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學碑由來

清光緒年間,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捐獻銀兩,在蘇澳張公廟旁興辦義學,免費提供民眾就讀,對地方教育有很大貢獻。當地民眾於是設立「義學碑」,表示對他的感念和崇敬。

 訪問家中或社區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家,談談他們小時候就讀學校的名稱、地點、班級同學、教材內容等,並加以記錄。


宜蘭技術學院


宜蘭公學校(宜蘭市中山國小)

  日治初期即在各地設立國語傳習所,積極設立小學校、公學校及番童教育所,分別招收日本人、漢人及泰雅人、噶瑪蘭人就學。後來又設立了宜蘭農林學校、蘭陽高女學校、宜蘭中學及羅東農業實踐女子學校等中等學校,成為宜蘭現代教育的先驅。
日本治理初期為了攏絡人心,尚允許台灣學生研習漢文,至中日戰爆發,即廢除漢文教育,連漢人書房,私塾均被迫關閉。於是漢文化的傳承只能經由各地詩社及民間戲劇團團擔負。


宜蘭中學(宜蘭高中)

1.原碑地點
蘇澳晉安宮旁
2.現存地點
蘇澳鎮蘇北里晉安宮
3.頒立者:王秀俊等
4.頒立年代:清光緒元年(1875)
5.碑文大意
本地偏遠,鄰近「生番」。羅提督奉旨開墾,捐資興學,造福地方。村民立碑以示飲水思源。
6.碑體價值
印證開蘭事蹟、反映當時的經濟狀況與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