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聚落

一、 聚落規模與功能

        聚落是由許多住戶聚居在一起構成的地理單位,也是人口分布最具體的呈現。聚落有的很大,如宜蘭市和羅東鎮。有些聚落有許多商店或公共設施,有些卻沒有,或只有很少數的商店、公共設施。
        
通常工商業愈發達,聚落人口數也愈多。這種聚落往往具有許多其他地方沒有的設施或機構,如縣政府、運動公園(照片15-1)、電影院、火車站等等。這些設施或機構,滿足了聚落本身及鄰近其他聚落居民的需要;其他聚落的民眾必須到達更大 型聚落,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物品或服務。例如宜蘭市與羅東鎮分別是溪北、溪南主要的地方中心,滿足溪北與溪南地區交通、教育、購物、就業和娛樂的需要。羅東鎮為工商業中心;宜蘭市是以行政與文教機能為主要。其他聚落則多依附在宜、羅二聚落之下(圖15-1)。聚落規模有大有小,各有利弊。如宜蘭市與羅東鎮有完善的公共服務與設施,就業機會較多,但是容易發生社會治安、空氣污染、交通擁擠等問題。
        
山地地區或農村地區,一般公共設施落後或不足,卻擁有清新的空氣和幽美的生活環境。

 
▲ 照片15-1縣立宜蘭運動公園位於宜蘭市南郊,佔地27公頃,內有田徑場、游泳池、網球場、藍(排)球場、體育館、溜冰場、槌球場、中軸道(健康步道)、兒童遊戲區、健身草坪及景觀植栽,是老少咸宜,既可運動又可休閒的好地方。

二、聚落分布

        宜蘭地區聚落分布是一種分散的型態,各聚落常有竹圍與外界隔離(照片15-2),聚落與聚落間約在短時間步行可及範圍內,這種型態為「散村分布」(照片15-3)。
        另一種聚落分布稱為「集村分布」,其分布以台灣中南部的平原地區為主,其聚落人口比較多,範圍也較大,聚落間的距離也比蘭陽平原上者為遠。


▲ 照片15-2 蘭陽平原農宅由竹圍圈圍起的農家景觀。

▲ 照片15-3 蘭陽平原散村景觀。


宜蘭地區聚落發展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 漢人移墾前時期

        在漢人來之前,宜蘭地區就已經有原住民了。原他民主要有兩族,一是生活在蘭陽平原地區的平埔族噶瑪蘭人,在溪南與溪北共約36社;另是一由台灣中部山區遷徙到蘭陽山區的泰雅族人,主要在蘭陽溪谷及南澳地區。

二、漢人移墾時期

        吳沙於1796年開始移墾宜蘭地區,由北向南漸進開發。漢人的移墾過程中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因此多聚居在一起,並在同圍築土圍、環植刺竹等,以防止原住民襲擊,這就是頭圍(今頭城)、二圍、湯圍、四圍、(今宜蘭市)名稱的由來。
        當時靠近頭城的烏石港與溪南地區在利澤的加禮宛港都是漢人對淡水與大陸的連絡港,這兩個港口後來都因泥沙淤積而失去了港口功能。
        廷於1812年設置噶蘭廳,更拓展了漢人墾地的範圍,噶瑪蘭人處於劣勢之下,或融入漢人社會中,或南遷花蓮、台東地區。這時,宜蘭市(噶瑪蘭城)已成為宜蘭地區的政教文化中心,為最大的聚落。溪南的羅東、蘇澳、利澤也成為集居中心。

三、日據時期

        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據時期,開發太平山林業資源(照片15-4)對蘭陽地區發展極為重要。

▲照片15-4翠峰湖周圍原是林密菁深之地。

        太平山是台灣主要林區之一,日本政府興建太平山經土場到羅東的林材運輸鐵道(照片15-5),使羅東成為木材集散與加工中心,為羅東及溪南地區注入以加工製造業帶動發展的原動力。

▲ 照片15-5 陳列在羅東中山公園的運材小火車(俗名五份仔車),
曾往來於土場和羅東之間,達55年之久。

        同時漢人與原住民之間關係有所改變,漢人由原來以防衛為目的的聚居地分散到外圍地區,在良好灌溉系統的配合下,形成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聚落景觀。

四、光復後時期

台灣光復後,宜蘭地區因為產業結構有很大改變,所以聚落景觀也有改變,其特徵為:

  1. 羅東與宜蘭兩個市鎮繼續擴大。
  2. 原來農業地區耕作轉趨粗放,或者改變經營收益更好的作物;偏遠地區農田荒廢,人口外流。
  3. 溪南地區設立多處工業區,如龍德(照片15-6)、利澤工業區。
▲照片15-6
龍德工業區位蘇澳鎮與冬山鄉之間,東鄰濱海公路經蘭陽隧道直達蘇澳港,
南傍新城溪,西接省九公路及北迴鐵路,北界為五結鄉。本工業區由經濟部工業局策
劃開發,於民國66年4月開工,67年12月完工,至現78年底土地全部出售完畢,為一綜
合性工業區。

  1. 試了解下列地名的由來(它們可能與地形、物產、植物、原住民的聚落名
    稱和漢人開發過程有關)。
    阿里史—-三星鄉拱照村 紅柴林—-三星鄉貴林村
    十六分—-羅東鎮羅莊里 槍櫃城—-三星鄉拱照村
    浮 洲—-員山鄉七賢村 冬瓜山—-冬瓜鄉
    叭里沙—-三星鄉 員 山—-冬山鄉丸山村
  2. 繼續收集宜蘭縣的特殊地名,並且探尋這些地名的由來。
  3. 利用假日到北宜公路旁、仁山苗圃和南澳社區後側山坡,觀察大範圍聚
    落分布,並與家人、老師或同學討論其特徵。
  4. 你就讀學校的同學住在那些地方?把同學居住的地方和學校位置描繪在
    圖紙上。
  5. 承上題,以後你進入高中(職),乃至大學(專)就讀後,同學居住地方布與
    現在繪製的圖可能有何差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