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有時會帶給我們災害。這些災害有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例如地震、颱風、暴雨及洪水等。有些災害在人為因素介入下,會加強災害影響程度與範圍,例如不當的開發山坡地,造成水土流失,會比純然因暴雨所產生之影響為大。
宜蘭地區主要之天然災害,有颱風、暴雨、洪水、地震、海水倒灌、坡地崩塌等。不過因為宜蘭地區雨量可當豐沛,河川坡度非常陡峻,所以山區一遇連續豪雨,即成洪水;這是攸關大部分縣民安全者,故本節僅就洪水的災害情形加以說明。
一、 中上游地區
洪水量較小,但流速快,洪水沖刷河岸與河床,因而破壞護岸、道路與橋樑。
二、 平原地區
因河床坡度較平緩,水流速度緩慢,洪水攜帶的各種沖刷物開始沉淤,於是洪水便漫溢既有河道。如果河岸建有堤防,則必須堅固才能夠抵抗洪水的衝擊。堤防的高度也要能夠束縛洪水,才能免於洪水為害(照片16-1)。
▲ 照片16-1 堤防保護河川兩側土地利用。
三、河口地區
地形很平坦,洪水不易宣洩,尤其遇到高海潮位,排洪會更加困難。如果河口再有垃圾堆置或種稙高莖作物,災害即會更嚴重。
宜蘭各個沖積平原都有與前述類似的經驗,例如:
- 南澳南溪的中游河段,在民國79年發生過山洪沖毀道路(照片16-2)和堤防事件。南澳東北方新澳隧道口的河谷上游,曾發生大規模的崩塌,崩落的土石,對鐵路交通威脅很大(照片16-3)。
▲ 照片16-2 南澳南溪於民國79年山洪沖毀
道路情形。▲ 照片16-3 南澳地區防洪工程(用以穩固
鐵路橋墩及束洪保護附近聚落位照片左
方)。 - 蘭陽溪因為洪水力量非常大,所以在下游興建了既長且高大的堤防,以保
護溪旁的社區、工廠、道路與農田。 - 羅東溪和冬山河,在流進平原處,其兩側也都為有堤防,目的乃是為了管
束洪水,以免威脅居民的安全。
有些人為的土地利用,會擴大災害損失與災害範圍。例如:
- 過度砍代山區的林木及開發坡地,會造成水土流失。一旦豪雨發生,即
對下游產生威脅。 - 河口地帶開發成魚塭,侵佔了原來的蓄衍地區,會使淹水範圍向上游延
伸。 - 海岸地區開闢成魚塭,大量抽用地下水,已經發生地層下陷現象。近年
來,在頭城到五結之間的海岸地帶已出現侵蝕後退現象。海岸具有保障
內陸安全的功能,所以海岸地區的穩定是不能忽視的。 - 員山、冬山、蘇澳及南澳等地區,是宜蘭礦業最集中的地方。採礦會產
生廢土石,並破壞坡面,若沒有妥善的處理,豪雨時很容易沖下這些破
碎土石,造成下游聚落、農田和道路災害(照片16-4,16-5,16-6,16-7)。
▲ 照片16-4 山區採礦活動對山坡坡地破壞情 形之一。 | ▲ 照片16-5 山區採礦活動對山坡坡地破壞情 形之二。 |
▲ 照片16-6 上游採礦活動造成下游河道大量 淤積。 | ▲ 照片16-7 採礦活動中礦石運輸對路面的 影響。 |
宜蘭地區雖然工業活動不多,可是已有了污染的現象。
下列的各種活動,都會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 農地耕作時,噴灑的農藥可以消滅各種病蟲,以確保生產量。但農藥會
殘留在土中,或滲入地下水,或流入河川中,造成土壤或水資源的污染
。 - 魚塭抽取海水養殖魚蝦,海水若在池底滲漏,會使池底土壤鹽化。
- 養豬和養鴨的排泄物,排入河川和海中,造成水質污染。
- 工廠燃燒化石燃料,廢氣排入空中,產生空氣污染。廢氣與空中的水汽
結合,會產生酸雨,腐蝕建築物與影響森林及作物生長。 - 工廠產生的廢水,排入河川和進入海域後,會污染河水和海洋,影響水
域生態,並危害人體健康。
- 就以下活動擇項討論其對環境的影響。
(1)沿海養殖 (2)海岸垃圾 (3)工業區 (4)礦業(如蘇澳白石山、武荖坑上游) (5)垃圾焚燒(羅東溪南岸) (6)河川採砂石(蘭陽溪) - 下圖是在冬山山麓觀察採礦設施後畫下的,參考這張圖並畫下你觀察的結果。
- 圖16-1是一張表示由頭城、金面溪、下埔及得子口溪出海口一帶的地形圖,這是宜蘭水患最嚴重的地方。我們可以選天氣好時,由老師帶領
到這裡考察。想想水患與養殖之間存有甚麼關係。
●圖16-1得子口溪入海口附近地區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