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的迷思

這幾年有股「斷捨離」的風氣興起,其重點在鼓勵人們「絕不需要的東西,棄多餘的廢物,脫對物品的執著」,只是,看到網路上越多斷捨離的「成功」案例分享,就越覺得怪怪的呀!

[@more@]

斷捨離是一個過程,先捨後離才能斷,捨不得就無法離開,也就無法切斷連結,不管是對人、對事或物,重點是要先有捨得的意志,「捨不得」是一種執著,能夠不執著,自由自在,應該才是「斷捨離」的基本精神。

問題就出在這裡,我發現一些貫徹斷捨離的人,要求自己無時不刻在執行「斷捨離」,東西該不該買?事情該不該做?甚至要求做到身無長物,這其實已經是陷入焦慮的狀態,內在隨時處在緊張中,在要或不要的選項中抉擇著。

斷捨離的目的是為了自在,而不是一無所有;自在是學習跟身邊的人事物和諧共存,不做批判。那些近似潔癖的斷捨離貫徹者,事實上是在批判那些他們認為不該在身邊出現的東西,所以,這個不行、那個不對、另一個不應該……,「否定」才是他們的最終價值,相對地,跟他們不一樣的人好像都做錯了,是偷懶的、是缺乏自律能力的、是不夠堅持的,而且,時不時地還會否定自己—-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完美。

隨時喜樂,接受現況,才是斷捨離的最佳狀態。例如一位老人家或病患,甚至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勞工或老闆,因為體能、時間等條件,不能讓居家環境維持得很乾淨,無法讓一切井然有序,但是在家依然能夠感到舒適,隨緣自在,該捨的時候就捨,這樣的生活就是好的。

你「崇拜」那些斷捨離的成功案例嗎?真相是,斷捨離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沒有終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