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情緒垃圾桶的真相

在人際關係中有種『倒垃圾-接垃圾』的模式,

有人把倒情緒垃圾當作分享心事,

對方則把接收情緒垃圾當作體貼的聆聽,

這種事偶一為之也還算好,

就怕倒垃圾的人把對方當成7-11,

而接垃圾的人也全天候不打烊,樂在隨時待命。

[@more@]

 

這類互動模式的問題在於雙方各取所需。

倒垃圾的人不想為自己負責,要找個依賴的對象,

而接垃圾的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建議,滿足被需要的虛榮心。

各取所需原本是好事,表面上看來是種平衡狀態,

只是,雙方的需求都是負面能量,

兩者加起來終究是朝向天平的一端傾斜。

 

某些時候,治療師不給個案建議是基於專業倫理。

治療師必須時時提醒自己:療癒的力量在個案自身,

若有治療師認為是因為他的作為解除了個案的問題,

他便逾越了自己的本分。

他能做的只是幫助個案看見問題所在,找出解決之道,

而真正去實踐的是個案,治療師該做的是離開,

讓個案面對自己的問題,不管問題後來發展如何,

治療師都不宜過問個案的情況,因為每個人的命運只能由自己承擔。

治療師若介入太多,通常反應了他的優越感,

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可以針對各種問題提供建議給個案。

 

接觸過一些人,他們都有個『老師』,

這些『老師』是他們日常生活大小事的請益對象,

工作、事業、婚姻、愛情、家庭、人際、運勢……無所不能問。

曾經有個案跟我說,我做的事跟他的『老師』很像,

一時之間很難跟他解釋清楚,

我只對他說:『我們做的事完全不一樣!』

 

你是倒垃圾的人還是接垃圾的人?

不管哪一種,先想想做這些事有沒有讓你和對方更進步吧!

 

謝謝你,我愛你~~

 

關鍵字: 諮商倫理  反移情