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歌謠

看見一座島嶼

     幽藍、深邃的海水漫漫,黑潮流經夢幻般的綠色島嶼。記憶的最初, 是始於一艘航行而過的葡萄牙商船,站在船舷遙見島嶼的水手,忘情的高 呼:「Illio Formosa」(啊!美麗的島嶼),那一年是1545年。

     讓水手們驚豔的是一座位於亞洲東南方,形似甘藷的美麗島嶼,她的名字叫「台灣」。

    
五百年前的島嶼,榛莽未闢,曠野中有成群的麋鹿肆意奔走;在此住 了數千年的原住民族過著自然原始、與世無爭的生活。


賴春標攝

台灣原住民分佈圖
台灣最早的居民

    
在距今約三至五萬年的冰河時期,台灣與中國大陸是相連的,那時就有人用走路或乘船,從四面八方移居台灣。

    
隨著冰河時期的結束,海水隔斷了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聯結的土地,台灣變成了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

    
約在七千年前,擅於航海的南島語族開始了橫跨海洋的大遷徙,陸續由華南或東南亞來到台灣,最早到達台灣的最泰雅及賽夏族(約在五、
六千年前),最晚到的雅美族,約於八百年前,才到達蘭嶼定居。

    
雖同屬南島語族,但各族間的語言、文化、社會組織及容貌,都有極大的差異。日治時期,依照他們居住的地區分為:高砂族及平埔族。

    
原住民們一直在毫無干擾的自由天地生活著,直到十七世紀的隆隆砲 聲,驚擾了他們千年來的寧靜。

第一篇 噶瑪蘭族歌謠    懷念故鄉

【關於噶瑪蘭族】

      
在噶瑪蘭族的口語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來自一個叫做 Sanasai的南方島嶼,祖先們為了尋找適宜居住的新天地,所以率領族人飄洋過海,一路找尋。終於,他們發現了蘭陽平原這塊美麗的土地,便在此定居下來。

      
長久以來,他們在平原上以茅草為屋,以農耕或漁獵為生,過著樂天知足的生活。

      
1796年(嘉慶元年),農曆九月十六日,漢人大規模入墾宜蘭,土地被侵佔的噶瑪蘭人,不得不離開原居地,往別處遷徒-有的移往三星、蘇澳,有的部落則從蘭陽溪口出海,南下東海岸,在花蓮北部另闢良居。

      
而留在原處的族人則與「漢人」逐漸同化,變成今日「族群融和」的宜蘭人。

【噶瑪蘭族的音樂】

        過去,噶瑪蘭族擁有自己的語言、音樂及文化,但長久受到外界環境的景響,使噶瑪蘭族逐漸失去自已的語言及傳統特色。目前僅剩下花蓮新社的噶瑪蘭人還保存少數的傳統民歌。

        這些保存下來的祭歌,歌詞用語相當艱深,但是曲調都非常簡潔。這也是噶瑪蘭人歌謠中保存較為完整的部份。

        如今,遷徒到花蓮新社的噶瑪蘭人在每年六月莿桐花開時,都會帶著這些僅存祭儀與音樂,回到蘭陽平原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