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冊

教學重點

  1. 介紹宜蘭境內的泰雅族。
  2. 泰雅族音樂的教唱:
  1. 歌譜教學:需展現出輕巧的節奏感。
  2. 歌詞教學:本曲歌詞使用羅馬拼音,教師可先行解釋大意再行教學。
  3. 此曲為七聲音階「角」(Mi)調式,泰雅族的傳統表現方式,是以男女對唱的戀愛歌曲,配合舞蹈動作,風格充滿了天真浪漫的情趣。
  4. 用男女對唱的方式呈現,而旋律音域恰好各別適合男性質(Re至La五度)的雄厚低沉及女性質(Re至高音Me九度)嬌柔婉轉的特質。


宜蘭泰雅族的遷移

        泰雅族約於六千年前到達台灣,多居住在300M至2000M的山區,分佈之廣 約佔全台灣山地的三分之一。幾千年來過著平靜自足的生活,但自十七世紀以 來,漢族大舉入墾,官方採取分疆劃界隔離漢人與原住民的政策,大大侷限了 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及向西獲取資源的可能性,原住民開始全島性的大遷徒…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居於南投縣仁愛鄉一帶的泰雅族人,為尋找新的獵場和耕地,使開始向東、向北擴散,族人先後翻山越嶺、繞過南湖大山,第一批遷徒至宜蘭的泰雅族約在1754年到達大濁水溪上游定居民(今和平溪湖);而第二 批則約在一百多年前才而達。

原住民高山族的音樂

        要討論泰雅族的音樂,必須從整個高山族的音樂論起。對於台灣原住民族中的高山族的歌唱風貌,據現有的田野及文獻資料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一)歌唱形式:
高山族歌唱的形式,可以分四類,計十一種:

  1. 單音唱法:
    1. 朗誦唱法(特別是雅美、排灣族)
    2. 曲調唱法(阿美、泰雅、鄒族等)
    3. 對唱法(泰雅、雅美族
    4. 領唱與和腔唱法(高山族全體)
  2. 複音唱法:
    1. 五度或四度平行唱法(布農、賽夏等族)
    2. 頑固低音唱法(排灣、魯凱、阿美等族)
    3. 輪唱法(泰雅族)
    4. 自由對位唱法(阿美族)
  3. 和音唱法:

    1. 自然和絃或泛音唱法(布農族)
    2. 協和和絃唱法(布農、鄒族等)
  4. 異音唱法。(雅美、排灣、魯凱等族)

(二)歌唱內容:

        高山族原屬無文字的民族,在歌唱方面雖然有歌詞,但並無歌曲或歌詞的記載。因此,他們的歌謠是靠世世代代以口傳方式流傳下來,而其歌唱內容與其生活息息相關。

        高山族的歌唱涵蓋日常所有生活:從狩獵到戰鬥,農耕到捕魚,建屋到搬運;從婚禮到祭祖,祭神到驅鬼,祈禱豐收到慶祝豐收:從戀愛到離別,酒宴到遊戲,舞蹈到搖籃;從傳說到故事,神話到民族起源;大自然到人生….等,都是與他們的歌唱分不開的。就其內容分類,大致可分為(1)祭典歌(2)傳說類(3)工作類(4)生活感情類等四大類型,另從文化人類學的立場將民歌視為人類生存過程,必需與內外界溝通的行為,亦可將民歌分為三大類,也就是三大關係:

  1. 人與自然的關係:農耕歌、狩獵歌、捕魚歌等。
  2. 人與超自然的關係:驅魔歌、祈願歌、咒咀歌等。
  3.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戀愛歌、歡樂訶、婚禮歌等。

(三)器樂:

        台灣高山族的獨奏樂器,目前以泰雅族的口簧琴、布農族的弓琴,排灣族和魯凱族的笛(包括:鼻笛、縱笛、橫笛三種)為代表。其中,口簧琴的演奏有三個用途:

  1. 做為通訊的信號,例如用於男女約會的暗號或愛情的傳訊。
  2. 做為舞蹈的伴奏,例如泰雅族的各種口簧舞。
  3. 做為音樂的遊戲,自奏自娛或相互欣賞。

(四)歌舞

        台灣原住民不僅是喜歡歌舞、具有歌舞才能的民族,而且歌舞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首推豐年祭慶典歌舞,原住民九族都有此重要祭典。此外,泰雅族男女求愛的口簧舞、雅美族的頭髮舞、賽夏族矮靈祭的男性鎖舞、排灣族五年祭的群舞、魯凱族結婚儀式的男女群的歡樂舞、卑南族與阿美族的鈴舞、阿美族男性的成年祭舞與女性的賞月舞、鄒族男性迎戰神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歌舞形式。

        台灣原住民的舞蹈主要以歌唱配合。雖然有泰雅族的口簧、阿美族的小鈴配合舞蹈,但一般多以載歌載舞形式,很少使用樂器。而歌唱方式, 以齊唱及領唱與和腔的二種形式最普遍。

(五)祭祀音樂

        原住民的祭祀包括:祭祖靈、祭神、祭人頭、祭鹿耳朵、祭小米豐收、豐年祭(賞月祭)、祭飛魚、及至驅除惡靈等。而上述任何祭典項目的進行中,必然有載歌載舞的表演儀式。

【以上摘錄自許常惠著《台灣音樂史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