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宜蘭縣的教師,因為察覺到自己有做行動研究的需求但卻搞不清楚狀況的,您可以直接看最下面的ps部份,那裡有整理一點資料及宜蘭縣的成果,或許對你有一些幫助。其他部分,則是我做行動研究分享的東西,有較強烈的主觀看法,懶得看的話,建議跳過!!
另,990519在力行國小研習的簡報已簡化成網路版,需要的請按下面連結下載。
行動研究 最後更新日期:99.5.19
程序和脈絡常常是不存在的,需要有心人整理出來。
一、我為什麼做行動研究
1.上面交辦
2.找不到自願的人
3.我是承辦人
4.這次對內容及格式的要求比較少
5.我有一些想整理的東西
6.有減一節課
所以,我跳下去做了!
二、教授的意見
1.找到好題目
2.對該議題有敏感度
我的理解:
誰知道什麼題目是好題目?覺得有意義、值得做的題目就去試看看,或者和同儕討論看看。但,題目會有「是否適合」的問題。
敏感度,想愈多愈敏感,不想就沒感覺,所以要做,「從做中想」,沒做,大多是空想或是懶得想。
三、對主辦單位執行態度的意見
1.沒長期規劃及具執行力的執行者,雖說要累積經驗,輔導團針對舉辦過的活動資料並未給予有系統的整理,對於初次嘗試要做行動研究的人,看到這些無序的資料連作個基礎的認識都有困難,這些累積的東西如何能幫忙其他老師?
唯一累績下來的東西:輔導團行動研究資料
2.教育處長官發言把行動研究和碩士學位以上學歷的取得綁在一起,令人翻白眼。
四、從我的角度看行動研究計畫
我和大家一樣,都只是個教師,對上面宣達想要讓教師做的事並據以達成他所需要業績的計畫,很是反感,但遇到了,總也該從中尋找可以有正面意義的訊息出來,不然,若是遇事只想一味的抗拒與自我防衛,我想,我早晚會養成連自己都覺得反感的死公務人員心態或變成眼光狹隘的既得利益者。另,對於行動研究的概念和想法,我好奇很久了,所以,也就趁這機會跳下去進行嘗試。
五、我怎麼會做行動研究?
我沒參加過行動研究的研習,所以,我在做之前對於行動研究的認識是很淺薄的。上網搜尋,找到的多是一堆歌功領德或成績公告的東西,對我幫助最大的一篇文章是《宜蘭縣97年度「教育專業經驗與教學行動研究」研習講義大綱》,是97年推動行動研究計畫時請北教大林曜聖教授所講授的講義。接下來以該篇議義為基礎介紹一些對我幫助許多的概念。
宜蘭縣97年度「教育專業經驗與教學行動研究」研習講義大綱-文淵附註版.doc
六、從非學術的角度來看行動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行動研究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
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中,
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
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
以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
(蔡清田,2000)。
哈,要從非學術的角度來看行動研究如何進行的,開頭卻是從引用一份有學術性的介紹當引言,真是夠了。上述對行動研究的說明雖然看起來很可怕,可是,歸納下來,不就是「行動」並「研究」著,「行動」就是發現問題並去做改進的動作,「研究」就是思考、找方法、審視執行成效、反省與修正,這種事情我們平常不就都在做了嗎?!對的,你做的事情只要合乎這樣的要件,就是行動研究,這裡從頭到尾全然沒有認為寫出一本萬言書才是做行動研究,所以,寫萬言書是以完成一篇要去說服人的文章、參賽、希望得獎為目的的作業,咱們在這裡就先別去管「寫」這萬言書這件事了,回歸最初,做行動研究就好了!(我行動研究內容簡易版.doc )
1.用「心」來「閱讀」一個行動研究
2.從題目看出背後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讓學地圖變有趣:結合電腦地圖拼圖遊戲教學生熟記台灣各縣市位置
全球教育主題式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糧食危機」議題為例
大手牽小手,輕鬆樂寫作:以活動體驗教學方式引導二、三年級寫作之行動研究
3.當你看到其他教學策略時…
懷疑:
你會懷疑這些策略是否管用!?我也很懷疑!因為光是用想像的,就可以列出一堆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影片裡所呈現的成效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
說服:
所以,我們需要被說服,要說服我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搞一篇行動研究給我們看,千萬拜託別開口閉口理論及一堆官樣文章,讓我們看到他們所說的策略在執行時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如何克服與解決的,給我們最真的陳述,只要是真實的,相信多數人都能真的理解這個策略的可行性、背後的限制以及執行者對於這個策略執行的教育哲學和用心。
我們也可以做嗎?
當然可以,我們是在現場執行實務工作的人,看到的是真實,也是真實的去做,並得到真實的反應,再把真實的結果與反思記錄下來當做以後教學精進的參考,為自己而做的行動研究當然真得不能再更真了。
4.研究執行者、說服者、被說服者
當我們在進行一項行動研究時,我們都是個研究執行者,樸實的做著我們覺得有意義(也是真的有意義)的行動,但我們可能因為沒時間或不善表達而沒有把自己做的東西整理出來與人分享。看一下下面的影片。
哇,好厲害喔,徐薇講得真好啊!不過,仔細想想,這些東西我們可能原本就有概念了,甚至有許多英語老師老早就用這種方式在上課了,但,卻只有徐薇把這些東西整理成UP學,並能靠這一套來賺大錢,為什麼呢?因為他會包裝,把這些教學方式組合成一個具說服力的說法,讓聽到的人覺得很有道理而被說服了,進而相信這套做法是有用的,然後有了信心去執行UP學,據以改善自己的英語能力。
所以,徐薇也是眾多研究執行者之一,但她因為1.有豐富的執行經驗(我們也有啊)加上2.她花不少時間去省思(我們也都有啊)並3.有意識把研究成果組織包裝成一套具說服力的說法(這一點就比較少人去做了),所以,他成為一個成功的說服者了,這部分確實是我們比較欠缺的能力(不習慣分享,所以也比較少想要用什麼方式比較能把自己的東西組織成具說服力的說法。),這也會讓我們的行動研究能產生的影響力降低許多,因為這些成果會因此而無法分享出去。我們是可以跨出這一步的,下個單元看到的就是我在這方面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試著把自己放在一個說服者的位置時,你會逐漸的把自己的策略及行動組織成具脈絡的系統化思維,不再只是一堆零散沒組起來的零件,這對我們的專業成長是有很大的助益的。
七、介紹我的行動研究
讓學地圖變有趣:結合電腦地圖拼圖遊戲教學生熟記台灣各縣市位置.pdf
另兩個也算是行動研究的項目google服務應用(picasa網路相簿和youtube)、認識我所在的世界。
八、給學校推動行動研究的建議
1.獎賞利誘:下次就輪別人了、減課、獎金。
2.別期望有多豐富的成果,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在第一線教學,做行動研究是為了要提昇教學、提昇教師自已,讓行動研究成為教師發現教學問題並解決該問題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為做出漂亮的行動研究成果而去做行動研究,因此,多一起討論(絕不是分派工作的那種討論),並對教師進行研究所需的資源予以支持,方能讓行動研究的行動思維成為教師的習性。
3.勿以完整行動研究的寫作規模嚇人。帶領教師以簡易格式寫出自己行動研究的想法,並去操作看看,有必要時,再把作品的完整架構寫出來。
(看過之後應該會有很多人覺得吃驚竟然這樣子也可以得獎…)
九、給老師的建議
說法一:(給想探討行動研究意義的人)
常有人問說,教師有專業嗎?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心中帶著一些肯定與困惑!教師應該是有專業的,但這些專業,並不是在取得教師證時就具有的,而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中自省並累績起來的。但這些東西如何證明?或許行動研究成果(不是指得獎)的取得,可以是一個不錯的答案。再退個一百步,就算無法產出那麼多行動研究的成果,教書那麼久(五年?十年?二十年?半輩子?)總會有一些題材是自己有興趣、擅長或覺得特別值得重視的吧!與其與人打屁空口說大話,不如把這些題材真的執行過並留下脈絡記錄,並將這些東西整理成可以說服別人的東西,這不完全代表專業,但卻也是專業的證明之一。
說法二:(給擔心自己能力不夠的人)
行動研究是很簡單的東西,其實我們平常都在做了,只是缺乏記錄、理論基礎、操作脈絡而已。各位可以用簡易的方式操作看看,只要看得懂、有條理、具說服力,那就夠了。真正要交給縣府的作品才需要大費功夫去整理得很漂亮。
說法三:(給不願意的人)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毛病:「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簡單來說就是用講的很行,但真正要實行,卻總是藉口一大堆。先把專業、理論、可行性都先丟一旁吧,檢視一下自己,在思想和行動這兩個面向上,各是巨人還是侏儒?
最後,不管你是哪樣的人,都該有些想法了,接下來,就看你了!!
ps.一些可能有用的資料,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97學年度宜蘭縣行動研究計畫。對格式要求甚多,嚇到,所以不敢參加。
98學年度的計畫,對格式較寬鬆,加上裡面提到中長期計畫,覺得應該大家都跑不掉,所以跳下來試看看。
99學年度的計畫,剛拿到手。徵稿形式與98年差不多。
4.宜蘭縣97年度「教育專業經驗與教學行動研究」研習講義大綱
把我畫的框線及編號拿掉就是原本的面貌。由講義內容看來,教授提的行動研究格式基本上是蠻活的,但縣內的執行計畫似乎要求比較硬,所以很容易嚇倒一堆人。
內容也很不錯,尤其是其中第三頁的學習單可以幫你檢視你進行行動研究時注意到一些事項,讓你較易上手。當然,別把內容當聖旨,參考你能理解的部分即可,其他較深的部分,你在研究過程中會慢慢有體悟的。
這也是行動研究?是的,這些都可算是行動研究。不過,別以為這些只是idea而已,從想法發想到執行、反省、修正、再執行…. 最後才能得到一些成果。這過程不就是行動研究所強調的嗎!!
哇,論文耶,看看97年行動研究的得獎作品,看內容就像論文,好硬啊。
三大類得獎作品,是得獎「作品」,不是「論文」了,比較沒那麼嚇人,內容上也活多了,看起來也比較輕鬆。 和97年的感覺差很多。
9.專業成長故事的改變與行動研究改變的故事(宜蘭縣990929).ppt
99年9月29日林曜聖教授在宜蘭進行行動研究研習的簡報
10.其他:陸續再補充。若您有更好的參考資料也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