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系統排列中的『認同』==從父女亂倫的案例談起

前些天在網路看到這則國外新聞的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該名女子五歲後就沒見過親生父親,兩年前父親透過「臉書」與讀高中的她取得連絡,兩人見面後,女子到父親家裡共度一週。少女在當週與父親發生關係,獻出她的第一次,之後兩人開始約會,交往兩年後,現在決定結婚。

大家對戀父或戀母情結或許都不陌生,可能會用這樣的觀點去理解上述這件事,

不過,接觸家族系統排列之後,讀了一些海寧格的著作,讓我更慎重地去看待這樣的情形。

[@more@]

 

海寧格認為靈魂是一個整體,並不是每個人有他自己的靈魂,而是人們共同歸屬於靈魂中。

他提出『集體良知』的概念來理解人際關係中牽連糾葛的一些現象,

這也是家族排列之所以強調愛的序位的根本起源:

『集體良知留意系統的完整,無人可以被排除、鄙視或遺忘,

如果有這個情況出現,集體良知會在家庭中挑選另一個成員,

代替被排除的成員,其中產生集體性的重複壓力,迫使系統回復完整的狀態,

雖然在現實中不能成功,但實質上是一樣平衡運作。』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248,海寧格管理顧問出版)

 

海寧格把後代有人被挑選出來代替被除者的現象稱為『認同』,

這位被挑選者會遭遇跟被排除者類似的境遇,

不過,眾人對集體良知是無意識的,

認同被排除者的後代也不知自己為何如此。

 

這樣的文字敘述對不了解系統排列的人可能難以理解,

我就用新聞報導的父女亂倫案例做說明:

(先聲明這是藉案例說明,不代表這個案例的真實情況)

有可能在父親家族中,過往曾有女性S被該家族的男性拋棄,

S失去她應該有的位置,甚至被排除在家族之外,沒有受到尊重,

集體良知為了尋求系統的平衡,在後代子孫中挑選了一位成員,

剛好就是這位女兒,她代替了S,與家族中的男性相愛甚至結婚。

 

你可能會好奇,那誰會是被挑選來代替的那個人呢?

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海寧格根據他的排列經驗觀察表示,

通常會是家族中比較弱勢的成員,但沒人真正知道集體良知是如何運作的。

 

集體良知讓人們重複著相同的命運,直到系統回覆平衡,

然而,如海寧格所述,這樣的運作在現實中不能成功,

導致家族後代必須一直出現代替者,用世俗的說法,就是受到『詛咒』,

除非當事人能明白集體良知的秘密,找出解決之道,才有辦法脫離這樣的重複壓力,

為家族帶來新的動力,往另一種平衡狀態前進。

 

我經驗了一些『認同』的個案,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內,

深刻感受到系統排列對人們的幫助,

這也是我會致力分享案例及相關文章的原因,

希望大家能看見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之道,讓生命更圓滿。

 

謝謝你,我愛你~~

 

相關文章:

父女失散十多年 重逢亂倫想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