驗稱為「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學童若察覺周遭的物理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並努力想去認識它、適應它,這類的觀察與經驗稱做「生活環境特性的認識」。學童若察覺在使用中的器物有哪些性質、功用,與自己的生活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關注在種種器物,如:有科技發明的產品、有自發創意製造的物品、有社會流通的用品,這類的觀察與經驗稱做「生活器物的探究」。學童若在生活中經驗到各種美好的事物,令他們想要進一步探索、製作、體驗,並與人為善,這類的察覺與經驗稱為「生活之美的體驗」。而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如:操作習慣與技巧、禮儀、實踐能力等,是生活能力持續發展的基礎,這類的經驗稱做「生活規矩與習慣的建立」。

在學童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啟迪學童對以上各面向的觀察力,也因之可使他們的經驗擴及各個面向。我們的「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就可以依此來分類。因此,主題或什麼活動不是重點,運用什麼角度去感受,就能察覺什麼現象,也因此獲得什麼樣的學習。

為了符應課程目標、能力指標,以及為三、四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以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學習奠定基礎,以下羅列教學設計內容要項,以供教材編輯以及教學活動設計之參考。

(1)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1.1.對自己與他人成長的看法。例如:

‧表達進入小學後的成長變化。

‧察覺自己可以對自己的發展有影響力。

‧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察覺只要自己認真而且細心的觀察,都會有新的發現和瞭解。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有興趣、知道很多事、對很多事物也能提出想法,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很多事。

‧表達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表達自己的成長會受到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

1.2.對於動植物生長現象的觀察與想法。例如:

‧察覺動植物的特性,有利於其生存,我們得給予尊重與愛護。

‧透過系列的觀察活動或是種植與養殖的過程,知道生物的生長需要水、空氣、陽光與養分(食物)

(2)生活環境特性的認識

2.1.對物理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例如:

‧察覺環境中有水、空氣、土地(石頭、砂、土壤)的存在,它們各具特徵。

‧察覺太陽的升落有其規律,使光影有變化、使一天分為白天與黑夜、使人們感覺到時間。

‧察覺規律(或有節奏)的運動可使人意識到「時間」。日夜、竿影、節拍器、整齊的步伐聲、流水……都可以用來刻度時間。

‧觀察與比較物體的形狀、幾何圖形、模型、樓房的高低、各種動物的活動空間等有關造形的特徵及其差異。

‧觀察天氣現象,如:生活中有氣溫、風、雲、雨等的變化。

‧認識當地常見的動物、植物,瞭解他們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為生活環境適當所致。

2.2對社會文化環境的認識。例如:

‧表達住家、學校或商店等經常活動的場所之位置、方向與交通。

‧表達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認識社區或家鄉的藝術工作者,如:阿嬤的手工藝。

‧於在地文化的脈絡中,發現與認識藝術。

‧欣賞不同族群的樂曲、藝術作品,如:民謠、創作歌謠。

‧察覺不同文化的歧異性,發現它們各具特色,都值得尊重。

‧體察人我關係並進而認識自己在群體中扮演多重的角色。

‧體察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相互影響的歷程或事件。

‧體察人們生活中有各種關係網絡,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藉此把人們關連起來。

‧透過各種活動,感覺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性。

2.3對環境的愛護。例如:

‧藉由接近自然、瞭解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察覺到環境的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影響我們的生存,必須愛護我們的環境。

(3)生活器物的探究

3.1認識生活器物的性質。例如:

‧五官觀察並比較物質各具特徵,如:顏色、大小、形狀、輕重、軟硬、氣味等。

‧透過各種媒材的操作與探索,覺知與辨識不同媒材的特性。

‧察覺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有一定的方向,光與色彩有關。

‧探索並辨識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色彩。

‧知道「熱」的來源很多,太陽、燃燒、摩擦……均可產生熱,並察覺人對外界溫度變化會有反應,例如:低溫會顫抖、高溫會流汗。

‧知道環境中存在各種聲音,有樂音、有噪音。

‧認識音樂符號與其他記譜符號,如:音符、譜號、拍號、小節線、簡譜、圖形譜。

‧透過周遭器物的探索,認識聲音的產生、性質以及曲調的組成方式,如:音調高低、長短、進行方式。

‧由現象的變化中推想原因,並作有目的性的試驗,如:察覺磁鐵會吸引含鐵的物體,試驗它能否隔空、透過紙、木片、玻璃來吸引鐵釘,測試它的吸力大小;如:知道空氣、風或水的流動會產生推力,而力能讓物體動起來,用力的方式不同,動起來方式也不同的情形,藉此製造玩具。

3.2知道器物性質與生活的關係。例如:

‧認識日常生活的家用產品,如:傳播設備、交通工具,並能適當且安全的使用。

‧發現生活中充滿了色彩,人們常運用色彩來表現其感受,營造各種效果。

‧察覺經由光與聲音可透露很多訊息,如:物體的材質、人的喜悅或悲傷。

‧運用戲劇或舞蹈元素(如:空間、時間、力量、音樂等),進行遊戲性質的即興創作。

‧依圖書、童謠、故事等為題材,運用生活中的人、事、時、地、物等常見的素材,進行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及布置。

‧能知道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資源可回收與再利用,如:紙張、鋁罐、塑膠、保麗龍等。

(4)生活之美的體驗

4.1感受與欣賞生活之美。例如:

‧能感受及喜愛具有優雅、協調、節奏、活力等特性的美好事物。

‧聆聽外界的聲響,模仿各種聲音的特色,如:人聲、器樂、風聲、叫賣聲。

‧欣賞具描繪性質的音樂,並依此構想表演的動作。

‧在團體或小組活動中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並予以尊重。

4.2想像與創造生活之美。例如:

‧從想像的世界中編織故事,用戲劇與舞蹈之表演方式說故事。

‧嘗試將自己的構想或感受,以某種形式來表現,例如:運用合適的語彙、文字、表格、圖畫、比喻、肢體動作、音樂、即興的戲劇或舞蹈組合。

‧利用周遭可取得的自然物,如:石頭、樹枝、樹葉、花瓣等進行各種遊戲活動或藝術表現。

‧以自己的藝術創作,布置生活空間、進行人物裝扮,以增加生活的美感。

‧透過吟唱歌曲與朗誦童謠,以增加生活的樂趣。

‧體驗音樂創作的樂趣,即興與創作頑固節奏,如:一小節含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節奏,演唱歌曲,同時以節奏樂器或身體樂器進行頑固節奏伴奏。

‧由實作的過程中學習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例如:設計及製作能表現新奇效果的玩具。

(5)生活規矩與習慣的建立。例如:

‧處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例如:起床、梳洗、飲食、衣服穿戴、準時上學、完成作業等。

‧保持生活空間的清潔與舒適。

‧學習操作各種簡單器具,尋找合適的工作材料,製作生活器具,並注意安全性。

‧練習探究的技能,如:觀察、測量、資料蒐集、記錄、表達、操作、探訪等。

‧願意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學、朋友、家長。

‧養成發表作品、報告、表演時應有的態度,如:有禮貌、大方、有條理的說明。

‧養成欣賞藝術或他人作品時的良好態度,如:守時、穿著整齊、安靜、發掘其優點等。

‧在團體中(如兩人以上的小組),學習安排工作、分配工作,與人合作完成一件事。

‧察覺生活環境中有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問題,並知道愛護環境,要從自己做起。

‧體察日常生活中,能源節約的重要性,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

本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以列舉的方式來呈現,表示這些內容是不齊備的(因為統整的生活是無法被有限的元素所統括的),教學設計者可以依生活課程設計要旨的精神,在符應能力指標達成的情況下,創發更多的教學內容與主題。

另外,以此形式呈現的用意,也是不希望教師刻意去設計一個單元來教某些特定的內容要項;即使教師想要學生能學習到這些內容素材,也不是用直接講授的方式,而是由學生參與某些活動時,很自然地、不知不覺地學習到。一般而言,在同一個主題單元中,其教學活動可能同時出現數種不同類型的素材或是數個要項,也可能一個內容要項會在不同的教學主題中重複出現。

教師應該以學生學習經驗的不可分割性,來思考教學活動設計,才能讓學生具備能力指標的素養,也才能達成生活課程的目標。

3.生活課程的主題教學

(1)「生活課程」可以由一系列主題式教學來完成

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習,沒有龐大知識量的負擔,而且,也不必鎖定對「某一學科的知識作系統性的發展」。因此,「教學單元」的規模可以很小(少則一、兩節,多則七、八節)且各單元可以獨立不相統屬與關連。

「主題」通常為「單元名稱」,代表該(系列)活動的主要屬性。由於「生活課程」的教學,其重點不在於「主題」(單元名稱),而在於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因此,就某一「主題」而言,它無所謂是哪一門「科目」(音樂、美術、自然……)的課。

「生活課程」每週授課的時間約在六節至七節,最適宜的排課方式是兩節連排的方式,以方便活動的連續進行。而第七節可做發表、欣賞或評量、統整之用(或視第七節為第一節,作為確定主題、探討教學的目標及活動方式之用)

任何一個「主題」的教學,若能令學生察覺到多面向訊息或覺知訊息多面向的意義,並在面對問題時,能作整體性、合理妥善的處理,則為最典型的生活課程教學。不過,那是一個原則、一個努力的方向。有時候礙於素材的特性或時間的限制,很自然地有偏向某面向的情形(例如:舉辦歌唱比賽或詩歌朗誦會時,硬是要加入科學性的探索活動,就很不自然),所以並非要求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都要有多面向的、整體性的學習。唯整個學期的教學累積下來,「生活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效果是須要達成的。

(2)「主題」的選擇

生活課程 97課綱

生活課程97正綱 實施要點

()實施要點 

1.課程設計

(1)生活課程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教師應考量兒童的生活經驗,並與真實 生活情境做連結來進行課程的設計。

(2)各校應成立「生活課程小組」,依據生活課程的目標、能力指標,考量學校條件、社區資源、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因素,研訂學年課程實施計畫,並且彈性、適切地設計兒童可以體驗的課程。

(3)生活課程在於培養學童的生活能力,並為三、四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學習奠立基礎。

2.教學規劃

(1)教學規劃應考慮學童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通常以主題活動的方式呈現,同一個主題,可由不同的面向切入帶領學習。

(2)教學主題可由學生生活中所遇到的或關心的事物來引發,以激勵孩子的學習,並提供他們自由寬廣的表現空間。學生可能因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精彩的驅力下,著手完成生活上所面臨的工作或任務。

(3)教師可運用生活中的活動,如:節慶、植栽、遊戲等進行主題式教學規劃,以引導學童體驗並察覺多面向訊息,如形態及顏色的多樣與協調、動作及角色的分擔與配合、情境改變導致一些結果的不同等狀況。

(4)教師可參考綱要附錄一的教學內容要項,創發或規劃主題統整式的教學活動。

3.教材編選

(1)教材編選應依據生活課程綱要的精神、目標與能力指標。

(2)教材選配應考量一、二年級學童各方面發展的順序與特性。

(3)教師應以寬廣、彈性的觀點來使用教科書或自編教材。跳脫過往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之任一學習領域來編選教材的情況,而是以整體性與多面向的角度,取用生活上的素材,來協助學生體驗真實的生活,產生真實的生活能力。

(4)生活課程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重疊之處,應在教材編選時做區隔或統整。

4.教學實施

(1)生活課程可能因授課教師擅長的教學方式或是專長背景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面貌。在考量能力指標達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依自己的優勢能力與風格進行教學,也可以視實際需要和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2)生活課程的教學時間最低應佔學習領域學習節數的30%,教師可以學生生活學習做整體考量,與其他學習領域的內容整合而進行教學。

(3)教學方法與活動應力求多樣化、活潑與生動化,讓學生有體驗與參與學習的樂趣。

(4)教學歷程中,應強調對學生優點的肯定、對學生表現適切的讚許以及對學生作品特色的欣賞。

(5)學生的生活探索、觀察與遊戲活動,需要許多的環境設施與教學媒材工具的配合,學校應支持教師的教學,積極的規劃與建置必要的教學資源。

5.教學評量

(1)教學評量的目的在於關懷與瞭解學生學習進展的情形,以協助學生克服困難或進一步引發其學習。因此,評量是教學的一部分,應與教學活動同步進行。

(2)生活課程的評量在於瞭解學童如何理解問題、處理問題,評量可以根據學生探索與實作的表現,採用多元評量的方式實施,避免全部的學習歷程僅採紙筆測驗之形式。

生活課程 97課綱

生活課程97正綱 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生活課程在於經由學童生活中的種種活動,開啟其視野,增廣其覺知的領域,並發展其表達的能力。這些學習等同於增進其生活的基本能力。唯在課程總綱中,基本能力係分十項來表述,在生活課程綱要中,則以五個能力主軸來說明,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其關係如下:

 

十項基本能力

能力指標

關係說明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1-1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1-2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1-3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2-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3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2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5-3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

充分瞭解自己的身體、能力、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我,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樂觀進取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能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欣賞、表現與創新

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2-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3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3-1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3-3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2-3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2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5-3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4.表達、溝通與分享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4-2學習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

4-3 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或觀念、情感,善於傾聽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4-2學習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

4-3 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5-4養成參與、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

5-5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7.規劃、組織與實踐

3-1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3-3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4-3 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2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具備規劃、組織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增強手腦並用、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與積極服務人群與國家。

8.運用科技與資訊

1-2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1-3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1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1-3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3-1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3-3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2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5-3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

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

生活課程 97課綱

生活課程97正綱 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能力指標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生活課程

()基本理念

兒童從生活中開展學習。他們在生活中遊戲、在生活中探索、在生活中觀察,而認識了世界的樣貌;他們在生活中與人互動,學習社會規約,在大人的照顧引領下,身心順利發展。對孩子們而言,生活不是學科知識的加總,而是發展各方面知能的源頭。生活課程以生活為主軸,視生活為整體。

    兒童天生好奇,喜愛探索。他們從探索過程中獲得樂趣、遭逢問題並解決問題。對孩子們而言,生活從自發的活動開始,生活是孩子與社會文化、自然環境及他人互動後不斷調整與成長的過程。生活課程以兒童為主體,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啟他們對周遭人、事、物的好奇,引發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生活課程時時感動孩子的心,讓他們發現周遭人、事、物的美好,進而喜愛探求未知;生活課程帶領孩子發現與探究問題,讓孩子嘗試以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成功的經驗,並進而提升想法。

生活課程讓兒童繼續透過生活中的遊戲、探索和觀察來認識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生活課程讓孩子經由體驗、操作與行動來探究問題、組織知識、學習做事的方法並提升美感經驗;生活課程讓孩子進行創造、感受美的形式,以擴展他們的想像;生活課程讓孩子在人群互動中,體察人與人、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發展關懷、尊重、互助合作的態度;生活課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經營自己的生活。

()課程目標

1.培養探索生活的興趣與熱忱,並具備主動學習的態度。

2.學習探究生活的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3.覺知生活中人、我、物的特性,並瞭解彼此間的關係與其變化現象。

4.察覺生活中存在多元文化與各種美的形式,並養成欣賞的習慣。

5.察覺自己生活在各種相互依存的網絡中,能尊重並關懷他人與環境。

()能力指標

    生活課程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童經由生活中的種種活動,開啟其視野、增廣其覺知的領域,並發展其表達的能力,其結果在於學童適應生活及改善生活能力的增強。我們以五個能力主軸來架構能力指標的內容,分別是探索與體驗、理解與欣賞、表現與運用、溝通與合作以及態度與情操。

「探索與體驗」在於表述學童能發展出對事物好奇、敏銳觀察以及增廣視野的能力;「理解與欣賞」用來表述學生具有建構重要概念、瞭解簡單因果關係、知道人事物具多元豐富的面貌,並能加以理解及欣賞的能力;「表現與運用」則是表述學童能自發的表現其感受、應用其所學以及養成行動與實踐的能力。透過生活課程的各種活動,可以培養出學童能承擔任務、勇於負責、認識自我與群體關係以及能與他人作良好的互動,此項素養稱之為「溝通與合作」的能力;而「態度與情操」則在表述學童能發展出自信、負責、尊重與關懷的人格特質。

 

1.探索與體驗

1-1 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1-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2.理解與欣賞

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2-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3 察覺不同人、不同生物、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理解並尊重其歧異性,欣賞其長處

 

3.表現與運用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增加生活的趣味

3-3 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

 

4.溝通與合作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4-2 學習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

4-3 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5.態度與情操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2 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

5-3 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

5-4 養成參與、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