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蘭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環境封閉。從台灣的歷史和地理因素來看,宜蘭的發展的確有它獨特的一面。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包括今天居住在山區的泰雅族,已經消失 融合的平埔族,早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他們所留下的珍貴文化足跡與資產,成為宜蘭特色的一部份。後來大批的漢人從閩南或台灣西部遷徒過來,逐漸成為蘭陽平 原這座舞台上的主角。 清嘉慶年間吳沙入蘭,不久即號稱「淡蘭文風」誇耀全台。「歌仔戲」這個深具台灣本土特色的藝術形式,據研究也是源於宜蘭。甚至盛行於清代台灣社會的 「分類械鬥」,在宜蘭也因「西皮、福祿」之爭而獨樹一幟。日本佔領台灣的五十年,正是全世界邁向現代化的時期,在蘭陽平原上也留下相當豐富的人文地貌,這 些都在說明宜蘭地區的人文歷史傳統有著極為深厚的根基。就這樣,在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軌跡互相交融,逐步累積形成今天 這 門課就是希望同們能運用「藝術」的角度,來看待宜蘭地方所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物。而尋找鄉土藝術之美,即在尋找鄉土藝術裡所蘊涵的美感,儘管有些在原生的 想法中,可能不是純為藝術的目的而產生,例如:廟宇維繫民眾信仰,童玩提供孩童娛樂的作用,但在實用的發展過程裡,工匠的細心與巧思,加入了不影響實用之 外的美感要求,發展出別具特色的鄉土藝術,那是活生生的一種經驗與美感要求的累積。今天,我們再回頭看我們鄉土的事物時,觀看的視野被擴充了,這些鄉土事 物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其豐富的美感價值更是值得留心。因此,當人們漸漸地把「噶瑪蘭」、「龜山島」等等圖騰投射於宜蘭人身上時,我們除了知道這些 歷史事件的背景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嘗試用美學的視野來看待這些頗能代表宜蘭特色的圖騰或地標? 鄉土藝術是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與人文環境的重要指標,顯現出地方的文 化傳統,代表在地人們的生活情感、社會價值觀與心靈世界,一般民意調查常指出在全台灣只有宜蘭人最具地方光榮感,凸顯了宜蘭人獨具一格的認同意識與歷史, 宜蘭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藝術才真正是使得一個族群感到自傲與光榮的基礎。宜蘭運用了極為有限的資源,結合許多關心文化的人士,以披荊斬棘的精神,從事各 種文化發展計劃,進行了一場台灣前所未有的文化實驗,從而成功地走出一條獨特的文化立縣之路。 ◎宜蘭平原的族群融合 宜蘭縣政府在一九九一年辦理紀念開蘭一九五週年之時,曾盛大的舉辦噶瑪蘭之夜,邀請泰雅族、後山返鄉的噶瑪蘭族,各自演示具代表性的舞蹈文化。泰雅族的 獵人歌舞,展現泰雅族做為山林之子的打獵文化,當場並宰殺一頭預備的毛豬,以像徵出獵成功。在噶瑪蘭族方面,特別由花、東新家園,攜回在宜蘭早已消失的 「除瘟祭」等傳統歌唱與舞蹈,表現出噶瑪蘭族大異於漢人的文化,給在地的宜蘭民眾,帶來嶄新的文化刺激。體育館內由蘭陽戲劇團前身的小劇場工作室,結合歌 仔戲老藝人莊進才等,用歌仔戲的形式,扮演噶瑪蘭族人在漢人的巧取豪奪之下,喪失土地的故事,可說扣緊開蘭紀念日意義,以演劇反省歷史,這也是台灣歌仔戲 史上第一齣描寫噶瑪蘭族史事的戲劇。 |
|
圖片1-5:盤旋於大三金面山的北宜公路於一九○○年鑿通,在縣境的最高點--石牌往下俯瞰蘭陽平原,平原風光-覽無遺,遠處的龜山島成為最佳的背景。 圖片1-6:為人尊稱「王老」的縣籍藝術家王攀玩,雖少以實景為創作對象,但以其獨具的造形風格,並以造境的表現手法,深刻地傳達心境上的情感。
鄉土對藝術家而言,或許可以化為簡要的筆觸、色彩;或許是憾動作者心靈的觸媒,讓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另一層次的鄉土藝術。(王攀元,「落日」油畫,37.9 ×45.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