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冊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四季紅
第十三課 四季紅
欣賞

教學重點

  1. 介紹本首歌謠之創作背景。
  2. 四季紅是以四時景物的變化襯托愛情,反映傳統社會青年表達情感的含蓄。
  3. 四季紅的教唱重點:

    1. 歌譜教學。
    2. 歌詞教學。
    3. 本曲已漸脫離傳統五聲音階之旋律走向,其中出現了部分Fa、Si,可見創作歌謠已慢慢走向西洋七聲音階的變化了。
    4. 以健康的心態讓學生面對情歌,並引導學生以時下的流行歌曲與本曲之風格對照,突顯本曲之價值及意境。

四 季 紅 的 故 事

        
在最初的幾年,台灣的唱片市場一直是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獨佔鰲頭,直至1934博友樂唱片公司成立,才瓜分了部份市場;1935年「日本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開始了在台的對務,且蓄意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競爭,因此也投入了台語唱片的製作。

        
「勝利唱片」聘請有「台灣新音樂之父」之稱的張福興先生主持文藝部,他也是台灣首位留日的音樂家。張福興特別網羅了林清月、陳秋霖及年僅十九歲的陳達儒等人,使「勝利」一開始就有相當的規模,而與哥倫比亞並駕齊驅。同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了「四季紅」、「河邊春夢」、「滿面春風」、「碎心花」及「南風謠」後,再無佳作問世。

        
「四季紅」是鄧雨賢與李臨秋兩人,繼「望春風」後而度合作的作品,李臨秋以四季中的春花、夏風、秋月、冬風,來襯托男女相愛時的濃情蜜意。以景入情、再加上色彩的烘托,這種對愛情不著一字的雋雅,更顯得含蓄動人。

        
臺語情歌絕大部分都以失戀、失意的悲哀為主題,而《四季紅》卻是少數突破哀怨、感傷的訴求,而以輕快的男女對唱,來表達在戀愛中男女的幸福感受,其價值不容忽視。

        
台語歌謠中,許多作品大膽露骨的談情說愛,都比不上這首歌,來的深刻、傳神。

        
這首發表於一九三四年的作品,卻在終戰後執政當局「聞『紅』色變」的禁忌下,更名為「四季謠」,直至「解嚴」(1987年)後,才恢復其原有歌名。

【本文參考莊永明《台灣歌謠鄉土情》】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